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麗群
南歐熱門旅遊國義大利,在地圖上形似一隻長筒靴,靴頭跟靴尾的社經風貌卻截然不同!早於1873年,南義大利災難式的貧窮問題已備受關注;時至今日,義大利在歐盟會員國裡仍算南北發展嚴重失衡之邦。
改編自義大利作家薇奧拉‧阿爾多內(Viola Ardone)同名暢銷小說的劇情片《童心列車》(The Children’s Train)透過孩童的視角,可以幫助觀眾認識二戰結束後義大利的南北差距面貌;全片細膩感人,與1988年義大利電影經典《新天堂樂園》有神似之處,述說一個探討愛、自由與成長的情感故事,結尾展現了超乎尋常的母愛,觀影後餘韻纏綿!
列車北上載走貧窮
電影開始,長大成人的小提琴家、男主角艾默里回憶童年經歷。故事從1946年說起,住在南義大利那不勒斯(Naples)的母子倆生活在極端貧窮中,擁有絕美歌喉的文盲母親養不起兒子,於是和許多處境相同的鄰居,接受當時義大利共產黨和婦女聯盟發起的社會救助計劃,忍痛讓年僅七歲的艾默里搭乘「幸福列車」北上,去接受北部寄養家庭照顧。
這道列車載滿天真又無知的孩童,他們臨行前耳聞恐怖謠言,害怕被吃掉而不敢向車長伸出小手;抵達北部,寄養家庭將他們逐一帶走,艾默里由年輕的德娜照顧他。德娜是前任黨員,男友身故後獨自居住;她將男孩介紹給哥哥阿爾西德一家,為電影展開迥異的劇情。
得享三餐溫飽的艾默里逐漸適應北部環境,可以入學讀書,在德娜的關愛下重新定義家庭價值;阿爾西德恰如父親教導他許多技能,又因他展現的音樂天份悉心指導他拉小提琴,惹來兒子妒忌跟他起衝突。寄養期間,艾默里因被尊重而有了自己的想法與對未來的夢想,同時產生與母親分離的矛盾與掙扎。
給出了美夢成真
久經時日,那不勒斯生活條件有所改善;艾默里離開養母德娜,返回南部與生母重逢;母親卻顯得冷漠而現實,要兒子丟棄不切實際的夢想賺錢當童工,好像往昔的母子情深完全變了樣?
母親收起北部寄來的一切,艾默里成了唯一收不到寄養家庭信件與包裹的孩童;她又典當了阿爾西德贈予兒子的提琴,將錢換取食物。
艾默里一氣之下憤然離家搭火車北上;列車裡,他向對坐乘客謊稱母親已死,喻示自己死心塌地直奔音樂夢的決心。
兩位母親,兩樣處境;匱乏與富足,演成迥異的親子樣貌及人生願景。身為孩子,固然渴慕愛護與尊重自己的家庭氛圍;父母多半懂子女的心,只是環境的惡劣使許多家長身不由己。艾默里的母親因與寄養之家的經濟差距太大,產生對兒子難以彌補的無力感,她因極度羞愧而痛苦憤怒,顯得不近人情!
皇天不負苦心人,艾默里果真成為知名小提琴家;除了寄養家庭促成他的人生美夢,更重要是母親不折不扣地遺傳給他的過人音感。貧困的歲月裡,母親經常對他歌唱;雖然不識字,她卻完整唱出優美曲子,兒子以她最漂亮的歌聲為傲。這份承繼自母親的天賦被懂音樂的阿爾西德發現,孕育釀造了艾默里的夢想,將他推上國際樂壇!
有一種愛叫放手
電影後半,出現成名後的艾默里於生母過世後返回老家的場景。走進曾與母親相依為命的簡陋居室,落坐母子共枕過的床榻,再從床底拉出一個長形盒子,打開盒蓋、翻出字據──這是必然的一幕,我早已料到!此刻的艾默里哭了,我也哭了……
貧窮的母親不懂得愛嗎?電影結尾,男孩艾默里抵達北部寄養家庭、奔向養母德娜時,有段旁白道出南部的生母萬般不捨卻又情願犧牲的愛子深情,那句「有時候願意放手的人,比留住你的人更愛你」,溫柔裡充滿震撼力,令這部溫情小品餘音繞梁,迴盪我心!
當了母親,本性自私的我,親身體驗上帝賞賜父母超乎尋常的無私之愛。承蒙天父帶領,與我關係緊密的小兒子將遠赴他鄉,展開集結愛情、工作與事奉的人生路;去年夏天,一家人同遊義大利,他考慮與我靠近些留在倫敦工作,我堅決搖頭:「不,你要去,走上帝為你開啟的路!」放手並不容易,讓深愛的子女自由飛翔,航向上帝為他們鋪設的天空,需要非比尋常的愛的力量,艾默里的母親做到了!(本片分級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