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5 天路客

在冰冷與崩壞中窺見信仰與人性──電影《粗獷派建築師》觀後

檢舉
語聆 語聆 追蹤
《粗獷派建築師》主角拉斯洛在充滿動盪與苦難的人生中最後勝出。為了逐夢,他從未出賣自己的靈魂。(劇照提供:環球影業)

◎語聆

「給我你的疲憊、你的貧窮,
你那渴望自由呼吸的擁擠群體,
你那熙攘海岸上的悲慘棄民。
把這些無家可歸、
飽受風暴摧殘的人送到我這裡,
我在金色大門旁高舉我的燈!」

~自由女神像底座的詩句,出自艾瑪‧拉扎勒斯(Emma Lazarus)的《新巨人》(the New Colossus) 
 
二戰結束,於納粹大屠殺中倖存的匈牙利裔猶太建築師拉斯洛‧托特,歷經漫長動盪的旅程,終於輾轉移民到嚮往的美國。

他從幽暗擁擠的船艙底層走上甲板,陽光刺眼,矗立在眼前的是一座偉岸的自由女神像,正熱情地對他散發著光芒。

只不過從拉斯洛的視角望去,自由女神像始終歪斜顛倒,從未直立,彷彿為他往後追尋的美國夢埋下伏筆。這幅畫面成為電影主題的序幕,銀幕上同時出現歌德的一句話:「最無望的奴隸,是那些錯以為自己自由的人。」

躲避戰爭,歷經艱辛搭船抵達紐約的移民。(劇照提供:環球影業)

掙扎與重生:歐洲建築師美國夢碎
由導演布萊迪‧寇貝特(Brady Corbet)執導的《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甫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與金球獎最佳影片多項大獎。該片講述一名戰後歐洲建築師移民美國掙扎與重生的故事。

在祖國匈牙利備受讚譽且榮獲多項建築大獎的拉斯洛,從集中營被放出後,來到費城打拼奮鬥,一邊等待困在東歐的妻子與姪女到美國團聚。懷抱美國夢的他,因外來者及猶太人身分,處處遭受歧視與不公平待遇,在現實環境中飽受資本家的壓榨蹂躪。

The Brutalist片名源自流行於50-70年代Brutalism粗獷主義(或譯粗野主義)的建築風格,以裸露的混凝土、幾何形狀以及冷峻、壓迫感強烈的設計為特徵,這種風格經常給人孤立與堅韌的感覺,反映了影片中男主角的個性、創作風格,以及一生所經歷的殘酷現實。

「我的祖先所經歷的苦難、我的祖父母和母親作為匈牙利移民的逃亡之旅、他們為了躲避戰爭的艱辛而離開故土,在貧困與失落中掙扎求生,以及他們對未來懷抱的希望——這些對我來說都是非常個人的故事。」飾演男主角拉斯洛的布洛迪(Adrien Brody)說,擁有移民家庭的文化背景幫助他成功的詮釋角色,也很感恩能藉著這次的演出向這段歷史致敬。

電影長達三個半小時(包括15分鐘的中場休息),故事從1947年展開,終於1980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電影融合了大屠殺、以色列、移民、身分認同、資本主義、建築、藝術及信仰價值等主題。

拉斯洛將富商哈里遜的仿古書室,改成明亮簡潔的現代圖書館。(劇照提供:環球影業)

影像與建築:冰冷的結構vs靈魂的重量
在布達佩斯受過包浩斯訓練(註1)的建築師拉斯洛,在集中營獲釋後來到美國。身無分文的他,陷入了社會貧困的最底層,並染上毒癮。曾經在工作室裡用炭筆在紙上勾勒設計的他,如今迫於生計,成天揮舞著鏟子站在煤炭山上挖煤度日。

拉斯洛在偶然的機會裡,被表弟說服接下一份訂單,改造一位富人豪宅的舊圖書室。短短一週內,他將一間沈悶老舊的房間,翻新成一個讓人驚艷的半月形閱讀空間。厚重的窗簾被撤下,改成可以調整調動的書架,深色木材與厚重地毯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金屬與玻璃交錯、陽光灑落的開放格局。中央,擺著一把鐵製皮革休閒椅。

在圖書室翻修衝突後,拉斯洛和高登鏟煤維生。某日,哈里遜突然出現在拉斯洛面前。(劇照提供:環球影業)

不料,業主哈里遜‧李‧范布倫認為建築師毀了他的房子,產生激烈的衝突。後來雙方和解並展開一段漫長的僱傭合作關係。過程中,哈里遜將拉斯洛引見進入上流社會圈子,並幫助他的妻子和姪女成功移民美國;但同時也無所不用其極地掌控、剝削拉斯洛,甚至越過道德與身體界線,映射出資本主義如何摧毀藝術,掠奪所需後再棄之如敝屣。

故事主要情節之一是哈里遜邀請拉斯洛設計一座俯瞰賓州小鎮的紀念性社區中心——一座顛覆傳統、與眾不同、足以震撼世界的建築,目的是為了緬懷他剛逝去的母親。哈里森提出這個項目計劃前,曾經好奇地問拉茲洛為何選擇成為建築師?

「戰爭持續著,然而據我所知,我許多項目的建築都倖存下來了。它們至今仍矗立在城市中。當歐洲發生的那些可怕回憶不再羞辱我們時,我期待這些建築能轉而成為政治刺激,激發出那些在民族命運週期中,反反覆覆的社會劇變……」身為納粹受害者,拉斯洛堅持他的建築作品不僅能夠在戰爭中倖存,而且要在戰後繼續引發動盪,向未來世代發聲。

社區中心的建設計畫,讓拉斯洛重燃發揮專長的希望。(劇照提供:環球影業)

探討信仰價值:冰冷世界中的希望或虛無?
觀賞《粗獷派建築師》不能不讓人聯想到另外一部文學經典作品《源泉》(The Fountainhead)(註2),同樣透過建築美學探討人性的自由與壓迫、個人與集體、信仰與虛無。

艾茵‧蘭德(Ayn Rand)小說筆下的建築師霍華德將建築視為個人意志與創造力的延伸,不願妥協於社會對建築的傳統要求,而堅持自己的理念與信仰,與Brutalist中拉斯洛角色對環境的無力感產生鮮明對比。

信仰是否能在一個被理性與結構壓倒的世界中存續?在《粗獷派建築師》影片中,拉斯洛面對資本家的壓榨,他的猶太信仰與和妻子的緊密關係成為他奮力求生的內核力量,但個人難以掙脫命運的束縛。

而在帶浪漫色彩與英雄敘事的《源泉》中,霍華德無論環境如何打壓,他都不會改變;他的信仰不來自宗教,而來自對個人主義的執念。蘭德的人生哲學強調「人必須為己而活」,因此霍華德拒絕向傳統與社會低頭。

當世界變得像水泥一般冷漠無情時,我們還能依靠什麼?

范布倫父子反映資本主義如何掠奪、摧毀藝術。(劇照提供:環球影業)

《粗獷派建築師》電影中,拉斯洛在他的社區中心╱教堂設計過程中,屢次遭到業主的干預,他看到投機取巧者對文化一無所知,只懂得金錢;不懂設計,只在乎利潤;不追求卓越,只滿足於平庸。在面對整個社會腐敗體系與對專業知識的藐視下,他奮力抵抗,堅守自己的建築信念,不願出賣自己的靈魂。

我想到聖經中先知但以理在巴比倫宮廷服事時,多次經歷誘惑與試探。影片中拉斯洛的設計才華被資本家賞識後,也面對同樣的掙扎與考驗。電影台詞裡有句話:「Power and legacy come at a heavy cost.」(影響力與名聲是要付出沈重代價的)。基督徒如何在職場上追求卓越的同時不失去靈魂,知道自己為何而努力。

另外,身為猶太移民的拉斯洛,必須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與融入美國社會間取得平衡。但以理當初也努力在異邦文化中堅持自己的信仰,同時服事巴比倫君王。基督徒如何在屬世文化中,活出不屬世的價值觀?

歷經流亡的妻子因病必須坐在輪椅上,卻是拉斯洛最堅定的支持者。(劇照提供:環球影業)

妻子與高登:支持生命的核心戰友
拉斯洛的妻子艾爾潔貝特‧托特(費莉絲蒂‧瓊斯 飾)或許是電影中最令人欽佩的角色。她一生忠於丈夫。在發現拉斯洛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她鼓勵他勇敢抗衡哈里遜。而在一場駭人聽聞的暴行發生後,她是唯一一個敢挺身而出、直面加害者的人。

另一位名叫高登的非裔男子,他是拉斯洛患難中的堅定隊友。他們的友誼始於一次微不足道的善舉——拉斯洛主動提出在麵包隊伍中排隊,讓高登能夠去照顧他年幼的兒子。這段友誼隨後卻因雙方共同染上毒癮而陷入困境。不過,高登最終擺脫了這場噩夢,並始終陪伴著拉斯洛,直到接近電影結尾——這一點,彌足珍貴。

拉斯洛的故事是數以百千萬美國移民共同擁有的經歷。放眼望去,當今美國社會儘管政局亂象叢生、保守勢力主導、反猶主義抬頭,標誌著美國大門的自由女神象徵仍然屹立不搖:

請把你那疲憊、貧窮的人民給我,
把你那擠作一團渴望自由呼吸的大眾給我,
把你那擁擠海岸上悲慘的棄民給我,
把這些無家可歸、顛沛流離的人送來給我,
我在金色的大門旁高舉明燈!

人生中什麼是真正值得追求的?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性命,有什麼益處呢?」拉斯洛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每一個選擇背後都要付出代價,每一個代價都可能帶我們引向另一個不同的世界。

《粗獷派建築師》主角拉斯洛在充滿動盪與苦難的人生中最後勝出。為了逐夢,他從未出賣自己的靈魂。

(本片分級為輔12級)

(劇照提供:環球影業)

註1:包浩斯訓練(Bauhaus Training)指的是受包浩斯學派(Bauhaus School)影響的設計與建築教育方式。包浩斯是20世紀初期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設計與建築學校,於1919年在德國創立,主張藝術與工藝、設計與技術的融合。如果一位建築師接受過「包浩斯訓練」,通常意味著:

他擁有強烈的現代主義設計思維,專注於簡潔、實用的設計風格。
他可能接受過跨領域訓練,不僅懂建築,還涉獵工業設計、藝術、工藝等領域。
他的設計偏好使用現代材料,如鋼筋混凝土、玻璃幕牆、大面積開窗等,以強調光線與空間的開放性。

註2:《The Fountainhead》(《源泉》)是Ayn Rand於1943年出版的小說,講述了年輕建築師霍華德‧洛克(Howard Roark)堅持個人主義與創新精神,對抗社會保守勢力的故事。洛克不願屈服於傳統建築風格與大眾品味,拒絕為迎合他人而妥協,即使因此遭受打壓,被學校開除,也難以獲得建築委託。他的對手彼得‧基廷(Peter Keating)則迎合社會期待,獲得成功,卻缺乏真正的才華與獨立思考。

小說的女主角多明妮克‧法蘭康(Dominique Francon)欣賞洛克的才華與堅持,卻認為世界不值得擁有他,因此與有權勢的媒體人蓋爾‧懷恩(Gail Wynand)結婚,試圖操控輿論影響洛克的命運。然而,洛克最終因忠於自我設計理念,即使面臨法律訴訟,仍勇敢捍衛自己的作品。他在法庭上發表關於個人主義與創造力的演說,最終獲勝,象徵個人主義的勝利。

《源泉》探討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對抗,讚揚創新與自由精神,成為Ayn Rand推廣客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作品。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