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教會增長」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成為席捲全球的教會運動,大多數教會都期望增長,不僅是信主人數增長,也是門徒人數增長。台中中台神學院3月17日舉辦的「教會增長的基調與變調研討會」中,與會的神學院老師,從聖經、神學觀,以及教會增長的由來、背景、演變和形態,重新反思教會應該強調的是「門徒」,還是「超級教會」?台灣仍有94%民眾尚未進入救恩之門,在聚會人數「量化」的背後,如何看重「量」也能兼顧「質」,一起見證基督、建造榮耀神的教會?
台南神學院客座教授、浸信會恩慈堂顧問牧師孫寶玲在會中分享「教會的所以、所是和所為,以使徒行傳為例」時表示,自從1955年,前富勒神學院世界宣教學院院長馬蓋文(Donald A.McGavran)提出教會增長的概念,奠下現代教會增長運動的基石。至今教會因著追求增長,產生「超級教會」、「量化數字為績效考量」、「牧者CEO化」、「以人為本/以客為尊」等變調現象,甚至可能產生「化約聖經」、「將聖靈個別型態經驗連結教會增長」、「自稱知道聖靈的旨意,將之連結到信徒和教會的決定」。
孫牧師說,不管是強調聖靈的工作和經歷,不同形式的教會增長,將教會轉向以量化為準則的組織,牧者面對以量化來考慮牧者績效的衝擊,以傳道禱告、宣講牧養為召命的傳道牧者,是否符合以增長為目標的教會發展需求?
他指出,教會量化背後,牧者CEO化,教會需要具有動員力、組織力和個人魅力的CEO,將商業營運的價值觀,換成聖經的教導,他們不必探訪會友,也不一定要熟悉聖經,如此容易陷入信徒對牧者名人的迷信,而不是忠心跟隨耶穌基督,使教會遠離教會的所以和所是。
重思全以「量化」為考量衍生的問題
「量化」是否教會的主調?他說,耶穌吩咐使萬民作祂的門徒,重點是「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耶穌的大使命,不是要組織超級教會,乃是要門徒見證、遵守誡命,並不限群體的大小。他也表示,聖靈同在和祝福帶來教會增長,看似合乎聖經,保羅的書信中提到聖靈帶來生命的改變和群體的合一,這才是保羅所關注的。
孫牧師也引用使徒行傳中四個例子說明聖靈工作:「五旬節的重點不在於人數」,「聖靈的能力不必然以神蹟奇事顯示」,「聖靈在四處無人的地方,向被棄絕的人工作」,「聖靈帶領必然『印證』清晰嗎?」他舉保羅回耶路撒冷之前為例,大家都被聖靈感動,但是決定卻完全不同,如今我們何以能輕率「宣告」神的心意?
他表示,一個忠心的傳道,不應故步自封、自以為是;然而,以基督跟從者自許的教會,應認清「主調」為何,不為「變調」所左右,而遺忘蒙召地所以、所是所為。
播種國際事工台灣分會執行長、衛理神學院副教授莊信德牧師在分享「從聖經教會論看失落與錯置的教會現場,聖經作為開端的意義」時表示,我們進入一個「後宗派」階段,在這裡的聯合,是建立在「放下差異」、「放下傳統」的前提來進行。不論是何宗派、獨立教會,唱同樣的歌、聽同樣講員、走同樣增長模式,彷彿找到在上帝國彼此連結的位置。
「後宗派」階段「真實」的戰場在哪?
他說,當我們從「真實」的戰場──耶穌門徒訓練的現場,看見祂是何等重視聖經啟示,並以舊約聖經啟示為基礎,詳細向門徒說明與見證,耶穌的啟示始終是祂的行動。
然而,自從上帝創造世界以來,我們始終身處在一場「真實」的屬靈爭戰中。撒但以一句「神豈是真說」,引誘人心,並利用人的自由意志,使我們傾向於憑自己的判斷,選擇那些「悅人耳目」的事物。然而,當我們妥協,以上帝的啟示,作為教會建造的根基,將陷入搖擺不定的焦慮當中。
在新加坡、韓國、台灣等各種教會增長模式中,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在努力協調各種意見,參與各種創新的增長研習會時,即便我們謙卑聆聽、認真參與,依舊難以確定這樣的努力付出是否足夠?我們是否真的能成為「又忠心又良善」的僕人?而這場最「真實」的爭戰,又究竟發生在哪裡?
莊牧師表示,當我們建造以門徒為導向的教會,首先需要以聖經為一切真實的源頭。當我們不斷從日常生活中,操練以「聖經」作為個人生命與群體生命的建造基礎,教會可以避免陷入「身心靈感覺」的泥淖之中。
他認為,當今教會面臨的挑戰,莫過於「真實」的錯置,牧者將會眾的生活極大化、永恆化,並以此返身作為聖經架構,聖經經文淪為次要。一間渴望邁向門徒導向的教會,必然是在「真理」中形成方法的教會,因為「方法乃是上帝恩典的記號」。能從聖經閱讀中,辨識上帝工作的群體,必然能夠按照教會在地化的處境,找到屬於該門徒教會的成長路徑。
數字卻可以幫助我們定期檢視自己
「教會增長不是追求數字,但數字卻可以幫助我們定期檢視自己!」中華福音神學研究院教務長柴子高副教授在會中分享「以史為鏡:台灣教會增長的過往與前瞻」時,從基督徒人數看到每個數字代表一個靈魂,台灣尚有94%民眾,尚未進入救恩之門,教會需要積極為主做見證和佈道。
他說,教會增長有許多主客觀因素,包括佈道、團契、門徒訓練、教牧團隊、牧養組織。他從台灣的教會歷史,來看教會的佈道,與當時的台灣社會文化的關係,重思教會的佈道與見證是否處境化?他表示,在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之下,佈道模式不是一套標準的作業流程,主耶穌為我們示範的是道成肉身的範例。
他從十九世紀宣教士多採用醫療宣教的範例,反思教會應多了解我們傳福音對象的文化,他們不信主的原因?對藍領階級、外籍移工,教會是否願意走出舒適圈,認識他們的文化,願意與他們做朋友?基督徒傳講愛的福音,是否也活出對鄰舍之愛?
1980年代之後,台灣教會增長的基調是靈恩運動,從訪韓觀摩汝矣島純福音教會開始;戴義勳牧師在苗栗成立禱告山,讓信徒經歷聖靈工作。1980-1990年代,增長最快的是台北靈糧堂,經歷更新與成長,成為台灣大型教會,並且自1990年開始,在全台和世界各地積極植堂。1990年代,教會發起公元2000年福音運動,雖未完成實現2000年達成2000間教會的目標,但在這段期間,信徒成長40%,教會增長26.67%。
常反省神給我們的本質與使命
他說,近年來教會有許多新興的佈道策略,例如啟發課程和幸福小組的興起;從個人佈道逐漸轉向連續、關係、茶會、見證,重視如何接軌教會生活。無論是早期的醫療宣教,國語教會戰後的福音收割,或是現代多樣化策略,因著神的恩典,教會能在不同時代的社會脈絡中,展現適應力與創新力。
教會需要常反省神給我們的本質與使命,差遣我們的神,也是教會的主的引領和幫助,祂過去引領的經歷也使我們勇於承擔使命,賜福眾教會能帶領更多人認識福音,成為神的兒女。
中台神學院學務長陳子仁助理教授分享「教會增長:質與量的取捨與迷思」時,從聖經來談「教會」、「增長」的原意。他以羅馬帝國讓基督教成為國教,幾乎全羅馬公民都成為基督徒,人數「恐怖」的成長,以及世界最多人數教會「驚人的成長」為例,關注增長的「量」,也必須注重「質」,因為教會增長必然牽涉到向著基督信仰的改變才有意義。
教會面對挑戰 「規模擴張」不應是首要目標
回應的中台神學院實習主任鍾平貴牧師表示,每個教會的牧者都會關心人數。他過去牧會時,每次主日也會關注沒有來的會友,是否需要去特別關心?週報也會寫著上次聚會人數。
他引用聖經學者Clarence L. Haynes Jr,也是 The Bible Study Club 的聯合創始人的話說,「大型教會」本身沒有錯,而是「規模擴張」不應成為教會的首要目標。如果一個教會過於追求人數增長,就可能在決策上作出妥協,以數量取代質量。擴大教會的規模,與幫助信徒在基督裡成長,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目標,其決定的方向也完全不同。
他說,不只是大型教會,所有教會都有各自的挑戰,小型教會問題不比大型教會少。他也提醒,上帝要我們擴張帳幕之地,但祂也提到要「堅固我們的橛子」。當我們願意被擴大拉長服事的繩子,不要忘記堅固橛子,才能使我們向左右開展,而非單以看得見的成果,作為成功的指標。
研習會各場回應的講員還有台灣豐盛生命國際發展協會祕書長陳俊光、台灣宣道神學院院長王文基牧師、中華信義神學院院長陳冠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