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近日,美國總統川普有意援引過去200多年間僅在戰時被使用過的「外國敵人法」(Alien Enemies Act)驅逐境內委內瑞拉移民;賴清德總統則在台灣廢除動員勘亂臨時條款30多年後,將中國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兩者同樣引發各界熱議及輿論關切。
事實上,不單是在政治領域,從社會、家庭、職場和世代之間,一直充滿各式爭戰,甚至對立,基督徒該如何來看待這些衝突與爭戰?如何以信仰智慧處理衝突進行溝通協商,創造彼此的共贏?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教會發展中心主任陶牧群牧師受訪表示,在馬太福音二十章和馬可福音十章的經文中,都記載門徒為誰能坐在耶穌的左右,產生爭競和惱怒。耶穌叫了門徒過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參馬太福音二十章25-28節)。
一城一家自相紛爭 必站立不住
陶牧群牧師說,人與人之間會因著罪性和軟弱產生爭競,進而衍生人際與群體的衝突,乃至爭戰。箴言二十六章21節提信徒,「好爭競的人煽惑爭端,就如餘火加炭,火上加柴一樣」,社會(包括職場、世代)與國家的衝突,都是始於家庭,耶穌也藉著馬太福音十二章25節提醒「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一城一家自相紛爭,必站立不住。」
世界上第一對夫妻的衝突來自亞當和夏娃,當他們在伊甸園違背神的命令,陷入罪的網羅之後,因為害怕耶和華究責,就不顧原先「你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的親密關係,開始互相怪罪、推卸責任,最後兩人都被趕出伊甸園。
第一對兄弟的爭競則是該隱和亞伯,該隱因為上帝看重亞伯獻上的祭物勝於他就大大發怒,雖然上帝責備該隱「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但該隱仍因爭競和嫉妒作祟,就把亞伯給殺了,耶和華懲罰該隱的惡行,就將其逐至伊甸園東邊的挪得之地。
如何用信仰的智慧處理衝突進行溝通協商,創造彼此的共贏?陶牧群牧師說,雅各書三章16-18節提醒信徒,「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
陶牧師說,包括基督徒在內,很多人都對社會充斥各樣的爭戰和對立感到煩擾,有的人認為眼不見為淨或是事不關己,就可以置身事外;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人與人之間和群體與群體之間為了爭取各自利益和進行資源搶奪,產生爭競與鬥爭,是所在多有的;心理學研究也證明,人類常需要透過攻擊不同立場和意見的個人和群體,以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藉此來發洩情緒和尋求他人的認同。爭競與衝突的發生,往往來自於「要滿足心中的欲望或是拿到想要的資源和權力」,究其根源都是出於人的罪性使然。
爭競是出於人的罪性 捨己是效法耶穌
從伊甸園的亞當夏娃可以看出,當衝突和爭戰來臨時,人出於天性的反應是推卸責任、怪罪他人,罪的影響顯現於行為上,就是自私、欺騙和互相攻訐,或是採取比較激進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目的,以政黨之間的爭競為例,一旦掀起社會的對立,就會產生支持者和反對者選邊站的問題,教會和信徒都要謹守自持,特別是關乎政黨競爭造成的社會對立,在任何對立發生時,自己不要選邊站,也不要影響他人選邊站,只問「我有沒有站在上帝這一邊?」
陶牧群牧師說,如何以信仰智慧處理衝突進行溝通協商,創造彼此的共贏?他認為,就是效法耶穌基督的生命,在人前和腳掌所踏之地活出來。約翰福音一章14 節就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道就是耶穌,耶穌基督的生命流露,就是上帝要向世人傳講的道。一個竭力活出像耶穌基督生命的基督徒,是會選擇捨己的。耶穌在離世升天前,為門徒的禱告是「求神使他們合而為一」,如同耶穌祂自己就是這樣與天父合一」
耶穌在門徒相互爭競「誰為大?」發生爭端時,也是勸勉他們「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耶穌為世人的罪,甘心無罪的代替有罪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是捨己,合一的基礎就是捨己。
基督徒在家庭、職場、社會和教會,都難免會遇到衝突、對立,乃至爭戰,耶穌用祂的生命榜樣教導我們,就是捨己去成全。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祂的道路。詩篇三十九篇7-9節啟示教會和祂的兒女,我們的指望在乎主,「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你,我就默然不語」,這是全然的信靠和順服。
締造雙贏是出於誠與愛
陶牧群說,當基督徒在生活中面對衝突與爭戰時,聖經的《箴言》提供很多進行溝通協調的智慧,像是「恨能挑起爭端,愛能遮掩一切的過犯」(箴言十章12節),和「暴怒的人挑起爭端,忍怒的人止息紛爭」(箴言十五章18節)。人與人的相處能建立互信互諒的關係,營造雙贏的結果,重要的就是誠與愛。
馬太福音五章41節提到「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陪他走兩里」。當人們都說「你辜負我的,我要你加倍奉還」,若是基督徒這時能夠以愛報怨,那個捨己的愛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耶穌與人相處的方式,就是「我看到你的需要,我來服事你」,當年來台灣的外籍宣教士效法耶穌用捨己的愛去服事人,當台灣的基督徒也能夠學習凡事去見證主的榮耀及主的道在我們的生命中帶出的改變,而不是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為自己爭一口氣,那麼很多的衝突和爭端,那份出人意外的平安,就會臨到我們和身邊的人。
陶牧師說,聖經中的好撒馬利亞人,是在看到別人的需要時,願意挺身而出助人;今天的台灣社會,縱然在政治、家庭、職場和世代之間,始終充滿各樣的爭戰,甚至對立,有如加拉太書五章20節提到的「忌恨、爭競、惱怒、嫉妒和紛爭⋯⋯」,行這樣的事必不能進神的國,加拉太書五章26節勉勵基督徒,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基督徒要有「使我做你和平之子」的心志和行動成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