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香怡
本來不是晨型人的我,通常睡到出門時間壓線才起床。有了孩子之後,因為希望帶給家人一個身心健康的自己,反倒在育兒疲憊、早起不易的現實處境中,透過飲食和作息的調整,培養出晨間體質,比家人提早一、兩個小時迎接新的一天。
我喜歡在起床後,先做些簡單家務,然後輪到自己的事,可以讀聖經、禱告、寫作,一直到孩子睡醒。這段時間是我重新得力的關鍵,有時,即使不閱讀、不提筆,單是一個人坐著安靜,過濾出思緒中的雜質,也覺得充實。
晨間約會來了意外訪客
孩子們向來作息規律,但偶爾一大早就醒,形同不速之客,闖入媽媽的個人時間裡。我就像心靈還未定錨便被趕下船的旅人,不甘心回到這麼快就要打理孩子的陸地上。不過,即使是最不該打擾的靈修,被中斷時,我能不能甘心樂意的即時調整?在某一次颱風假清晨,我學會了這一課。
家人們趁著放假補眠時,渴望獨處的我卻比平常起得更早。當時我讀到利未記二十三章,對內文「刻苦己心」一詞好奇,查到英文NIV版本寫著:deny yourself。這裡deny的意思不是常見的「否定」,而是「節制」、「克制」。刻苦己心,就是要自我克制與約束。
正要繼續往下讀,沒想到三歲小兒子起床了,走出房間找媽媽。我看牆上時鐘,才六點半而已,他通常九點起床不是嗎?我只想拿「等一下」來搪塞,但是他黏著我討抱,馬上為我製造一個操練刻苦己心的機會。雖然這只是程度非常輕微、幾乎不足掛齒的捨己,我是否願意向自己的靈修說「不」,向孩子的需求說「好」呢?
我馬上把小兒子抱到腿上,視線離開書本,專心陪他。「是的,我願意。」我在心裡回應神。
微聲催促「牧養妳的孩子!」
回想大兒子剛放寒假時,我照常早起,獨自坐在餐桌前,抱著饕客般的好胃口,準備來一頓屬靈的大快朵頤,但這次連聖經都還沒翻開呢,竟聽見隔牆傳來兒子房間裡開燈的聲音。接下來,房門喇叭鎖轉動,兒子走出來,坐在我旁邊。
「唉……」我暗自惋惜還沒開始就結束的個人時光,只希望兒子回房間看自己的書。但就在此時,我感到心中微聲催促:「牧養妳的孩子吧!」既然他起床了,怎不善用機會,將神的話語教導他?
我立即收起無法安靜的落寞感,拿出迎接他早起的笑容,請兒子把自己的聖經拿過來。他不太樂意,我聲聲鼓勵。待我們都翻到詩篇一一九篇之後,他應指示,與我同聲讀出24節,讀完,分享其中一節的感想。這是在晚上例行的靈修進度之外,清晨加碼的讀經時光。
隔天他起床,走出房門時手裡拿著聖經,問:「媽媽,要讀了嗎?」我驚喜於他的主動邀約,昨天他的表情狀似受逼迫,原來並不討厭,甚至很願意。我趕緊放下手邊的忙碌,馬上回應:「當然要,快來吧!」
如同神眷顧我願意早起尋求祂的心,祂何嘗不樂見我的孩子也一早來讀神的話語呢?這件小事讓我看見:我要有信心,不論孩子起床時,我是否已經整頓好自己,我都應該把握機會教導他,因媽媽是帶領孩子來尋求神的不二之選。
神在歲月鐘擺成就親子時光
從大兒子三歲起,我在後陽台挪出一塊空間,經常一大早在那裡為家人禱告。記得有一次,他起得特別早,發現家裡很安靜,不似平日,總有媽媽在廚房裡預備早餐的聲音作為起床號序曲。兒子從廚房瞥見我坐在後陽台,膝上放著聖經,雙眼微閉,口裡發出微聲。他看出媽媽在禱告。
「為什麼陽台上要放一張小板凳?」他曾經問我,也記得我回答:「因為媽媽會坐在那裡禱告。」
他是個懂得尊重禱告的孩子,走過來把陽台門帶上,輕聲提醒:「媽媽,我怕我玩的時候會吵到妳,我先把門關起來喔!」
在那之後,有一天早晨我還在睡呢,卻見兒子已醒,提著貓步走進主臥,悄悄地在我枕邊,像是講祕密般小心翼翼,又像報告長官似地認真莊重,說:「我把XXX放好了!」我恍恍惚惚聽不清,但兒子說完便笑吱吱跑開了。
待我起身,走進廚房為兒子張羅早餐,看見小板凳已經放在陽台,而且是按著我習慣的擺法,這才明白,剛才兒子說的是「我把小板凳放好了!」
當時我因為起得晚,已無心情禱告,但想到兒子如此貼心,怎可辜負?我快快放下手邊的碗盤,踅入陽台,坐在孩子用心擺放的小凳子上禱告,哪怕只有五分鐘也好。
我看自己,似乎總是得不到夠用的安靜時間,然而仔細想想,神不也在個人需求與家庭服事兩端擺盪不止的歲月鐘擺裡,為我成就了可愛的親子晨間時光?我的早起習慣,不僅
如我所願,帶給孩子一個身心健康的媽媽,亦超乎所想,帶給我兩個從小就認識屬靈價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