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幸福不是擁有多少!思想滿足心靈喜悅的幸福感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本報主筆】「祝你幸福」是最常出現在對他人的祝福的話語之一。「幸福」確實也是人類一生所追求的,因為沒有人想要一生過的「不幸福」,只是幸福該如何定義,好像莫衷一是。

聯合國於2012年將3月20日訂為國際幸福日,目的是讓世人意識到「幸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根據聯合國合作機構今年發布的「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芬蘭連續第八年獲評世界最幸福的國家,而台灣則是排在全球第27名,領先東亞各國包含日本、韓國與中國。

台灣社會幸福感上升原因
「幸福」該如何衡量確實是主觀且不容易定義的,不過「世界幸福報告」的研究主要以受訪者對自身生活的主觀感受,並參考該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社會支持、健康預期壽命、自由度、善心指數、政府清廉度等關鍵因素,以此調查該國人民的幸福感。

然而這次調查又增加幾個特殊項目,例如:「與人共同用餐」、「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慷慨的舉動」等重要因素。調查顯示:「與人共同用餐」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力,甚至以跟收入和失業率等因素可相提並論。

而台灣此次調查名列亞洲第三名,最主要是台灣回報的共餐次數非常高,每週14頓的午、晚餐中,10.2餐是與他人共餐的,這讓台灣在共餐指數高居全球第8名。

相對於美國在過去20年來,獨自用餐的人數增加53%,使得美國今年的幸福指數也是歷年最低的一次,排名全球24名。研究顯示「獨自用餐的人數增加,是美國幸福感下滑的理由之一」。

共餐愛的交流帶來幸福感
然而「共同用餐」真有如此大的影響嗎?或許在台灣因著常常有人約著吃飯,使我們沒有深刻的感受;但是在高齡化、獨居人口多的地區,獨自用餐的情況則是越加普遍。也因此日本的用語「孤獨死」確實顯示了某些人在年老時孤單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確實帶來不幸福的感受。

另外根據2014年美國《家庭心理學雜誌》調查,全家人經常一起用餐,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加專注且更擅長人際關係。也因此不只是朋友間的共餐,家人一起吃飯對於全家,特別是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

只是我們該如何有高品質的共餐環境?許多家人雖然一起用餐,但不是看電視就看手機,家人幾乎沒有互動,一起用餐也不過是個形式。同事間若只是因為工作用餐場合才一起用餐,效用也不大。其實共同用餐,最主要是讓我們在用餐時彼此分享、交通、互動,是因為有愛的交流才帶來莫大的幸福感。

與神同在成為有福的人
就如使徒行傳二章46節所言:「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這就是初代教會強調的「團契生活」(Koinonia),這樣的互動是彼此交接、分享、扶持與相愛。在這人與人分外疏離的世代,團契生活確實是我們所該追求的。食物可以成為愛的語言,透過用餐彰顯出基督的愛,若是教會可以充分善用共餐的好處,在這疏離的世代,教會反而是可以帶人進入更高的幸福感的重要管道。

在耶穌陪伴門徒的三年多,我們也常常看到耶穌跟門徒一起用餐,甚至到別人的家用餐。更重要的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聖餐也是源於「共餐」,是大家一起用餐後,耶穌拿起杯和餅象徵他的救贖。所以每當我們一起守聖餐時,我們強調「共融」,藉著耶穌基督的肉和血帶來的救贖,讓我們彼此接納與相愛。

當過去的「幸福調查」強調財富、壽命、財富等因素時,我們忘了原來一起吃飯竟然能帶來如此大的幸福感。在這高度物質化的世代,連「幸福」都被物質化,許多人是透過擁有財富、購物、豪宅來顯出一個人的幸福感,但我們深知基督信仰卻不是如此。

不管是從詩篇或箴言所談的幸福,或是耶穌所談有福的人,我們可以看見「與神同在、同行和行出神的話語」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特別在基督信仰強調給予、分享、付出、犧牲的精神底下,這些才是幸福的來源。

保羅也引用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世人多半在意的是「我」得著多少?然而若以「我擁有多少」來界定幸福,這樣的幸福終究會失去,更不會是真正的福分。因此教會更需要引領這世代的人追求屬天的幸福,使人真正得到滿足心靈喜悅的幸福感。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