◎成君
「吉日良辰當歡笑,為什麼鮫珠化淚拋?此時卻又明白了,世上何嘗盡富豪?也有飢寒悲懷抱,也有失意痛哭號啕。」
以上是京劇《鎖麟囊》裡的一段唱詞,從小養尊處優、刁蠻任性的富家女薛湘靈,在新婚之日花轎避雨時,遇到同一天出嫁的貧家女趙守貞,因聽到後者的哭泣而感悟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由此唱出了天地間的幾家歡樂幾家愁。
山上榮美對比山下絕望
是的,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當你正在享受所謂的幸福生活時,他人卻或許正在經歷著痛不欲生;當你在錦衣玉食中享受時,他人或許正在飢寒交迫中掙扎。前者固然值得我們嚮往,而後者,或許才更不該被我們遺忘——
「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
彼得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
耶穌和門徒到了眾人那裡,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跪下,說:『主啊,憐憫我的兒子!他害癲癇的病很苦,屢次跌在火裡,屢次跌在水裡。我帶他到你門徒那裡,他們卻不能醫治他。」
在馬太福音第十七章這段經文中,當彼得因為在山上親眼目睹了主耶穌的榮耀,而感嘆著「我們在這裡真好」,甚至打算留在這裡不走了時,山下卻正在發生什麼?是一個絕望的父親,帶著他那「害癲癇病很苦」的兒子,在尋求醫治而不得。
這是何等強烈的一副對比!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面對彼得那要搭三座棚的建議,主耶穌或天父上帝的回應是什麼?是根本沒有任何回應!他的提議被直接無視掉了!因為主直接以行動回應彼得的提議,不是留在山上從此不離開,而是下山去走入人群,走到正在受苦的百姓中間。
跟隨主心意 踏出舒適圈
今天的世代,也有許多基督徒感嘆要是能永遠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區裡就好了。也有一些基督徒以為,只要大環境改善並允許,能建立起自己的「基督教幼兒園」甚至「基督教社區」,只要能讓一個人從出生到火葬場,都生活在基督徒的小圈子裡就萬事大吉了,就可以進入「我們在這裡真好」的狀態之中了。
姑且不論這些夢想何其遙遠,這些貌似有主同在的「基督徒桃花源」是否真會那般合乎人們的理想;就算這一切都合乎理想並變成了現實,那麼真正的問題來了,那些生活在「變相山下」的,正在苦難中掙扎的民眾又該怎麼辦?誰又去走進他們的苦難中,並且將福音帶給他們?
信仰的歷程,有高山也有低谷。在高峰時,我們會感受到主的同在和看顧,體會到主的大能和榮耀,內心充滿甜蜜和安慰。那時的自己也巴不得永遠停在那裡,也會說出「這裡真好!」
可是主從不要我們停步不前,而是希望我們走進實際生活中,走近那些苦難中的人們,在充滿了罪惡與苦難的現實生活中,揹負自己的十字架跟隨祂。
歐洲有安靜閒適的生活,非洲卻有需要福音的民眾,所以李文斯頓深入了非洲腹地;英國有工業革命的奇蹟,中國卻有等待拯救的靈魂,所以戴德生越過了茫茫大海。他們都沒有允許自己停留在「這裡真好」的環境裡,而是走進了正在受苦的百姓中間。
是的,變相山上有主的榮美,山下卻有受苦受難的百姓。故此,願主帶領我時常上山去瞻仰他的榮美,也願主帶領我下山去傳揚祂的真實!哦主啊,願祢常常帶我來到變相山,使它成為我靈命的加油站。願祢帶我走向爭戰地,使我可以有力量完成祢在我生命中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