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採訪報導】「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書三章15節)。上帝將外籍人士帶到台灣,正是「家門口宣教」的契機,曾與許多來台外籍朋友分享信仰的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宣教中心主任邱顯正牧師說,平時可以多預備、了解不同宗教的立場與盲點,當宣教時機來臨時,就可適時分享信仰。
隨著全球化浪潮,台灣成為多元文化交匯的場域,來自各國的外籍人士來台灣工作、求學,面對許多新住民,「家門口宣教」的需求日漸迫切。教會除了海外宣教外,也可把握這個宣教契機,積極向在台灣的外籍人士分享福音。
開放教會空間 營造異鄉的家
邱顯正牧師受訪時表示,聖經中不斷提到要善待寄居在我們當中的外鄉人,上帝看重孤兒、寡婦、貧窮和寄居的人,教會也應當對於這四種人群付出關懷;而家門口的宣教就可從關懷身邊的外籍人士開始。
他觀察到有些人有著「族群盲」,就是對於居住在本地的外籍人士視而不見,或是出國旅遊時只關注觀光景點或商品,卻不會留意當地居民的生活,或是談起「國外」就等同於美國或西方國家,忽略東南亞等其他地區,必須先打破這種盲點,才能進一步認識、關心這些在異鄉的弱勢群體。
關懷的方式,邱顯正建議可以提供教會空間,給外籍弟兄姊妹使用。例如他現在聚會的懷恩堂,開放廚房給菲律賓弟兄姊妹聚會、交流,也提供像是社團辦公室的空間,讓不同國籍的團契用以聚會和交流。就像教會看重兒童主日學而開闢場地一樣,如果看重外籍人士,就也應該為他們創造空間,這些空間可以讓外籍朋友裝飾成家鄉風味,營造成為異鄉的家。
特別是在外籍朋友常聚集的地方,像是桃園火車站附近,教會就可以開放給外籍朋友使用,提供免費茶點和聊天場所。
曾在桃園牧會的邱顯正分享,當時就開放教會空間給菲律賓朋友使用,主日下午提供教會廚房與聚會場地供他們自由運用,只要離開時恢復整潔即可,這樣菲律賓朋友就知道教會是一個假日可以聚會的去處。
而當時有教會成員在大園工業區擔任主管,就會邀請員工來教會;還有一位外籍移工受傷時,教會協助送醫並給予關心,後來這位移工就常來教會;也有來自菲律賓南部的穆斯林,來到台灣後才人生第一次踏入教會。教會成為不同文化及信仰人士交流場所、產生有趣的互動,關係逐漸建立,就有機會分享福音。
邱顯正說,人在異地更容易接觸福音,沒有宗教警察或家人同儕壓力,許多外籍朋友更容易了解基督信仰;當他們在台灣得到關心、聽聞過福音,即使還沒有信主,當他們返回本國,屆時台灣教會還可以前去探訪,再創宣教契機。
常作準備 了解不同宗教與文化盲點
邱顯正分享,與不同信仰與文化背景的外籍朋友對話,首先可以從共同關心的話題開始,聊聊生活、工作、家庭等,熟悉後再談到信仰話題。他曾在懷恩堂的聖誕愛宴中看到一對巴基斯坦穆斯林夫婦約瑟夫與安妮,就主動上前聊天,先聊聊工作、家庭,開啟了後續的互動。
「穆斯林並非鐵板一塊!」,邱顯正與這對夫婦接觸之後有感而發。當獲悉安妮是來台研究戒毒工作,他就分享台灣晨曦會福音戒毒事工,並在神學院的佈道課程期間,前往晨曦會苗栗戒毒中心時,特別邀請這對夫婦一同前往。車行尚未駛上高速公路,約瑟夫就主動提出了關於基督信仰的問題。
邱顯正說,約瑟夫提出了幾個穆斯林常見的問題,像是對三位一體的誤解、耶穌的神性及釘十字架、罪與救贖觀、聖經真實性、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等,他就立即向約瑟夫說明基督信仰真理,澄清穆斯林常有的誤解⋯⋯沿途兩人問答不斷,他也一一分享福音,相談甚歡直到抵達目的地,「當人們心裡已經預備好了,要來找答案,此時就要給予解答,無須遮掩。」
他認為,當時車上沒有別的穆斯林,約瑟夫才勇於提問,這也表示穆斯林各有不同性格與文化背景,並非一概如刻板印象所認為的難以分享福音,要真實接觸才知道如何對話。
家門口宣教與海外宣教並重
而那次的對話顯示出穆斯林從小所受的教育及接觸的資訊,邱顯正說,這些「盲點」是撒但佈下的謊言,基督徒就要預備好去回答,這也就是護教學。許多基督徒知道猶太人的盲點何在,卻對伊斯蘭教、印度教的盲點缺乏認識。這也提醒教會,平時要常作準備,對於不同宗教的各種盲點有所認識,才能用他們所能理解的方式及時釋疑。
邱顯正表示,現在華神提供更多跨文化宣教的實習機會,鼓勵神學生到不同族群的教會服事,並透過宣教團契、宣教週以及必修學分的宣教講座,來提升神學院師生對宣教的認識。教會也可以每年推動宣教月或宣教週,傳講宣教的異象。
「宣教是上帝交給教會的大使命,去海外宣教或家門口宣教不是擇一,而是並行。」邱顯正強調,過去的宣教觀念可能只關注海外宣教,而忽略了信徒身邊的外籍人士。現在教會需要將兩者結合,既要關心海外的宣教工作,也要關心來到台灣的外籍人士。而宣教是全教會的責任,當教會多教導宣教,弟兄姊妹就會增強概念,投入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