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4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近9成早療童治療恐延誤 國教盟連結家長、機構、醫師提訴求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國教盟連結家長、機構、醫師與朝野立委一起召開記者會,籲請政府正視早療量能不足的問題,左起為麥王若凡研究員、魏嫚君秘書長、立委王正旭醫師、王瀚陽理事長、葛如鈞立委、陳昭姿立委和林宏琪醫師。(圖/梁敬彥攝影)
政府應建立「全國早療資源平台」,讓家庭與機構能夠清楚查詢各縣市的早療資源,並簡化行政流程,加速個案媒合與轉介。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早期療育個案從2015年到2024年,成長幅度達88.9﹪;但國教行動聯盟(國教盟)發現,從2017年至2024年,累計通報的0-6歲有早療需求的25萬3,232名兒童中,為政府提供的早療資源和醫療量能無法同步擴充;加上評估期至少需6個月,有89.4﹪的孩子無法在通報的當年度就獲得至少一次療育服務,恐錯失黃金發展期。

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圖/梁敬彥攝影)

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今天(3月24日)早上連結兒科醫學會暨兒童神經發展委員會委員林宏琪醫師、臺灣早期療育福利協會秘書長魏嫚君、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研究員麥王若凡與立法院朝野三黨立委葛斯鈞(國民黨)、王正旭醫師(民進黨)和陳昭姿護理師(民眾黨),共同聯合召開記者會,提出以下訴求和給公部門的建言:

共同提出三項訴求

ㄧ、擴大早療資源,確保每位兒童獲得穩定療育:

政府應加速增聘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治療師,並在各縣市增設更多早療據點,以縮短評估與療育等待時間,尤其是安置機構內,應提供駐點治療師,確保孩子不再因資源不足而被忽視。

二、導入長照喘息接送,確保孩子真正能夠到早療現場:

目前政府提供的交通補助,家長必須自行接送孩子,否則無法申請補助,政府應將長照喘息接送醫療服務納入早療體系,讓孩子真正能夠有穩定的車輛與人力接送,並將長照專用車輛納入早療系統。

三、改革早療補助制度,強化資源整合與資訊透明度:

政府應建立「全國早療資源平台」,讓家庭與機構能夠清楚查詢各縣市的早療資源,並簡化行政流程,加速個案媒合與轉介。

王瀚陽說,國教盟去年與台灣認知發展促進協會和亞東紀念醫院合辦「台灣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後,深入追蹤神經多樣性族群的發展困境,發現情緒與行為問題背後,與早期神經發展障礙密切相關。台灣0-6歲發展遲緩通報雖逐年上升,但早療資源卻未同步擴充,導致大量兒童錯失黃金介入期。這些延誤往往在10年後於校園內浮現,特殊神經發展障礙需求學生與情緒障礙學生數快速增加,形成教育與社福體系的長期壓力。

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在於具有補償、治療、預防、啟發的效益,提供發展遲緩的幼兒在各方面的技巧訓練,例如:生理、語言、認知以及社會適應與生活技巧等,讓孩子的障礙狀態得以改善。但目前聯合評估等待時間通常長達4-6個月,療育服務仍需額外排隊,許多家庭即使通報後,仍須等待1到2年才能正式獲得療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每延誤1年介入,孩子的學習與發展能力將受限超過20%,影響日後的教育與就業機會,進而增加社會成本。

本身是早療兒家長的臺灣早期療育福利協會秘書長魏嫚君表示,根據家扶《照顧者參與幼兒早期療育服務經驗與看法》調查發現,9成家長常親自參與孩子的早療,與孩子一起學習和練習、51.7%的照顧者因而常常放棄自己的計畫、41.97%曾為此離開原職場,很多早療兒的主要陪伴就醫評估,和接受漫長的語言和行為治療的陪伴者都是媽媽,像她就是過來人。

早療兒家長魏嫚君。(圖/梁敬彥攝影)

她建議,政府若能將長照制度延伸至早療系統,提供必要的喘息服務,讓專業的職能治療人員協助接送早療的孩子上課,將能大幅減輕家庭負擔;而每投入一元進行早療兒童的照顧,就能減少孩子在六歲後,政府必須投入3元特教社會成本的支出,各城市的教會也可以一同來關心這群上帝的寶貝。

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研究員麥王若凡表示,目前僅新北市設有完整的早療資源地圖,其他縣市亦須盡快提供,早療補助方案對安置機構的支持不足,使育幼院內的孩子獲得穩定療育的難度更高於一般家庭。政府應立即提供安置機構內的早療專業人員駐點服務,並確保孩子在入住後 3 個月內 即獲得療育評估與資源安排。

機構代表麥王若凡。(左,圖/梁敬彥攝影)

早療資源早期介入 減少特教資源支出

兒科醫學會暨兒童神經發展委員會委員林宏琪醫師則提到,現行的早療兒童評估和相關復健課程,因為包括語言和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力的不足,無法滿足廣大早療童的家長都要安排在夜間或是假日提供篩檢、評估和治療課程的需求。他也提醒,像是現在很多孩子有自閉症或是過動症,這其實是情緒和語言障礙的神經發展遲緩,若是早療資源能在孩子3歲之前介入,很多孩子在6歲之後能夠有很明顯改善,能減少國小甚至國中特教經費和師資的支出。

本身是醫師的王正旭立委指出,他昔日在基隆地區的醫院行醫時,在院區內常看到早療兒的媽媽冒著寒風苦雨騎著摩托車帶著孩子到院區內來復健。根據他的了解,目前台灣一個語言治療師平均要照顧23.7個早療孩子,一個臨床心理師平均要照顧17.8個早療孩子,幫助一個早療孩子,就是幫助一個家族,這需要立法和行政單位一起來提供協助,因為國民黨立委葛如鈞和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允諾會一起來正視這個議題。

兒科醫學會暨兒童神經發展委員會委員林宏琪醫師。(圖/梁敬彥攝影)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