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年一度在懷恩堂舉行的「周聯華牧師紀念講座」座無虛席!每年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固定於周牧師誕辰所屬的三月份舉辦神學講座或紀念音樂會,讓大家一整天吸取重磅神學家帶來的神學研究精華。今年邀請到基督教研究智庫創辦人林鴻信老師分享〈在敵對盼望的世代中盼望不懈〉、內湖信友堂劉加恩牧師分享〈救贖盼望:聖經與流行文化之分析救贖盼望:聖經與流行文化之分析〉,同時頒發今年的「優秀神學研究著作獎」、「優良神學碩博士學位論文獎」。
3月15日舉行的講座,上午及下午兩位講者都將主題聚焦在「盼望」。上午場林鴻信老師為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並曾任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系統神學老師32年,他在講座中分享了自己的老師──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親身經歷二戰及戰後失去盼望,卻從基督信仰裡重獲盼望的歷程穿針引線。
林鴻信老師觀察到,相對於信徒很常提到要信靠神,卻較少提及「盼望」,事實上擁有奠基於神應許的盼望,才能讓人擁有生命的力量,唯有讓「盼望優先」,帶出具有高度的眼光與行動,才能脫離短視,創造更有意義的未來,進一步擁有「『可能』比『現實』優先」、「結束是新的開始」這樣全新的思考方式。林鴻信老師也在講題末了請大家思考:「你目前的盼望為何?它如何影響你?到目前為止你生命中最有價值的盼望為何?」
下午場講者是內湖信友堂劉加恩牧師,他多次嘗試透過語言學方法,研究不同文化議題,本次則生動地透過金庸武俠小說作品、日本動漫、美國英雄電影對照信仰的價值。例如他提到武俠小說裡的角色,最後常以離開江湖退隱山林作為最美的結局,但有信仰的我們卻要活出在地如在天的生活;有些角色始終徬徨於自己的定位最終厭棄生命,但信徒們的生命價值卻由永不改變的神所賜予。
劉牧師感慨地說,這些角色若能認識耶穌,他們惶惑不安的生命相信不再一樣。而日本動漫總是圍繞著友情、努力、勝利這三大題材,角色間總會產生競爭,並將重心放在人自己身上,這樣的盼望其實是短暫且虛空的,相對於此,基督信仰的盼望在於我們是「神本而非人本」我們不足與卑微,所以更需要上帝的幫助,核心是神!劉牧師也拋出一個問題讓大家思考:「文化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提供人想要的,那麼基督帶來的盼望既是人需要的,我們能否更加放膽地與他人分享這樣的好消息?」
兩場神學講座中間,基金會特別宣布今年度的「優秀神學研究著作獎」,歷年來能夠獲得此獎項的優等獎實屬不易,有幾次甚至從缺!今年由旅居荷蘭,擔任自由大學宗教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同時支援數間華人教會講台與牧養事奉的蟻安廷博士,以著作From Erasmus to Maius: the History of Codex Vaticanus in New Testament Textual Scholarship(《從伊拉斯姆至麥伊:新約經文校勘學中的梵蒂岡抄本史》)榮獲優等獎! 另有三位作者獲得優秀神學研究著作獎,分別是德國Globalintelligenz機構總監胡健斌博士、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張楷弦博士,以及新加坡神學院的廖文彬博士,其中胡健斌博士與張楷弦博士特別來到現場致詞並接受頒獎。
周牧師生前重視神學教育、提攜弟兄姊妹,因此基金會不間斷透過頒發獎學金,鼓勵碩博士生鑽研神學,每年基金會評審小組付出巨大心力審稿,每每從精湛優秀的作品中獲得激勵。講座中基金會甄曉蘭顧問宣布得獎者名單,今年由基督教浸會神學院畢業的李貞瑩獲得優等碩士論文獎,論文題目為《從創世記第五十章十五至二十一節談約瑟與哥哥們的和好敘事》;另有三名獲得佳作碩士論文獎,分別是新加坡神學院畢業的李浩、維真神學院畢業的吳書翔,以及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畢業的王嘉豪。
在一整天精彩講座與頒獎的尾聲,基金會特別安排兩位講者及懷恩堂主任牧師吳榮滁、華神周學信老師,一起針對講題進行深入座談,幫助大家回想與沉澱聽到的神學內容,並回答現場聽眾的問題。今年的提問非常踴躍,由台上四位牧者幽默又言簡意賅地一一回覆。黃台芬董事長除了在會中報告過去一整年的事工內容,更在結語時提到這幾年講座精彩,感受到大家對神學的追求以及深度扎根,在在鼓勵基金會更努力匯集海內外神學家舉辦神學講座,她更預告明年是周聯華牧師逝世十周年,基金會也將在三月籌辦紀念活動,讓周牧師對神學與教育歷久彌新的心志與工作永續傳承下去,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