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麗群
現代人使用通訊軟體和電子郵件快捷便利,無須苦苦等待遠方親友的音訊;隨著郵務網路化,郵差送信多為重要文件及功能性信函,盛載溫度與情意的信札少之又少。
2024年由知名導演泰勒‧派瑞自編自導的美國電影《戰地信差》(The Six Triple Eight),揭祕了一個二戰時鮮為人知、藉由送信提振人心士氣的無名英雄事蹟,重現書信「傳情達意」的重量,是難得的另類戰爭片。
肩起信差使命
《戰地信差》改編自歷史學者Kevin M. Hymel發表於《二戰歷史》(WWII History)雜誌的報導文”Fighting a Two-Front War”,描述二戰期間唯一一支全有色女性組成的美國陸軍部隊「6888中央郵政目錄營」被派往歐洲,群策群力將積壓在英國的郵件寄達收信人的真實故事。
電影反映美國於二戰期間,運輸安排以軍用補給優先,無暇遞送對全民意義重大的私人信件。一位來自西維吉尼亞州的母親前赴白宮,向總統夫人陳情,表達全國收不到來自戰場的信,將劇情帶入史實現場──坐輪椅的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於是採用非裔女顧問瑪麗‧麥克勞德‧白求恩(Mary McLeod Bethune,1875-1955)的建議,由全黑人女子部隊「6888營」在查理蒂‧亞當斯少校(Charity Adams Earley,1918-2002)的指揮下,執行這項信差任務。
這個「女子營」經過艱辛的越洋船程,浩浩蕩蕩抵達蘇格蘭格拉斯哥,被安置在沒有暖氣的寄宿學校裡;在遭受軍方性別及種族的雙重歧視之下,她們發揮紀律與不同專長,將幾座倉庫堆積如山的1700萬封未寄郵件,送達前線士兵及在美家屬手中,原定六個月的任務僅用九十天時間完成。
女性團結力
「6888女子營」肩負起當時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在亞當斯少校的帶領下,將條件惡劣的空置校舍,整修成適合工作及居住的基地,同心協力處理兩年未寄的郵件。過程中,因軍隊經常移動駐防地點或信封被老鼠咬破,無法辨認出收信地址;片中多位女兵卻從過往經驗產生智慧,陸續找出收件所在。
電影起首,有段非裔少女莉娜和猶太男生亞伯蘭的愛情戲;擔任空軍飛行員的亞伯蘭赴戰場後很快殉職,留下一封寫給莉娜的信。從未收過亞伯蘭音訊的莉娜是「6888營」一員,激動地大聲表達信件對士兵及其家屬有多重要;作風嚴格的少校同理莉娜的感受,明白「6888營」擔負安慰心靈及振興士氣的重任,更加堅定地領導全營克服萬難解決郵件的寄送。
非洲有句諺語:「教育一個男孩,等同教育一個人;而教育一個女孩,等同教育整個國家。」《戰地信差》展現「6888女子營」團結互助的工作精神及真摯感人的友伴情誼,令觀者讚嘆:「女子發揮的群性竟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她們眾人如同一體,目標一致、意志相同,有一樣的勇氣與毅力,全心支持服從少校;如此「使命必達」的團隊力,正好佐證那句非洲諺語!
領導向心力
由美國影星凱莉‧華盛頓飾演的亞當斯少校,是全片的靈魂人物;少校帶兵嚴謹有紀律又有人性化的一面,在工作基地特設髮廊作休閒場所,雖然時間緊迫,仍讓值夜班的人白天補眠,顧及到部屬的身心需要。
視察「6888營」的霍爾特將軍對這些安排極其不滿,聲言要派位男性白人取代她的無能;亞當斯少校當場回嗆:「等我死了再說!」(Over my dead body)堅不退讓,贏得女子營全體掌聲。這位少校能擄獲部屬的心,是她的人性化領導所帶出的向心力!
霍爾特將軍回到辦公室,打算用軍法懲治對自己無禮的女少校,窗外突然響起書信抵達軍營的歡呼聲,全美士兵及其親屬亦陸續收到彼此的來信;舉國人心振奮受鼓舞,可以堅強面對戰爭的日子。「6888女子營」之後派往法國盧昂,履行同一任務。
信的重量,盛載著親情、友情及愛情,蘊含安慰、鼓勵、醫治等龐大力量,能在最艱難的環境裡激發信心、勇氣與希望。科技時代的人際互動不經意間變得功能化,書信成了傳遞各種功能的實用工具;我們多久沒有寄出一封充滿誠意的信?又多久未曾收過一頁溫暖心靈的信箋?《戰地信差》向人啟示了:有些事物在功能以外,隱藏更珍貴的價值!
二戰結束,「6888女子郵政營」對國家的貢獻幾被遺忘,直到2009年才獲歐巴馬總統伉儷公開表揚。
(本片分級為13+特別輔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