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8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報導

印尼姑娘來台讀神學成為台灣媳婦 羅燕琴落地生根與先生開拓教會 陪伴新住民姊妹從客旅變家人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在主愛的大家庭,都是一家人。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飛越超過2800公里的距離,芳華正盛的印尼姑娘羅燕琴,從故鄉負笈來到陌生的異鄉桃園的客家宣教神學院,接受神學裝備和學習中文,原本計畫畢業就要回鄉,因著上帝的奇妙帶領,在神學院遇見了神為她預備的另一半傅詠恩,兩人從同學成為夫妻,一起篳路藍縷在桃園觀音區開拓草漯靈糧堂。

已是「二寶媽」的羅燕琴,從印尼姑娘成為台灣媳婦,他鄉成故鄉,落地生根成為正港的新台灣人。

「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一切都是上帝所預備的!」羅燕琴受訪時表示,觀音區是北部最大的工業區,不但各工廠裡有許多男性外籍移工,在社區的家庭裡,也有為數眾多嫁來台灣的外配和從事家庭幫傭看護的女性移工,羅燕琴新住民的背景,很自然讓她跟這群同為台灣新住民的女性拉近彼此距離,成為是可以敞開講心事的姊妹淘。

羅燕琴和丈夫傅詠恩開拓教會,首先就是成立印尼小組和課輔班,神也帶領教會因此接觸到非常多原生家庭和婆家原本是傳統信仰的新住民和她們生養的新二代,很多人因此信主。

羅燕琴牧師與先生傅詠恩牧師。(圖/受訪者提供)

來自印尼女牧者 貼近關懷在台印尼姊妹

羅燕琴說,她印尼的原生家庭父母親都是傳統拜拜的,居民也多是傳統信仰,跟現在草漯靈糧堂所在的桃園觀音區非常相近。在她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家鄉的社區裡,有一間小小的基督教佈道所,同齡的姊妹淘告訴羅燕琴,教會有好吃好玩的,邀請她去教會看一看,羅燕琴的父母也抱著「女兒和同學去玩一玩沒關係」的想法,不反對她去教會,她聚會一段時間後,知道這是她所要的信仰,後來就受洗歸主。

長大出社會,羅燕琴在印尼當地教會擔任服事同工6年多之後,牧師鼓勵羅燕琴,趁著自己年輕和單身,把握時間和機會多學習,建議她到台灣接受神學裝備和學中文,3年後畢業就返回印尼更多服事主。

由於羅燕琴在印尼的教會和台灣的客家宣教神學院有連結,神也帶領她通過考試,在2016年成為客神的新鮮人。而她也就在這裡,認識了她的同學、未來的丈夫傅詠恩。

神的意念大過人的籌算,羅燕琴沒有按照原先的計畫回到印尼,成了台灣媳婦,開拓草漯靈糧堂後,羅燕琴就從每週五晚上的印尼小組開始在台灣的服事,夫妻兩人去年4月還同一天按立為牧師。

羅燕琴回想,當年丈夫的身材比現在還要更壯碩,而且頭髮因為少年白,她在不知道丈夫的實際年齡時,只覺得這位同學是個對每個人都很熱情、會主動打打招呼,也很樂意協助同學的胖叔叔。後來才知道,當年她26歲,傅詠恩原來也只有30出頭,在當時神學院的同學裡,是年紀相仿的。

羅燕琴說,她單身時就跟神禱告尋求,自己未來的另一半是要願意跟她一起委身在教會裡服事的,還有就是未來的另一半是要看重家庭,且對父母是用行動尊敬和孝順的。

羅燕琴牧師和新住民姊妹ㄧ起敬拜。

與台籍先生從同學結連理一起開拓教會

她觀察傅詠恩在神學院的生活和相處過程中,真的從他身上看到這些特質,而且在傅詠恩看似壯碩的身材之外,有一顆愛主的心、細膩體貼和關懷他人的行動,和主動積極任事的人格特質。

羅燕琴知道上帝回應了她的禱告,她觀察到傅詠恩在學校待人接物和靈命成熟度,後來兩個人在禱告尋求與牧者的遮蓋之下,進入交往階段,神也帶領他們進入婚姻,成為生活和服事的親密夥伴,也成為二寶爸媽。

羅燕琴引哥林多前書二章9節感謝主,她和丈夫來到觀音區開拓教會後,發現這裡印尼籍的外配和女性移工比她想像的還要多很多,羅燕琴還記得當時聽到一位已信主,卻離開教會生活有一段時間的印尼姊妹,神很強烈給她「去,把這隻迷羊找回來!」的感動,她也順服去做。

草漯靈糧堂最初的印尼小組,就是從羅燕琴每週五晚上一對一陪伴這位印尼姊妹兩個人開始的,後來這位觀音在地的印尼姊妹穿針引線,羅燕琴和她藉由家戶探訪,接觸和關懷陪伴更多在社區裡的印尼姊妹,把福音傳給她們。

因著小時候姊妹淘邀請自己到教會美好回憶,羅燕琴邀請接觸到印尼姊妹後,從來教會玩遊戲、吃東西開始,讓她們可以在教會放鬆地用印尼家鄉話交談、分享,她也會適時導入上帝的話語。

來過印尼小組的印尼姊妹,也開始在各自的人際網路邀請印尼的姊妹淘。當她們提到「草漯靈糧堂的師母,跟我們一樣是印尼姊妹,會說家鄉話」,大大提高了印尼新住民來參加印尼小組的意願,神也祝福教會印尼小組的成員不斷增長。

羅燕琴說,她在牧養印尼小組的過程中發現,在台灣的印尼姊妹普遍並不排斥信仰,也有已經信主的。以觀音區為例,因為過去這裡的教會非常少,且幾乎沒有女性的印尼傳道人,有一些印尼姊妹起初會去中壢有印尼崇拜的教會,後來都因為車程遙遠,加上公共交通工具非常不便,所以她們幾乎都停止聚會,草漯靈糧堂的師母是華語、印尼語雙聲帶,又是印尼來的,教會就在她們的鄰舍,成為她們在台灣的另一個家。

家門口的宣教 不是講道理而是服事人

羅燕琴非常感謝主,因著神的預備和帶領,她可以用在台印尼新住民的身分,更貼近且同理這些家鄉姊妹的難處,並且給予適時的關懷和幫助。

這就是家門口的宣教,因為她剛從印尼來台灣的時候,就是舉目無親,且語言不通,且台灣和印尼的文化大不相同,她因為在神學院和教會,有懂印尼語言的肢體和牧者關懷陪伴她,讓她知道自己在主的家裡,是被愛和關心的,不再是寄居和客旅,而是被當成家人,所以她在教會的印尼小組,也是這樣關懷印尼姊妹。因為對新住民來說,語言是她們融入異鄉很關鍵的要素,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有語言相通的女傳道人和女信徒陪伴關懷她們度過適應期,非常重要。

羅燕琴牧師說,在台灣的印尼女性,無論是移工還是外配,白天是上班族的比例,比印尼的比例高出許多。她在印尼的教會,接觸到有工作的女性,多半是自己開店做生意,平日白天能參加教會活動時間較彈性,在台灣的印尼姊妹,已婚的多半是年輕媽媽,要工作,下班後還要照顧公婆和小孩,單身的多半在工廠上班或是家務和看護移工。

羅燕琴建議有心在台灣做家門口宣教的教會,聚會和辦活動的時間,要配合傳福音的目標新住民對象的要求。像她的印尼小組裡,就有嫁來台灣,白天還要去工廠工作的印尼姊妹,但她們禮拜五下班後,穿著工廠的制服就來參加小組,她真的很感恩她們願意把教會當成她們的家。

羅燕琴也提醒,很多嫁來台灣的外配,在當地是傳統信仰,台灣的婆家也幾乎都是拜拜的,只要有機會接觸到,即便她們不能常來教會,仍要持續關心她們,她們不能來教會,傳道人就走進她們家裡去探訪,讓她們知道教會是真的關心她們個人的需要,這樣她們有困難才會來找牧師,像她就帶領在印尼是伊斯蘭教信仰的外配,嫁來台灣後信主,羅燕琴說,家門口的宣教,是跟這些來到異鄉的人做朋友,了解她們的難處,幫助她們適應這裡的生活,看重她們的需要和尊嚴,且持續陪伴不放棄,神就會為人預備好土,在神自己的時間,動工帶領她們信主成為神國的家人。

相關新聞:家門口的宣教 台灣教會遇見新移民故事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