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夜深人靜,在我最低潮的時候,剛好抬頭仰望教會十字架放的光芒,站了很久,也哭了很久,彷彿有人在後面拍我的肩膀,問:『你為什麼哭?』抬頭看卻不見一人,從此我就開始尋求上帝的幫助!」
去年7月開始在台中客西馬尼行道會負責帶領越南團契的主日、各種聚會的實習傳道鄧青平,分享她來台灣信主的經歷,以及獻身在越南事工的心路歷程。
來自河內的鄧青平談到自己和先生的認識、結婚,都是在越南。來自台灣的先生在研究所讀書時,為研究越南政經議題,寒暑假來到河內,在表姊婚禮中,經由介紹認識她的先生。對方為了學習越南語找上了她,兩人談得來就開始交往。經過一年半,她和先生步入禮堂,之後生下孩子。當時她還在越南工作,以為婚後從此就留在越南。
剛來台灣面對生活適應壓力
然而,計畫趕不上變化,她說,先生研究所畢業後必須回台灣當兵。2008年,在孩子11個月大時,她為了跟著先生,放下河內的工作,帶著孩子來台灣,與公婆住在一起,開始學中文。公婆希望她不要急著找工作,專心當家庭主婦,她也很感恩,娘家也沒有給她經濟壓力,讓她在台灣的家能夠專心帶孩子。
可是由於她在台灣生活適應不良,和先生瀕臨離婚危機,才兩歲的孩子有一天半夜突然癲癇病發,所幸及早發現送醫治療。想到自己為了愛情嫁給先生,放下過去10年具有前途的工作來到台灣,婚姻又發生問題,心裡非常痛苦。母親和弟弟希望她回越南,而她剛獲得台中教育大學研究所錄取通知,準備讀研究所,也想放棄,一度帶著孩子回越南。
常流淚無法入眠 最低潮時遇見耶穌
後來先生向她道歉,公婆動之以情,她決定原諒先生,把孩子抱回台灣。沒想到,把孩子抱回家第一天,親人一句話「如果你們不能住在一起,離婚就離婚,孩子我們可以照顧」,讓她非常錯愕,再度受到傷害。之後常常流淚,無法入眠,頭髮開始狂掉,出現憂鬱症的傾向。
她說,當時為逃避家人,上午送孩子到幼稚園後,就到學校上課,由於中文能力有限,聽課比較吃力;先生在高雄上班,週末才回台中,夫妻關係也不復從前。隨著身心壓力增加,甚至想過哪一天就結束生命。
有一天晚上很冷,她準備回家,情緒突然跌至谷底,突然,她看見學校斜對面的教堂──台中衛理堂上面閃亮的十字架。平常白天不會留意,她站在那裡看了很久,也哭了很久,突然感覺到彷彿有人拍她的肩膀說:「你為什麼哭?」當她抬頭,並沒有看見人。
牧師傳福音 教會陪伴受洗學習饒恕
她對基督教完全沒有概念,只知道有事可以找「神父」告解。剛好她有一位馬來西亞籍的同班同學,由於都是外籍生,彼此關係比較密切。於是她跟這位同學表示,有事想找「神父」談談,但自己不敢進教堂。這位同學就陪她去台中衛理堂找牧師,她才知道同學是基督徒,也是台中衛理堂會友。當時牧會的劉天恩牧師聽完她訴苦後,用五色珠向她傳福音,並為她禱告。她雖然似懂非懂,但是談完後,覺得心情好些。之後她就沒有自殺念頭,她的同學鼓勵她參加教會的小組,經過弟兄姊妹一起讀經禱告和陪伴,一年後,2011年她就受洗。
信主後,她學習饒恕,與先生的關係和好。上帝也教導她「去做你能做的」,她也學習把一切事情交託給神,遇到任何事情就禱告,相信「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自己也變得輕省。回頭來看,一切都是恩典。
因緣際會開始參與越南小組工作
鄧青平說,研究所畢業後,她先在學校擔任研究助理,後來有機會進入勞工局工作。客西馬尼行道會林淑珍牧師與工福合作,長久以來關懷越南的新住民已經有十多年。當工福的宣教士退休,準備回加拿大,越南小組工作轉由林牧師負責承接,但需要會講越南語的同工配搭(現在改為越南團契)。過去幾年,她帶孩子到台中衛理堂參加主日後,下午到越南小組協助講道的翻譯。因此,宣教士離開前,鼓勵她能參與林牧師的服事。林牧師又鼓勵她到神學院進修,因為小組需要有人會使用越南語教導聖經。
已經在勞工局工作七、八年的她,要離職讀神學院並不容易,也是她從未預料的事。她回去認真禱告,讓她想起她曾經做過一個夢,神曾問她「為何不把福音傳給越南人?」於是她決定順服,但是她的先生不同意,她又繼續禱告;後來她允諾先生,去神學院進修後,仍不影響她對家事和家庭經濟的負擔,先生也就不反對了。
一般對「越南人愛錢」有偏見
目前帶領越南小組的鄧青平傳道,也分享台灣越南新住民常會遇到的困境。她說,有些透過婚姻介紹嫁到台灣的越南新住民,常背負經濟的壓力,即使嫁過來,還是要幫助自己的娘家,每個月要寄錢回去,導致很多人嫁過來後,還要出去工作,也使得很多台灣人誤以為「越南人愛錢」。
有人對他說:「你們越南女生很奇怪,已經嫁過台灣,還要出去工作,一直寄錢回去!」她會反問對方「如果你太太的家需要幫忙,你是否會幫?」她也會反問有些抱怨的先生:「你知道她們結婚的目的嗎?」她們嫁來台灣,期待自己有個圓滿的家庭,也有賺錢的機會,如果先生知道也能接受而娶她們,為何卻要求她們只能為新家庭付出?
她認識一位19歲和一位20歲嫁來台灣的姊妹,婆家一直希望她能生孩子,但她們希望工作兩、三年後再生,若是先生下孩子,就無法工作。即使有的家庭家境不錯,會給妻子生活費,但是妻子會省下生活費把錢寄回娘家,長久以來,為了不想受到限制,她們寧願選擇出去工作,讓經濟能夠自主。有的先生也會抱怨她們「翅膀硬了,就想離開」,她也會勸對方的先生說,她們再有能力,也不可能自己買房自己組家庭。若是雙方期待不同,又不能用愛同理對方,婚姻就容易產生問題。
她說,有些越南姊妹嫁到台灣的家庭家境不錯,先生也能體會太太的辛苦,願意幫助太太。極少數嫁到台灣的越南姊妹,遭遇先生家暴、吸毒,甚至精神狀態不佳,非常需要關心。
「在地跨文化宣教」需要大家參與
鄧青平表示,不少人對越南新住民存在刻板偏見,譬如婆婆對媳婦說:「不要和其他越南人交朋友,她們會教壞妳!」、「妳拿到身分證,一定會和我兒子離婚」,這媳婦聽了,為證明給婆婆看,至今仍不想辦身分證。也有人曾對她說:「你們越南人都是怎樣⋯⋯」她馬上回對方說:「我不一樣」、「我們一起去喝茶聊天,你就會發現我不一樣!」對方就笑了。她說,有很多外籍配偶希望嫁過來的新住民能盡快改變,但是很多習慣不是馬上就能適應,需要給她們時間。
她說,林淑珍牧師形容越南事工是「在地跨文化宣教」,神把許多越南人帶到台灣家門口,不少人進入基督徒家庭,這是神的工作,希望更多人關心。通常越南人對台灣人都很客氣,所以只要台灣的弟兄姊妹向他們傳福音,或是帶他們到教會,他們都會聽,之後由越南團契跟進,從「朋友關係」變成「家人關係」,大家一起配搭,為她們禱告,也就能得著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