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讓全世界都聽見,是上帝的心意!哪裡沒有聽過福音,我們就去那裡!」
「2025 TOGETHER跨文化宣教大會」於2月16-18日在台北復興堂舉行。多位講員聚焦在跨文化宣教,呼召教會和弟兄姊妹能夠前往全世界三分之一,那些身邊沒有教會、沒有基督徒,沒有聽聞過福音的地方,祈願大家合作,一起努力完成大使命。這次海內外共88間教會和差會、360多人參加,比過去兩年參加的人數更多。
16日晚上第一堂,台中思恩堂主任牧師杜明達在分享「讓萬民都聽見:福音的方向性」專題時,首先透過影片介紹點燃美國學生志願者運動的「乾草堆禱告運動」。它影響無數美國青年學子投入宣教,進而拓展到歐洲各國。這個運動從宣教禱告開始,至今美國仍是史上差派宣教士最多的國家;這個運動也帶來韓國教會的復興。直到如今,這個運動仍然持續著。
他表示,我們很少為宣教禱告,禱告重心多半在個人需要和期待;從乾草堆禱告運動來看,是宣教帶動教會復興,不是等到教會復興才開始宣教。宣教是天父的心,祂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得救其實不難 但是很多人沒聽見
「得救,其實不難」,他引用羅馬書十章9-10節:「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然而,保羅語氣又轉變,在14-17節說:「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所以必須有人願意奉差遣,去到那些沒有聽過福音的地方傳講,才會有人聽見。感恩過去馬偕、馬雅各願意來到台灣宣教。
杜牧師引用羅馬書十五章23節「但如今在這裡,沒有可傳的地方,而且這好幾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裡。」保羅畢生努力的是「未曾聽見的要聽見」;因此福音從初代就是這樣傳開的,今天我們才有機會聽見福音。他期待這也成為基督徒的志向,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去傳,譬如很多穆斯林地區,很多人沒有聽見福音,是我們要去傳講的地方。
末期和耶穌再來、以色列得救有關
他也引用耶穌在馬太福音廿四章14節:「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末期」指的是「耶穌再來和世界末了」。我們希望耶穌再來,但若福音不能傳遍天下怎麼辦?何時以色列全家得救?羅馬書十一章25、26節提到「……等外邦得人數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
杜牧師表示,目前的「未得之民」,是基督徒比率低於2%的族群;「未觸之民」為沒有教會、聖經、福音的族群。這兩大族群,約占三分之一人口,另有一數據指占四成人口,總之,人數還有很多。例如伊拉克18個省分中,有13個省分沒有教會和基督徒。
教會發展宣教 向本地和未得之民
一項研究統計,基督徒增長比率,依序為伊朗19.6%、阿富汗16.7%、阿爾及利亞8%、利比亞5.2%、葉門5,1%、埃及4.6%和沙烏地阿拉伯4.3%。反觀傳統基督教國家的歐美:美國0.8%、加拿大0.8%、英國0.0%、德國0.9%、挪威1.0%、紐西蘭0.5%,增長比率低。
杜明達牧師表示,教會在向未得之民傳福音上,要發展三方面: 成為促進宣教的催化劑、本地傳福音、成為宣教的先鋒(去到未得之民和未觸之民地區)。很多宣教工場已經在未得之民和未觸之民當中,他說,耶穌是救世主,再來君王;跨文化宣教是核心價值,必須個人、教會一起同行,讓萬民都聽見!
最後不少弟兄姊妹舉手回應呼召。
重新思考哪些人沒有聽聞福音
第二堂課程由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陳維恩牧師,在會中分享「未得之民到底是誰?」時表示,這次參加人數是歷年最多,但他認為相較於其他特會並不算多。「跨文化宣教」是教會的核心價值,不少教會會有差傳聚會,但是至今沒有跨教會的聚會,這是聚焦在將福音傳給未得之民,也是他們每年持續舉辦特會的原因。
「跨文化宣教」是投資在永恆上,如果我們將經費用於跨文化宣教,可能要在「永恆」才能看見成效。過去一個個宣教士把生命擺上,有的至終都沒有看見所結的果子。
「萬民都聽見」的「萬民」是誰?陳維恩牧師說,神希望每個族群、每個人都歸向祂;但是,誰沒有聽見?為什麼沒有聽見?陳牧師表示,全球基督徒約占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是住在基督徒身邊的非基督徒;還有三分之一,是身邊沒有基督徒的非基督徒。
誰還沒有聽過福音?陳牧師表示,在我們身邊的人,有些人聽過,有機會還是要傳給他們;還有哪些人沒有聽過?可能是鄰居、同學。在他們的處境中,可能已經有教會和基督徒,他們需要福音,我們也要積極向他們傳福音。因此,跨文化宣教,不論社區、校園,都仍需要福音。
需有人去到沒有基督徒的非基督徒當中
陳牧師說,身邊沒有教會、基督徒的非基督徒,是宣教大會聚焦的重點,也是迫切需要的。教會如果將宣教資源只放在教會和身邊的人,最後那些占全世界三分之一,身邊沒有教會、基督徒的非基督徒,仍沒有人把福音傳給他門。他們要如何聽到、相信?需要有些人離開本族本家,到他們當中把福音傳過去。否則,他們永遠沒有機會聽見福音。與基督徒身邊的非基督徒相比,身邊沒有教會、基督徒的非基督徒,他們福音的迫切性一樣,但是機會和通路卻少很多。
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馮正牧師在17日上午,以「地方教會為何要參與跨文化宣教?」為題的演講中,從聖經的宏觀敘事出發,深刻闡述地方教會在神救贖計劃中的核心角色,並提出了實踐跨文化宣教的清晰藍圖,激發與會者深刻反思。
馮牧師指出,從《創世記》到《啟示錄》,聖經清楚表明跨文化宣教並非選擇,而是神對教會的根本呼召。他從三個層面展開論述:
第一,地方教會是神在舊約應許的實現,從亞當到亞伯拉罕之約,從以色列出埃及到建立王國,神始終計劃「建立遍滿全地的子民,彰顯祂的榮耀」,這一計畫從未因人的墮落而改變。
第二,地方教會是神在世上的榮耀見證,通過基督的救贖與教會群體的生命見證,向萬國彰顯神的智慧與榮耀。
第三,地方教會預覽未來新天新地的榮耀景象,如《啟示錄》所描繪的「各族、各民聚集敬拜」的終極畫面。
跨文化宣教的四層面實踐
針對實踐層面,馮牧師提出四項策略:
1. 訓練禾場本地牧者(像保羅在路司得訓練提摩太),幫助禾場教會扎根並持續成長。
2. 在禾場建立中文教會,作為當地教會的榜樣與宣教樞紐(像馬禮遜來華曾主持英語禱告會)。
3. 以當地主流語言建立教會,推動文化融入與福音傳播。
4. 以少數民族語言建立教會,填補全球3, 100個未得之民群體的福音空白。
最後,馮牧師引神學家約翰.派博的名言總結:「因為人不敬拜神,才需要有宣教。最終目標是敬拜,而不是宣教;敬拜是宣教的動力。」呼籲地方教會聚焦於引領萬民進入神的榮耀與敬拜之中。這場演講深化了與會者對大使命的理解,並為地方教會參與全球宣教提供了堅實的神學根基與實踐指南。
當天晚上由MOVE行動教會楊右任弟兄分享「短宣的真實果效:是短暫參與還是永恆改變?」18日最後一堂,由五股禮拜堂王天佑牧師總結分享「成為奉差遣的教會:鼓勵與挑戰」。大會也安排對談「教會如何實際走出去?」和關於宣教的Q&A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