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梅克爾回憶錄自述信仰旅程 「我希望更多人勇敢地說:我是基督徒!」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編譯JosephChen 追蹤
德國前首相梅克爾出席回憶錄《自由》新書發表會。(圖片來源:qatar-tribune.com)

【特約編譯JosephChen/報導】歐洲最有影響力的政治領袖之一、德國史上執政最久的總理──德國前總理(2005年-2021年)梅克爾(Dr. Angela Merkel),在她出版的《自由:回憶錄1954-2021》(Freiheit)中,細緻地回顧了她的人生與16年政治生涯。在這本700多頁的書中,她不僅談論了自己作為領導者的重大決策,也深刻探討了她的信仰、道德抉擇以及她對自由與責任的理解。

德國政局近日陷入混亂,這個她曾領導長達16年的國家,將在2025年2月23日提前舉行大選,對聯邦議院席次進行重新分配,並從而形成新的執政組合。過去3年,德國極右派崛起,並且吸引愈來愈多的年輕人,也連帶影響歐洲,乃至於全球的局勢發展。

許多批評者稱梅克爾保守、親俄、親中。她日前揭受德國《明鏡週刊》採訪時稱川普的「美國優先」的核心理念,其實是個零和的遊戲。「如果一名從政者容不下雙贏,只認同要有贏家和輸家,那麼多邊主義會面臨非常艱鉅的任務」,她說。

梅克蘭是德國執政最久的首相,也是第一位女首相。(圖片來源:Bureau of the Chancellor)

在東德成長的牧師女兒

身為德國首位女性總理的梅克爾,在回憶錄中從童年起,追溯其信仰旅程。她的父親霍斯特.卡斯納(Horst Kasner)是一位路德宗牧師,選擇在共產主義統治下的東德生活。在1960年代,他曾在家中祕密接待一群基督教領袖,這些人在當時的東德政權下受到國家安全部(Stasi)的嚴密監視。他們聚在一起討論政治問題,特別是來自國家的壓迫,並遵守一條不成文但至關重要的規則:「這些討論內容絕對不能傳出這個房間的四面牆。」

當大人們討論的時候,年幼的梅克爾總是安靜地坐在角落裡,專注地聆聽著他們的每一句話。她的父親假裝沒看到她,但她內心已經受到這些議題的深刻影響。這些經歷讓她年幼時就開始思考自由與壓迫的問題,這股能量並進而驅動她後來的政治生涯。

梅克爾的基督教家庭背景,使她在東德政權下受到懷疑。她的父母於是更加低調,避免惹上麻煩,以確保女兒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最終梅克爾順利完成學業,獲得量子化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名科學家,過程中她曾經拒絕為東德國家安全部從事間諜活動。

相信有一位上帝 即使經常無法感受到祂

隨著冷戰的結束,梅克爾開始參與抗爭活動,並逐步涉足政治。雖然她並未在書中明確說明踏入政界的原因,但顯然,她的動機是自由。她對共產政權的謊言與壓迫深感憤怒,這股能量推動了她的人生道路。

作為一位基督教領袖,梅克爾在書中寫道:「我相信有一位上帝,即使我經常無法理解或感受到祂。」她回憶2005年宣誓就任總理時,特意加上了「願上帝幫助我」(so help me, God)的誓詞。她補充說:「我知道自己並不完美,也會犯錯,因此信仰讓我的人生變得更輕鬆——這也適用於肩負對他人及對整個世界的責任的時候。」

她特別提到,耶利米書二十九章7節的經文,對她影響深遠:「……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這段經文不僅影響了她的個人生活,也在她擔任國家領導者時影響她的決策。

接收110萬名難民 稱是基於基督教道德觀

在梅克爾的政治生涯中,最具爭議性的決策之一是2015年的難民政策。當時,德國與奧地利達成協議,讓卡在匈牙利邊境的難民穿過邊境,進入德奧,如今德國接納了約110萬名難民,是歐洲接收中東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她的名言「我們能做到」(Wir schaffen das),展現了她的積極信仰。

梅克爾在書中反思這項決策,認為這不僅僅是一項政治決定,而且是一種基於基督教價值觀的道德選擇;因為她相信人類的生命具有神聖性,每個人都應受到尊重與照顧,無論他們是否擁有合法的庇護資格。

然而,她的這項決策也受到批評,部分人士認為,這加深了德國的社會不安與政治分裂。

在涉及墮胎議題時,梅克爾坦承經歷了一段內心掙扎。她最初主張應該設立保護生命的措施,但後來立場轉變,更傾向於支持墮胎選擇權。她承認自己在1992年的德國聯邦議會投票中,選擇棄權,而非堅持內心的信念。

在同性婚姻議題上,她支持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然而,在家庭定義方面,她所屬的政黨──基督教民主黨(CDU)在她執政期間卻改變了家庭的定義,不再只限傳統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2017年,她對「婚姻平權」法案投下反對票,仍堅持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這也招致爭取同性婚姻民眾的不滿。

自由是體現對他人、社會的共同責任

梅克爾的回憶錄詳細回顧了她的政治生涯,從東德背景與女性身分所遭受的偏見,到她如何在德國統一、歐元危機、普丁勢力擴張、新冠疫情及難民危機中,展現堅定與審慎的領導風格。怕狗的她,曾在與普丁會面時遭遇對方放狗嚇她的心理戰術,但她後來仍與俄羅斯保持聯繫,支持喬治亞與烏克蘭加入歐盟,卻反對它們加入北約(NATO)。

她認為英國脫歐(Brexit)是「屈辱」,並批評英國保守黨退出歐洲人民黨(EPP)為錯誤決策。她將對以色列的支持視為「國家大事」,而2015年難民危機則是她執政期間最大的挑戰,德國接納了110萬名難民,並承諾未來每年接收50萬人,反映她對人類尊嚴的重視。

儘管她說經常無法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但她堅信信仰幫助她在政治決策中承擔責任。她寫道,信仰「讓我感受到,即使在做出困難決定時,仍然有某種力量在看顧著我」。

在《自由》一書的最後,梅克爾總結道:「真正的自由不僅僅是擺脫某種東西——擺脫獨裁與不公正——更體現在對某種事物的責任:對他人、對社會、對我們的共同利益的責任。」

儘管她並非經常參加教會禮拜,但她過去曾多次呼籲歐洲基督徒勇敢表達自己的信仰與價值觀。她在2015年曾說:「我希望能看到更多人勇敢地說『我是基督徒』。」(資料來源:Evangelical Focus, Church Times)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