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馨
幸福是什麼?它可以被量化嗎?全球第一個將「國民幸福總值」納入國家發展指標的不丹,民眾實際的生活面貌又是如何?
在紀錄片電影《不丹是幸福》(Agent of Happiness)中,導演跟著兩位調查國民幸福指數的訪查員,從都市進到喜馬拉雅山麓村莊挨家挨戶訪查。從受訪者反應的真實心聲及自身面臨國籍與婚姻上的難題,可以照見不丹形形色色的人生,及揭開凡夫俗子與弱勢族群的快樂與哀愁。
深入探索不丹的美麗與哀愁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故事:擁有牛隻而感到知足的老農夫、憂心未來的夜總會跨性別歌手、安於簡單生活的寺廟和尚、心滿意足的新手爸爸,與談起亡妻就哀慟不已的老翁。
一位坐享齊人之福的富戶受訪說:「我倉庫裡的米糧有多少,我就有多幸福!」並且夸夸談論著自己的慷慨、照顧三個妻子和11個孩子,卻未見一旁元配眼中的淚光。
還有因家暴離婚,兼有酗酒問題的單親母親,她年值豆蔻、心思早熟的女兒自敘家境貧寒「實在很難交到朋友」,兼顧家務和照顧幼妹的她不禁感嘆「為什麼這麼美麗的地方,有我這麼悲傷的靈魂?」
說話總是樂觀幽默的訪查員安柏,也有自己的煩惱。他要照料年邁的老母親,至今還拿不到公民身分,以致年屆40既沒有固定工作,也尋無渴望的愛情,導演形容:「他的工作是在調查他人的幸福程度,但他自己卻因為種種原因,自覺離幸福很遙遠。因此我們決定以他為主角,深入探索不丹這個國家的美麗與哀愁等多重面貌。」
從1到10評量幸福感受
不丹「國民幸福指數」調查涵蓋了九大類、148個問題,從民眾有形的資產(如牛羊有多少隻?家中有哪些3C用品?有無農耕機?……)、到與鄰居的關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睡眠好不好?是否有歸屬感?對生活的滿意度?覺得自己慷慨或自私、有多常感到憂傷或生氣……從1到10分,請這些受訪者自己評量。這些問題加乘起來,能否更客觀反映人民幸福與否,仍須詳加探究。
當電視機播放著不丹國王自詡國家「以精神文化作為人民幸福的關鍵」、「不丹沒有貪污腐敗,也沒有貧富差距太大的問題」的演說時,在這個小小山城國仍有許多失落、憂傷、愁煩的靈魂。
這也不禁讓人感覺,真正讓該國幸福指數居高不下的原因,可能是封閉單純的思維、窮困貧瘠的生活、虔誠的信仰,以致人民總能用最豁達的結論面對所有的不幸。
何謂幸福?要如何評量?
到底何謂「幸福」(happiness)?從心理學的角度,幸福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包含對生活的滿意度,正面情緒(如快樂、滿足)和負面情緒(如悲傷、憤怒)的整體平衡。
心理學家迪納(Ed Diener)認為幸福的成分有:對他人的接受度高、保持社交、有歸屬感、認為自己被接納,感覺自己獨立,但不易感受孤獨。感覺人生與理想生活很接近,對生命感到滿足,易出現正向情緒,而非負面情緒。
就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觀點而言,幸福是一種持續自足,而非短暫的快樂;是內在與他人有良好的關係、有可實現的個人目標,並能產生意義的滿足感和愉悅感。簡言之,幸福包括身心靈的平衡與和諧,不因外在事物過度喜悅或悲傷;能找到有意義的事情,並為之努力,擁有健康及能夠自我實現。
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並非單純的快樂或感情,而是一生「實踐卓越的活動」,主要來自德性的實踐。而柏拉圖的幸福觀則強調理性、情感、慾望的和諧統一、德行的重要、重視精神追求,及城邦的正義與和諧。
不過,所有的幸福都存在主觀感受和客觀認定的雙重標準。人在追求幸福時,難免會經歷現實的熬煉,更何況,幸福感還需要國家政治、經濟條件的配合。世間沒有絕對的幸福,人們只能用比例原則敘述幸福的時日多,還是憂慮、愁煩的時日少。是否所有的幸福感都是匯集各種現實、情緒,正負加減後所得的總結?
日光之下真正的有福
那麼,聖經裡面有幸福嗎?其實貫穿聖經的,是各種有福之人的教導:不從惡人的計謀、心中沒有詭詐、對上帝的話語心存敬畏、能靠主勝過試探和試驗,在生活上有好榜樣,能結出好果實,及願為主名付出代價的人。
耶穌談論有福的人時,完全與世俗追求名利享樂的標準不同,神說:虛心、哀慟、溫柔、飢餓慕義、憐恤、清心、使人和睦、悲傷的人有福了。聖經談及的有福生活,是願意按照上帝的正道生活,他們不是沒遇到困難、挫折的挑戰,而是願意時時仰望神,遵行神的教誨,用神的智慧、公義、憐憫來應對生命難題與扛起世間責任的人。
《不丹是幸福》帶著觀眾穿越壯闊的高山與河谷,探究這塊淨土上的人民,和你我一樣有就業、生活、家庭的煩惱、憂愁和喜樂。鏡頭下的不丹人民物質不豐,幸福指數卻高達93%,應是他們強調的心靈價值、知足常樂,以及特殊的社會政治氛圍使然。
看著電影中每位談論感受、心情的不丹人民,聽著每人悲喜兼具的生命軌跡,是否覺得他們的生活即使不夠「現代」、不夠「繁榮」,但煩惱、快樂、憂慮、滿足等心緒都是類似的。
我們遺忘曾擁有的快樂嗎?我們走過類似的掙扎嗎?究竟何為真正的幸福或有福?觀影者在這些小人物故事、林林總總的評估指數中間,也跟著思想自己的幸福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