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9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祭祖迷思多, 祖先真需要吃嗎? 王武聰牧師談敬祖思親 基督教需要看重儀式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王武聰牧師。(圓圖)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華人祭祖拜拜,原本是藉著團聚感恩、紀念祖先,現在被扭曲成為『祖先需要吃』或『希望祖先保佑』的迷思」,熟悉台灣民間宗教背景的王武聰牧師受訪時表示。已經退休的王牧師指出,當初忠孝路長老教會從921地震後,開始推行敬祖思親禮拜,今年也將於4月6日主日舉辦。除了信息宣講,也播放近年蒙召回天家兄姐的懷念追思影片。而在蒙召親人照片旁,家屬會寫上一句感恩的話。

敬祖思親禮拜使用追思三禮儀式,表達三個意義:倒水禮──表達飲水思源,向聖父禱告;點燭禮──表達祖德流芳,向聖子禱告;獻花禮──期許光宗耀祖,向聖靈禱告。重要的是追思三禮的啟應禱告文,透過追思三禮儀式,把信徒和祖先的生命連結在一起,讓眾人感恩生命的源頭──上帝。王牧師認為,基督教需要有一種具體儀式,表達對已故親人的追思紀念!

忠孝路長老教會每年舉辦敬祖思親禮拜,會中追思三禮儀式。

過去心中感恩紀念 輕忽禮儀

王牧師表示,基督徒信主後,常常以為只要自己心中感恩紀念就好了,輕忽了禮儀。過去,天主教有很多繁文褥節的禮儀,自從基督教改革之後,很多儀式都消失了。然而,對於孝親祭祖的傳統,民間信仰都有表達的儀式,基督教又如何用具體的儀式表達?傳統民俗信仰,可能要用跪拜或拿香拜拜作為儀式,基督教用獻花來表達,也是很重要的。如同基督教目前最重視的洗禮和聖餐儀式,也因此,儀式讓基督教信仰可以傳承。

為何基督徒被認為不孝,「死沒人哭」?他認為,主要是我們沒有祭拜祖先。雖然基督徒心裡同樣敬重祖先,但要如何具體表達?

根據他的研究,華人的「祭祖」的意義,具有文化性、生命性、家族性,都與聖經教導不謀而合。基督教義飲水思源、向祖先感恩、凝聚家族力量,也是符合華人傳統文化中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但是,基督教唯一不能認同的是祭祖的「宗教性」,認為過世的人「需要吃」,就像活人一樣,也需要吃喝玩樂。預備三牲供品,為他們燒紙錢、拿香祭拜,把他們當成活人一樣供應。王牧師認為,這原本是錯誤的觀念,但往往基督徒沒有照著做,就被認為數典忘祖。

敬祖思親禮拜唱詩歌。(翻攝自忠孝路長老教會臉書)

逾越節晚餐和聖餐帶出盼望

其實華人的祭祖和猶太人的逾越節晚餐,意義一樣;藉著圍爐聚餐、全家團聚、吃特定的食物,感謝、紀念祖先。猶太人過逾越節,源自猶太人出埃及,耶和華吩咐猶太人宰殺羔羊,把血塗抹在門框上,如同現在華人貼紅色春聯避邪。逾越節晚餐要吃三道菜:羊羔的肉、無酵餅、苦菜;前兩道菜,預表上帝的救贖,也是耶穌基督的救恩,苦菜則是為紀念先祖過去在埃及所受的苦。出埃及記十二章14節:「你們要記念這日,守為耶和華的節,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至今猶太人仍然持守逾越節,主要感謝上帝救贖的恩典,紀念祖先曾經在埃及受過苦,這也是守逾越節的意義,各地的人都會回去吃逾越節晚餐,就像華人過年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圍爐,都要吃苦菜、年糕。

王牧師說,逾越節的晚餐,最後成為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留給門徒紀念祂的儀式,就是餅和杯。餅代表耶穌的身體,杯代表耶穌的寶血,也是現今的聖餐儀式。他認為,華人祭祖的原意,和逾越節晚餐、耶穌最後的晚餐,以及聖餐,是一脈相連的;藉由特定儀式,使用特定食物,帶出盼望的記號。當我們在聖餐禮拜,吃這餅、喝這杯,要紀念耶穌的死,以及祂為我們流血捨命,並盼望祂的再來。

王牧師表示,守逾越節晚餐,也是為紀念祖先過去在埃及受過的苦,並感謝上帝救贖的恩典。耶穌留下聖餐儀式,帶領我們時常感謝祂的救贖,等候祂未來的再臨。

華人「祭祖」的意義,後來被民俗信仰扭曲,認為祖先需要「吃」。在神主牌前放一碗米飯,還插上三支香,成為後世活著的人和死去的祖先連結的符號。回歸祭祖的本意,是感恩和飲水思源,與祖先有生命的連結。然而,現今祭祖的原意消失,取代的是祖先需要吃,如果不給他們吃就是不孝。如果祖先需要吃,應該天天提供三餐,而不是一年只吃一餐,祖先真的需要吃嗎?其實並不然。

孝親儀式 鼓勵更多慕道家人來

王牧師表示,基督徒敬祖是透過儀式來表達,因此教會每年舉辦清明敬祖思親禮拜,鼓勵會友帶領更多慕道友家人來參加,集體追念親人。但他提醒,家人不是基督徒的會眾,更應該參與這項儀式,並用基督徒的方式表達對祖先的感恩,甚至可以邀請家人一起宣讀教會敬祖思親禮拜中的禱告啟應文。從對祖先的感念,連結於生命的源頭,結束宣讀之後,帶領家人做感恩的禱告,感謝歷代先祖留下的美德,同樣為後代子孫祝福禱告,甚至一一提名禱告。若知道哪個家人遇到困難,特別為對方祝福,相信親人會很感動。

王牧師提到,去年聖誕節時,一位牧師帶他去探望一位85歲許伯伯,由於許伯伯癌末,遲遲不願信主,已經信主的女兒們就很著急。後來了解許伯伯很大的心結,是從小在廈門被棄養賣到金門,原本他要陪伴金門的老阿嬤,沒想到是被這位老阿嬤照顧養大。這位父親不想背棄老阿嬤當年的恩情,擔心信主後老阿嬤沒有人拜,就遲遲不肯信主。沒想到他和許伯伯談不到一小時,對方就決志信主。

伯伯難忘故人恩情 突破傳統觀念信主

老阿嬤的恩情永遠無法忘記,「難道你不希望兒女繼續感念老阿嬤嗎?你一年回去拜幾次?您拜的東西,老阿嬤真的吃得到嗎?」、「既然他拜的東西,老阿嬤沒有真的吃,一年只回去一次,如果她需要吃的時候,豈不餓死?未來有一天你會離開,老阿嬤的恩情是否也要讓五個女兒記住,讓他們未來能夠紀念?」

他進一步表示,「信徒如果都能為女兒預備房子和住的房間,有無想到,將來自己會去哪裡?有一位愛你的天上阿爸父,也會為您預備房間,您一生這麼辛苦,應該配得阿爸父疼惜,若你沒有回到阿爸父那裡,住在阿爸父預備的房間就很不值得!生命從哪裡來,就應該回到哪裡去。」

許伯伯當場決志信主,隔週禮拜六,五個女兒都回來舉行聖別禮拜,除去家中偶像,並告知老阿嬤他已信主,也告別老阿嬤,將她的靈魂交在耶穌手中。這個月,許伯伯蒙主恩召安息主懷,五個女兒也從信仰中得著安慰。

王牧師表示,紀念祖先必須盡諸般的義,掃墓意義是感恩紀念,「不是在死人中找盼望」,期望獲得已故親人的保佑,但是基督信仰,重在感恩紀念他們,連結於創造的上帝。

相關新聞:清明尊神敬祖 緬懷親人讓愛永恆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