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5 好牧人

【華神專欄】我可以為動物舉行追思禮拜嗎?

檢舉
劉幸枝 劉幸枝 追蹤

◎劉幸枝(華神推廣教育處處長)

去年春天,一位學生在我主授的「特殊聚會的講道」課程中,突然舉手問道:「老師,我可以為動物舉行追思禮拜嗎?」「我可以在這樣的禮拜中講道嗎?」整個教室瞬間安靜下來,所有目光都投過來。我深刻意識到,這不只是個簡單的問題,而是觸及現代人內心深處,關乎情感與神學交會的議題。 

超越慰靈祭的信仰思考
早在上個世紀,為動物舉行追思儀式便已出現。1924年,台北市立動物園首次為過世的動物舉行紀念法會,隔年設立「動物愛護DAY」,成為首個正式且開放民眾參與的動物慰靈活動,強調珍惜並善待動物。

如今,動物園的慰靈祭多於中元節前後舉行,以表達對動物的追思與感懷,感謝牠們曾陪伴人類,也曾在生命、環境與保育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們仍希望透過這樣的儀式,引導社會更深刻理解生死的意義,進而學習尊重生命。

雖然這類慰靈祭或超渡法會等作法與基督信仰的神學立場有所違悖。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現今社會中,飼養寵物(主要是貓狗)的比例持續攀升,牠們對許多人的意義已超越「動物」而成為家庭成員,甚至是親密的陪伴者。

對許多兒童或青少年而言,寵物的死亡往往是他們首次面對生死議題,進而引發對生命本質的探索;而對獨居長者來說,寵物則是日常生活中最忠實的夥伴,當牠們離世,不僅帶來情感上的失落,也使長輩們更加深刻地感知自身生命的脆弱與終點。

然而,當人們在哀傷中尋找安慰時,卻發現基督教傳統對動物生死的討論相對有限。有些人認為動物不具靈魂,因此不需要追思;但對於那些與寵物朝夕相處、視其為親密夥伴的人來說,這種失落是真實的,如同失去至親般痛徹心扉。

這樣的情感該如何被牧養?教會是否能夠在神學的基礎上,提供一個能夠安慰人心的空間與實踐?當面對這樣的需求時,我們是否能從牧養的角度,將這樣的經驗轉化為一種生命教育,甚至成為福音的契機?

"The Entry of the Animals into Noah’s Ark", by Jan Brueghel The Elder

受造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細讀聖經,我們不難發現,動物是神創造的傑作,是祂榮耀的見證者。從伊甸園的祥和,到挪亞方舟的拯救;從聖殿獻祭的預表,到新天新地的共榮,動物時常穿插在上帝創造與救贖的敘事中。

聖經清楚記載,神在地上造出動物,看牠們是「好的」。創世記一章24-25 節說道:「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於是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

在詩篇一○四篇中,詩人稱頌神眷顧天空飛鳥、地上走獸、海裡生物,並說:「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這首詩歌不僅描述神如何賜下食物與生命給人類,也強調了動物的生存與神的供應息息相關。

此外,詩篇三十六篇6節提到:「你的公義好像高山;你的判斷如同深淵。耶和華啊,人民、牲畜,你都救護。」這節經文深刻表達了神對萬物的悲憫與愛護,動物同樣蒙受神的眷顧,並非微不足道的存在。

此外,當約拿因尼尼微的命運而心生不滿時,神對他說:「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約拿書四章11節)這節經文令人深思:神不僅憐恤人,也關心他們的牲畜。

這些經文讓我們看到,動物在神的眼中並非無足輕重的存在。雖然牠們的本質與人類不同,神仍然重視牠們的生命。在古代獻祭制度中,動物甚至承載了代罪的角色,成為人與神之間和好的「禮物」。這些經文顯示,動物同樣是神所眷顧與珍愛的受造物。

從狗狗的恩典進到神的恩典
任教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路德神學院的路恩哲教授(Andrew Root)在2018年出版《The Grace of Dogs: A Boy, a Black Lab, and a Father’s Search for the Canine Soul》一書(暫譯:狗的恩典:一個男孩、一隻黑色拉布拉多與父親尋找犬類靈魂的旅程),探討人與寵物之間是否存在「屬靈」的聯繫。他花了幾年時間思考這一議題,最終完成這部著作。

促使他動筆的契機,來自家中愛犬柯比(Kirby)離世的那一天。當時,他年僅八歲的兒子歐文(Owen)為逝去的狗狗劃了十字,並舉起雙手朝向天空,彷彿將柯比交託給上帝。沒有人曾教導歐文這麼做,然而這個舉動卻流露出孩子對「家庭成員」離世最純粹的哀悼——透過這種類似儀式的行為,他將摯愛的柯比交託在造物主的手中

路恩哲的許多著作已被翻譯成中文,包括《第三次牧養革命——關係式牧養的更新與再思》以及《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青少年事工的神學實踐》。他的神學研究核心始終圍繞在「關係」,深刻關注神學實踐與牧養之間的連結,並從中思考愛的意義與恩典的展現。

在他看來,這些「家庭成員」以最單純的方式接納我們,毫無保留地付出愛與信任,這正是人類內心深處渴望的「無條件接納」。透過柯比的陪伴與離別,他深刻體悟到「恩典」的最佳體現:那是一種超越言語、直達靈魂深處的愛,從Dog’s Grace進到God’s Grace!

動物追思背後的信仰省思
當悼念化為一種儀式,它所承載的不僅是對生命的懷念,更是對造物主主權的回應。在基督信仰中,死亡並非終結,而是回歸創造主的時刻。傳統上,追思禮拜的核心不在於逝者本身,而是指向那位掌管生命氣息的神。祂是賜生命的主,也是靈魂最終的歸宿。那麼,這樣的信仰理解是否也能適用於我們的動物夥伴呢?

聖經雖未明確提及動物的靈魂狀態,但我們從創造的角度來看,上帝看一切被造之物為「甚好」(創世記一章31節)。動物雖與人類不同,卻在神的心意中佔有一席之地,並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無法抹滅的痕跡。許多寵物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不僅是陪伴,更是一種愛的流露——牠們單純地信任我們,無條件地愛我們,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祝福。因此,當我們失去這些親密的動物夥伴時,舉行一場合宜的追思儀式,既是對這份關係的尊重,也是對神所創造的生命表達感恩。

從牧養的角度來看,為動物舉行追思禮拜可以成為撫慰人心、引導信仰思考的機會。正如路恩哲教授書中所述,他的兒子歐文在愛犬柯比去世時所做的舉動,展現了一種發自內心對神學的理解——上帝是生命的源頭,也是我們在失落時唯一的依靠。若動物的離世能促使我們思考生命的價值,耶穌救贖之愛無條件的恩典,甚至引導我們更深地仰望神。

在實踐層面,為動物舉行追思禮拜並不必然等同於人類的喪禮,而是可以透過簡單的感恩祈禱、唱詩、分享與毛孩夥伴的美好回憶、朗誦一些經文(例如:詩篇二十三篇或是詩篇一○四篇對神同在與創造的頌讚及感恩),來表達對神賜予這段關係的感謝。

這樣的儀式不僅幫助家人面對失落,更提醒我們,神所創造的一切生命都有其價值,而真正的盼望在於新天新地的降臨。因此,為動物舉行追思禮拜不僅是可行的,更是一個信仰上的提醒——在愛與別離之中,我們學會感恩;在失落與懷念之中,我們學會在盼望中等候。

結語:

回到最初發生在課堂上的那場提問——「老師,我可以為動物舉行追思禮拜嗎?我可以在這樣的禮拜中講道嗎?」

「當然可以!」

崇拜與講道的本質,是引導人將目光轉向神,無論是在喜樂或憂傷中,讓人記得祂是生命的創造者,也是我們最終的安慰者與救贖主。若動物的離世能讓人思考愛的本質,能讓人學會感恩、學會敬畏並仰望掌管生命氣息的創造主,那麼在這樣的追思禮拜中分享神的話語,不僅合宜,更是寶貴的時刻。

因此,若你願意為摯愛的動物夥伴舉行一場滿懷感恩的禮拜,並邀請那些雖未信主、卻同樣珍愛動物的朋友一同參與,若你願意在其中見證並述說神的恩典,那就放心去做吧!因為在這些「動物夥伴」帶給我們的愛與陪伴中,我們同樣經歷著神豐盛的恩典!

劉幸枝

華神推廣教育處處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