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2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校園即禾場! 父母怎麼幫助孩子信仰扎根、影響同學和朋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吳淑玫執行長。(圓圖/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2月11日是學校開學日,有國小就在校門口特別用寫有「開學了!見到你真好!」的氣球拱門,歡迎學生返校,並祝福孩子們新學期有新氣象。

對於學生來說,校園不但是學習知識、陶冶品格的地方,更是與師長和同儕互動,建立人際關係網絡的重要場域。對於已信主的兒少來說,校園就是他們的禾場,所接觸到的人,則是他們傳福音、為主結果子的對象。

路加福音二章記載,耶穌在12歲的時候,就在耶路撒冷的殿中,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耶穌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路加福音二章52節「耶穌的智慧和身量(或作年紀),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這也是基督徒家長,對兒女的殷切期盼。

新學期伊始,如何幫助已信主的兒少,更穩定地在信仰中扎根,並在校園和生活中活出來,影響他們的同學和朋友,願意認識基督信仰,成為新一代福音小尖兵?

學校開學日,學生們返校上課。(台北市政府提供)

少年耶穌的信仰基礎 就是在家庭奠基

國際讀經會台灣總會執行長吳淑玫受訪時表示,整本聖經超過2000多次提到家庭,聖經記載的耶穌基督家譜,也提醒基督徒父母傳承信仰給下一代,建立基督化家庭。親子在生活中,都是倚靠信仰的幫助,竭力活出「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的生命見證。

就像耶和華祝福亞伯拉罕的「我必賜福給你,你也叫別人得福」。從路加福音二章中的記載,耶穌的信仰基礎,是從年幼的時候,就因著祂敬虔的父母身教言教的榜樣建立的。

吳淑玫說,家庭就是栽培、造就孩子,從小成為跟隨耶穌、活出信仰的門訓中心。上帝要基督徒父母,以「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二十二章6 節),來建造基督化家庭。

根據國際讀經會在世界各國建造基督化家庭的經驗,5-13歲是孩童信仰扎根的黃金時期,影響他們對信仰的態度和行為最深的,則是他們的爸媽;而全家穩定參加教會的聚會和團契,大人小孩都能找到屬靈同伴,在教會得著聖經真理的學習造就和肢體連結,這對孩子在校園裡能夠把信仰落實在生活中,並且成為有傳福音動力的人,具有關鍵的推動力。

讀經會辦讓孩子樂FUN在教會講座,提供基督徒父母和教會聯手幫助孩子信仰扎根的建言。

吳淑玫說,當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真實看見、聽到和體驗感受信仰的力量,也能看到父母帶頭活出每天信靠跟隨耶穌,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的屬靈榜樣時,他們就會見賢思齊;不單是自己因為信仰內住而蒙福,也能作光作鹽,成為周遭同儕的祝福。

基督徒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用服務的行動、讚美的言語和陪伴去關懷有需要的鄰舍,為他們禱告。當孩子跟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有這樣的操練和行動時,孩子就會習慣成自然,在學校能夠主動去關懷有需要的同學。當師長和同學對「這少年人是誰家的孩子?」感興趣時,就是很自然傳福音的契機了。

台灣0-14歲兒童逾274萬 是很大福音禾場

根據內政部統計,即便台灣進入少子化社會,截至2024年底,全台灣0-14歲的兒童總人數274萬2,386人,占總人口比率的11.72%。這些孩子絕大多數都還沒有信主,而這些沒信主的孩子多數都在校園裡,這是很大的福音禾場。

吳淑玫說,在聖經的教導中,從亞伯拉罕開始,信仰的根基是扎根於家庭的。路加福音二章記載,每年逾越節時,耶穌的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當耶穌12歲時,他們全家按著節期的規矩上去,猶太人認為,家庭就是小聖所,而猶太孩子從小讀摩西五經,是從利未記開始讀,為的是讓孩子可以看重敬拜神對於信仰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基督徒的人生,就是敬拜。

吳淑玫說,以現今台灣的社會氛圍,基督徒所生養的孩子,在校園的生活就如同身處在外邦的環境,信仰可以幫助信主的孩子在新學期的開始,不但保守自己遠離惡事,還能祝福同學。

她鼓勵基督徒父母,開學後要看重與孩子在餐桌上共餐的時間,因為餐桌就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獻上感恩祭的祭壇。聖經的教導,非常看重家庭和關係,一個把家庭當成小聖所的基督化家庭,時間和空間很自然都會有精心的規劃。

吳淑玫說,基督徒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同思想「在我們的家庭裡,神在日常生活中的比例占比多少?」她說,現在就讀國中小的孩子,全部都是2010年之後出生的「α世代」,這群孩子是生下來就有智慧型手機的一代,雖然加快了資訊傳播的速度,卻讓家庭成員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人際溫度漸趨淡薄、變得疏離。

學校在校門口用氣球拱門歡迎學生。(梁敬彥攝影)

基督徒父母要經營家庭成為小聖所

她說,科技工具是神給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的恩典,但她鼓勵基督徒親子要共同簽訂家庭數位契約,每天把親子共餐、談心的精心時刻、禱告和家庭祭壇的時間特別分別出來。在那些時段,親子都不去使用手機和平板,專心在彼此身上和定睛於神。吳淑玫說,當基督徒的兒少在家裡有放下手機、專心聆聽對方講什麼的操練,他們在跟同儕相處時,就很自然能專注和對方互動,增加他人的好感度。

吳淑玫說,基督化家庭中,父母對內做孩子的門訓建造,對外培養孩子有宣教、傳福音的動力,服事不是只在教會的會堂內,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家庭也可以做宣教。

鼓勵基督徒父母從新學期的開始,帶著孩子一起去認識住家附近的鄰舍,也適時去做探訪,了解鄰舍的需要,並付出關懷的行動。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也去盤點自己的同儕人際關係網,鼓勵孩子藉著服事和接待同儕的過程和行動中,為人心預備好土。

基督徒的家庭是孩子傳福音的場域

吳淑玫認為,基督徒的家庭是孩子向同儕傳福音的最佳場域。她的經驗是,很多基督徒的孩子能夠自然大方地跟同儕談信仰,進而邀請他們到教會,都是因在學校就先建立了正向的互動關係,並且在受邀到基督徒同學家中作客後,能從這個家裡的擺設、佈置,和基督徒的父母和孩子跟來到家裡的同儕及他們的互動和應對之中,清楚地感受到信仰的馨香之氣,發現這個家庭因為基督信仰,讓自己產生羨慕,下次還想要再來。

吳淑玫說,基督徒父母願意開放家庭邀請朋友到家中作客,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就會樂於接待。若台灣每個基督化家庭,都能夠成為孩子接待朋友的場域,相信台灣超過百萬還沒有信主的兒少,都有機會聽聞福音,成為福音的小尖兵。

相關新聞:開學了! 你的教會青年兒少在哪?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