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我們需要『信仰扎根和實踐』!」談到學校開學後,有什麼具體計畫幫助兒少在信仰上扎根、讓孩子回歸教會?拿撒勒人會鳳山教會彭榮輝牧師受訪時表示,教會目前在兒少信仰成長方面的計畫,包括設立以聖經故事為核心的課程活動,透過互動、分享與小組討論來增強孩子們對信仰的理解;也可訓練孩子講聖經故事,增強他們的識字能力和表達能力。
彭牧師表示,教會的小朋友即使放假出遊或上安親班,也不會開學後就不來,反而是期待來教會參加兒童主日學,甚至會吵著要阿公、阿嬤或父母親帶他們來。
活動要貼近學校課程 強調知行合一
他認為,教會的活動除了分享聖經故事、玩遊戲,主要還是要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尤其寒暑假舉辦的營會,不管是接觸大自然、認識昆蟲或是到戶外體驗,都是孩子們平常接觸不到的,又和學校課程內容有關,可以讓孩子們學習、成長和體驗,家長帶孩子們參與的意願就比較高。開學後持續跟進邀約前來教會或是在群組中聯繫關懷也較為容易。
彭牧師也表示,現代兒少工作必須強調「知行合一」,帶領的人能夠說到做到,以身示範。孩子信仰要能夠扎根,父母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畢竟父母長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能夠帶孩子來教會的,也是他們的父母親,而能否幫助孩子信仰扎根,也取決於父母態度。因此,他和師母都會關心孩子們的父母親,透過社交媒體接觸、問候和關懷,希望父母親們不僅自己來教會,也把孩子帶來參與主日,甚至參與服事。
需要「家長參與的過程」 關心他們
參加營會的社區兒少,他們的父母常是被忽略的一群,往往父母親在管教、情緒的控制,也遇到很多困難。營會目的除了關心社區兒少,也關心他們的父母或隔代教養的祖父母,因此,需要「家長參與的過程」。教會在舉辦兒少營會的同時,可以舉辦「父母成長班」等親職講座和經驗交流,以一至兩個小時,也歡迎隔代教養的祖父母參與。當教會學生的家長與社區學生的家長有交流、討論的機會,可以從孩子的教養、活動安排、親子溝通等話題切入,也可適時地分享信仰的經歷和益處。
談到教會如何協助信主的兒少在校園中成為敢於宣揚信仰的榜樣?他認為,我們須要「培養校園影響力」;教會可鼓勵兒少參加校園服務與社區行善的活動,如在營會中擔任志工、環境清理、愛心義賣等,讓他們能實踐信仰,並以此影響同學。
引入多媒體教學與遊戲化學習
彭牧師表示,我們需要「向新的世代學習」;有些教會可能在兒少教育上面臨資源不足的挑戰,他認為教會需要引入多媒體教學與遊戲化學習,例如使用影片、手機應用程式與在線討論等,來吸引數位原生代的孩子們。舉辦數位專題研討會,讓孩子們展示他們的靈性成長與信仰思考,促進相互學習與成長。
開學後,父母孩子都非常忙碌,靈修生活很有限,教會如何幫助父母,在家庭中進行信仰教育?他認為,安排每天的家庭禱告時間,以及分享信仰故事,可以讓家長在孩子的信仰旅程中成為積極的參與者,提升整個家庭的靈命。家長和孩子同為天路客,需要世代同行。
他舉例,師母在兒主會鼓勵孩子分享聖經故事,訓練孩子表達和閱讀能力;針對父母親,他會透過群組傳遞靈修筆記。另也可以透過線上聚會或禱告會,增加福音朋友參與的意願。近年來,不少慕道友透過直播參加主日崇拜,進而認識信仰。
培訓志工 參與領導、課程和遊戲設計
有哪些方式鼓勵青年信徒參與和引導兒童及青少年,成為信仰的榜樣?教會如何創造平台讓青少年在兒少事工中發揮影響力?彭牧師認為,我們需要「培訓青少年志工」。教會可以建立培訓計畫,為青年學生開立志工時數證明,讓青年志工學習如何教導兒童及領導。這些培訓可以包括團隊領導、課程和遊戲設計,以及如何照顧孩童,有助於他們在事工中提升自信心和能力。
此外,教會也需要「跟進與支持計畫」,以確保兒少在信仰上的持續成長。他認為,建立定期的跟進機制,例如每學期檢視孩子的靈命成長與參與情況,通過教會的小組或與家庭的個別接觸來獲取反饋。這樣不僅能提供必要的支持,還能及時調整計畫以更加符合孩子們的需求。
對於兒少流失嚴重的教會,他表示,可以考慮與附近或同宗派的教會合作,共享資源和設計活動,以重新點燃各教會對兒少事工的熱情。特別是偏鄉,教會資源不足,傳道人疲於奔命還須持續工作,更須教會彼此合作。不管是任何形式的活動,帶領孩子學習跟隨耶穌最為重要,每個教會要怎麼具體呈現,都需要向神禱告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