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年後又逢轉職潮!對於Z世代工作價值觀的轉變,台中繁星教會主任牧師陳建宏(Vincent Chen)根據多項數據表示,Z世代年輕人與主管期待有很大落差,他認為,「關係的基石,就是信任」,我們要「把他們當成是新國度的人」,用「跨文化」思維去理解他們。主管「少教導、多提問、多聆聽」,去Coaching他們,職場上創造雙贏,這也是《紐約時報》最近訪問黃仁勳時所談到最近帶團隊的領導風格。
根據國際招募機構華德士發布的「2024年十大職場趨勢」,Z世代在全球勞動人口的占比將達到23%,成為職場新興勢力。Z世代年輕人對工作的價值觀,不管時下流行「烤吐司症候群」(常用來形容由於持續的壓力、日常煩悶和精神倦怠所導致的疲乏感),或是「全勤乞丐」(工資微薄的職員儘管全勤,卻依然過著像乞丐般生活)等新名詞,都形容年輕人對職場的無奈與求生策略。
Z世代對職場期待與主管有很大落差
另一項研究數據顯示,Z世代對職場的期待,97%的人希望在職場展現個人特質,而他們的主管,僅有30%的人理解Z世代的需求;75%的人期待參與的工作,能被大家所認同,不是期待父母認同,而是希望在同儕之間,或在社群流量能產生影響;但是僅有25%的主管,對此需求感到理解,一般直屬主管,只希望下屬把工作做好,把專案完成,至於他們未來的期待或更深的想法則未必了解。
Z世代的人中有70%的人,通常希望在24個月內有升遷的機會。但是,招聘他們的人,卻認為Z世代的人,工作磨難度比較高。Z世代的人希望主管,不僅照顧能他們的專業,也顧到他們生活的平衡性,不僅對他們專業上能理解,也能支持他們的個人需求。但是,期待想要了解下屬工作的平衡性的主管,僅佔40%。
主管和Z世代員工的認知,有明顯落差,才會產生如前所描述「烤吐司症候群」或「全職乞丐」現象。可能Z世代的人認為自己工作付出很多,卻沒有被理解、被肯定,逐漸產生倦怠感。
期望遠端工作 兼顧家庭
對於Z世代工作價值觀的轉變,在另一項調查報告提到,疫情之後,他們更期望有「遠端」工作機會,工作更有彈性。一位牧師的姪女,住在美國洛杉磯,在紐約的公司工作,她在家還可以照顧孩子;她的先生也在遠端工作,如果她要開會,就請先生相互照顧孩子。美國幅員廣大,遠端需求量比較多,但是在台灣,傳統製造業居多,遠端工作機會比較少。除非工作能力很強,應聘到國外的公司,遠端工作或出差的機會才會高。
Z世代在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性,所以會在乎外觀相貌,女生注重打扮,男女上健身房的人也多,希望整個狀態給人好觀感;這也是為何健身房近年來,在台灣擴張很快。而通常會想「躺平」的人,主要以傳統行業居多,不代表多數人狀態,而高科技行業的人,工作都做不完,就很難躺平。
另有一個數據指出,Z世代中50%的人,希望在同一份工作停留時間不要超過三年;高科技業這種情況較少,但是在傳統行業,特別是服務業,高比例Z世代在同一工作停留時間不超過三年;尤其是單身者,沒有家庭的責任,工作轉換率就很高。
「文化國度」理論看Z世代的人
Vincent牧師提出「文化國度」理論,對於Z世代的人,要把他們當成是另一個國家的人,但是主管通常以前是怎麼做、怎麼要求,現在也一樣。然而,Z世代雖然也說華語,但是內在想法已經完全不一樣,要「把他們當成世新國度的人」,用「跨文化」思維去理解他們,否則就會產生落差。對於真正跨文化的人,我們比較願意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期待,對Z世代的人,也要有同樣態度。
他說,主管經驗比較多,對職場掌握度高,還是要「少說教、多提問、多聆聽」,當他們的教練。「聆聽」和「問好的問題」,是幫助年輕人更了解對方最好方式,主管問問題的目的,不是告知對方接下來自己想要講的話,而是想了解對方狀況和處境。主管若受過基本的教練訓練,至少會問好的問題、能聆聽員工需求、切入重點,員工則會驚訝主管的關心,進而會愈談愈多,主管更能得到員工的心。
建立信任的第一步:相互理解
「關係的基石,就是信任」。Vincent牧師說,不管是職場跨世代、跨領域、跨專業、跨年齡的溝通,或是夫妻、親子之間溝通,要有所進展,「最重要先建立信任」。如果雙方沒有信任,話談不多,只能表面寒暄,真心話不敢說,害怕對方受傷,久而久之關係很難維持;否則只能為了五斗米折腰,暫時忍耐,有機會還是會跳槽。
建立信任的第一步,是「相互理解」。有人願意傾聽心聲,這是所有人心中的吶喊。不管是職場上主管下屬之間、同事之間、夫妻或親子之間皆如此。當對方被理解,才能建立信任,進一步有深入溝通,才能形成團隊。
對Z世代來說,要突破困境、提升發展機會,很重要的工作態度,第一是「主動積極」。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也提到第一個習慣是「主動積極」。唯有主動積極的人才能打破現狀,如果Z世代的人對於老闆所說和他所期待的雞同鴨講,就乾脆躺平,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如果老闆不會主動積極,這工作很重要又對自己深具意義,就要主動積極詢問老闆「你對我有何期待和想法?」、「如何能做得更好,我想聽老闆的建議?」,如果年輕人願意主動這樣提問,老闆一定很願意協助。
「主動積極」態度尋求使命異象
「主動積極」在信仰上是信心的表現。為何進入迦南地前,12個探子有10個不想去,只有2個願意前去,即使神的應許已經很清楚,但那10個人卻沒有信心,不夠勇敢,面對困難時就回到舒適圈,所以只能留在曠野,無法進入迦南地。通常「主動積極」的人,背後有一顆勇敢的心,相信神的話語,願意在困難中做出嘗試。
很多成功的人不管是否有信仰,都有「主動積極」的特質。他說,張忠謀早年在德州儀器薪水很高,為何答應台灣的邀約,放下一切開創台積電,就是因為願意主動積極。黃仁勳原本資源很少,也是因為有信心跨越,嘗試創業。「主動積極」的特質,更符合信仰原則,歷代信仰前輩如亞伯拉罕、約書亞、保羅、彼得等許許多多的人,都是「主動積極」型的人。
第二是「以終為始」。年輕人愈早找到自己的願景、使命、異象和藍圖,才會知道朝哪個方向走,否則會無所適從。愈主動積極的人,就會愈多嘗試、詢問、探索,就比較快找到該走的方向與道路;若不主動積極,一直等待,就更沒有方向、沒有動力往前,容易滿足於現狀,日復一日,甚至躺平。
第三是「雙贏思維」。若只想一個人或一方全得,路無法長久。公司有公司的立場,Z世代的人有他們的期待,不可能只滿足他們的期待、不顧公司的情況;公司也不能全得好處,員工都受虧損;任何職場若沒有雙贏,都將無法持久,也許員工暫時被壓制,最後仍會受不了就離開。「雙贏關係」不僅是職場需要、不僅員工和資方的關係需要,甚至所有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也需要,雙贏的關係才能持久,才能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