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新電影,以勇敢反抗納粹迫害猶太人的基督教牧師為主角,且該片導演將這部電影描述為「愛的故事」。
曾與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合作的陶德.柯馬尼茨基(Todd Komarnicki),就是這部史詩級電影《潘霍華》的導演。這部電影講述著被導演譽為我們時代中最偉大的英雄之一的人物的經歷,該名英雄最終為自己所勇敢表達的立場付上生命的代價。
儘管大多數德國人都自稱是基督徒,但在潘霍華的年代,納粹的反猶宣傳卻如癌細胞一樣在德國蔓延,但迪特里希.潘霍華卻冒著生命危險為真理發聲。
然而這個本深受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影響的國家,卻背叛了他們的神,將元首的地位提升到只有神才能擁有的地位,同時甚至出版了除去猶太根源的聖經版本。
在接受基督徒關懷猶太人使團(Church’s Ministry among Jewish people,簡稱CMJ)的丹.布特(Dan Boot)的採訪時,陶德回憶在電影中他最喜歡的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潘霍華在講臺上痛斥向當局屈服的「粉飾的墳墓」(指教會領袖),並表示:「沒有人比耶穌基督更憎恨宗教」,以及福音是「愛」的信息,並不是「權力」的信息。
他說這是一幕複雜且需要大量排練的場景,但最終250名臨時演員自發性地熱烈拍掌,他們認為「那是聖靈的時刻」。
我自己(筆者)也很喜歡其中一幕,就是當潘霍華那以他的勇氣為榮,也是他所深愛的母親說:「你在胸前畫了一個標靶,你每說一個字,這個標靶就會變得更大。」
另一幕場景則出現在電影的結尾,潘霍華向他的獄友以及願意幫助他越獄的納粹警衛,分享了麵包與葡萄酒,顯然潘霍華將這名警衛視為同在基督裡的兄弟。
陶德強忍著淚水回憶起所有演員聚集在一起擁抱的情景:「不是因為這場戲,而是因為他們一起經歷過的一切。」就是黑暗被愛所驅離。
現年59歲的陶德曾一度拒絕擔任導演,但最後他的妻子「珍」做出決定,並認為他們應該為了這個專案搬到歐洲。他解釋說這是「因著婚姻所帶來的挽回工作」中的一部分。「全心全意地愛一個人,並每天學習如何放下自己,把她放在第一順位,其實是一種解放和自由。畢竟神告訴我們要愛我們的鄰舍,而她是我最親近的鄰舍。」
陶德說福音(和這部電影)同樣是個愛的故事,他將潘霍華描述為一位「客西馬尼園」基督徒,因為潘霍華懂得犧牲之愛的要求,並仰望神賜給他力量去實踐這份愛。
陶德在一個基督徒家庭長大,然而他也曾陷入黑暗裡,直到他意識到「我曾經拒絕的神從未拒絕我,卻是像浪子的父親一樣擁抱我歡迎我回家。我唯一能說的就是感謝神賜耶穌給我們。」
對潘霍華而言,正是他在紐約與美國黑人相處的日子,讓他從神學家轉變成充滿熱情的基督徒,就像他們一樣,滿懷著從耶穌來的喜樂。
至於我們與猶太人的關係?陶德表示基督徒若有反猶主義是一件「瘋狂」的事。「沒有猶太教就沒有基督教。這本該是愛的故事,應是我們謙卑地尋求與猶太兄弟姐妹建立聯繫的親人關係。」
詩篇133:1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
以弗所書2:14-16
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
禱告方向
親愛的主,謝謝祢拆毀了在猶太人與基督徒中間隔斷的牆,使我們藉著祢得能合為一,並與神和好,感謝主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美好恩典。當我們得知潘霍華在納粹時代堅守真理並為猶太人發聲時,我們倍受激勵與感動,懇求主也幫助現今的基督徒,在面對全球的反猶浪潮時,能在每一個時刻都成為與猶太人同站立的人,求主賜給我們愛祢與愛猶太人的熱情,讓我們成為活出基督生命的器皿,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
官網:https://www.canwf-jerusalem.org/index.php/zh-tw/
訂閱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CANWFInJerusalem
文章來源:以色列今日報(israel today)查理斯.加德納(Charles Gardner)
文章日期:2025/03/14
翻譯|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