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香怡
「出門像打仗」,常用來形容出門時倉惶忙亂、分秒必爭的景象,每個有小孩的家庭大概都走過這一段。
孩子小時,常在父母出門前「屎」情告急;待年紀稍長,若因外出被迫放下玩到一半的玩具、看到一半的影片,就會哭鬧不配合。以前換個尿布,小娃抱了就走,但與孩子的情緒交手,複雜度節節攀升。不過,若是情節不重大,只要說「不能帶你去囉」,通常孩子就會趕緊走到玄關穿鞋。
待孩子愈長,罵聲又多了些。動作太慢、忘東忘西、快遲到了怎麼還在看書、上廁所了沒……琳瑯滿目的小事皆在聲討範圍,雖然無法改變孩子天性,但罵一罵還是有效。
十歲兒子看破紙老虎技法
不過,在大兒子即將迎來十歲的這一年,明顯感到他的心智認知邁入新階段,威嚇聲已不再管用,他看穿了父母的紙老虎伎倆,懂得以威脅制威脅。如果我罵他動作太慢,他索性更慢;如果威脅說「你不能去」,他就反應道「好啊!我本來就想在家」。這種時候,一定要採取「急救式溝通」。
那天先生應邀到教會辦福音聚會,我決定帶著孩子一同前往,在旁支持與幫助。這是一趟重要的外出,我特地早起禱告和預備,結果,上午出門前半小時,兒子又鬧彆扭了。
因為活動物品非常多,後車廂不夠放,平常我坐的副駕駛座也需要讓出置物,我改去後排跟兩個兒子一起坐。不過我忘了在前天通知,出發前一小時才趕緊告知孩子。一如預期,大兒子很抗拒。
「如果要跟媽媽擠,我就不要去。」他開始說很多抱怨的話,為什麼妳和爸爸總是愛逼我做不想做的事等等。
但出門前忙東忙西,父母哪有心情和小孩耗下去?
雖然我知道他不是討厭和媽媽同坐,只是需要時間適應改變,但是他的負面表達也激起我的不快。
「那你不要去!」已經忙不過來的先生聽了很生氣,撂下這句話。我一時間毫無對策,也隨口附和。這句話真正的意思,當然是「我要你去」,絕非「不去也可以」。
兒子聽了,馬上脫掉才穿好的襪子,走回房間看自己的書。先生想要嚇阻他,反倒正中下懷,既可讓他規避家庭成員的責任,還可窩在家盡情耍廢。
「反正我本來就不想去!」兒子回嘴道。
看到場面變得這麼僵,我十分懊惱。先生有要務在身,滿腦子工作,無法強求他還能分出心思給孩子。我選擇禱告,求神賜下即時的話語,讓我有能力為這場衝突止血,而全家一起出門仍舊是最終目標。
急救式溝通為自己失誤道歉
我走到兒子房門口,腦中浮現「團隊」兩字。我拉下臉來,真誠道歉:「對不起,剛才我們不應該這樣說。今天下午的活動,我們是一個團隊,你也是一份子,你必須要去。」平時我會為著自己的失誤向孩子道歉,現在遇到緊要關頭,便覺「對不起」三個字沒有那麼難以啟齒。
「我要在家。」兒子冷回。
「我們要在外面待很久,我不可能讓你一個人在家。」
「可是你們剛才那樣說了啊!」
「真的很抱歉,我們不該說這種話。你很重要,你必須要一起去,而且前座要放東西,我和你還有弟弟一起坐後排。對不起,昨天晚上忘記先通知你,但是這個調整是一定要有的,請你配合。」講完,我叫他一分鐘內走出房間。
他臭臉出來,目光避開我,逕自走向玄關穿鞋襪。上車後,他乖乖坐著,抗拒心理已消除一半,另外一半的不滿,在路上和媽媽聊天時消散。傍晚回程,更是收獲了滿滿的回憶與好心情。
全家出門是靈性操練過程
一個月後全家去健行,他又在出門前鬧彆扭。表面上的引爆點是不甘被叫醒的起床氣,而他不想爬山卻被迫與父母同行才是主因。
「我想繼續睡,不想去爬山!不去不行嗎?這是你們自己定的,又不是我說要去的!」他躺在床上,窩在被裡怒吼。
這次,我也用了同樣的「急救式溝通」。我沒有生氣,沒有和他爭辯出門的正當性,沒有搬出上次的團隊說(陳腔濫調會讓孩子關上耳朵),但是我提醒他預備時間還剩下幾分鐘,也主動承諾會帶他們去買點有趣的零食,製造健行的亮點。情緒抒發完畢後,他終於起床,動作雖拖拉,倒也準時出門了。
我不回應「不去不行嗎」的可與否,事先講好的行程,盡量不要因為一時的情緒就變卦;如果讓孩子養成心情不好就不用照辦的習慣,很可能導致他日後沒有責任感。至於「若我不喜歡父母的安排,就可以不用跟著去」的想法,我也不用「那就尊重孩子,不要強迫他們」的做法來解套;在孩子年幼時,應該要教導他們順服父母,而不是放任他們用不成熟的判斷力來左右家庭活動。
偶爾聽基督徒朋友說,出門是屬靈爭戰,(尤其是一起出發去參加教會崇拜時),孩子的各種狀況像是魔鬼攪擾。但是我會說,出門是靈修,父母應對孩子情緒與突發情況的各樣能力,都可以向天父支取。
孩子鬧彆扭,當然是出門的干擾,也是無法逃避的練習題。當我們用靈修的態度去面對,不把孩子當成小惡魔,我們會磨練出更多的愛與教養智慧,這是親子關係裡無價的報償。
「你不要去」,也記得提醒自己別說這句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