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耶路撒冷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長期以來被基督徒尊為耶穌受難、安葬及復活的地點。近期,考古學家在教堂修繕工程中進行突破性挖掘,發現了約2000年前該地存在橄欖樹與葡萄藤的證據,此發現與約翰福音對耶穌受難環境──耶穌被釘十字架和埋葬地點的描述相吻合。
「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園子裡有一座新墳墓,是從來沒有葬過人的。」(約翰福音十九章41節)。
耶路撒冷聖墓教堂部分挖掘的地板,揭示了幾個世紀以來使用的不同類型的建築和磚石。(圖/Archivio Università La Sapienza)
符合猶太傳統的家族墓園描述
考古團隊在教堂地下深處的古老土層中,檢測出保存完好的植物微化石與花粉顆粒,證實羅馬帝國時期此處曾是一片農業用地,種植著地中海地區典型的橄欖與葡萄作物。主導挖掘的考古學家──羅馬第一大學(Sapienza Università di Roma)的法蘭西絲卡.羅馬娜.史塔索拉(Prof. Francesca Romana Stasolla)教授表示:「這些植物遺跡顯示,此地並非如後世想像的荒蕪石地,而是符合猶太傳統的家族墓園環境——通常會與農耕區域相鄰。」
此次發現也反駁了部分學者認為「受難地點應在城外其他位置」的理論。以色列文物局專家指出:「花粉分析技術讓我們首次確認,此地在新約時代確實具備『花園』特徵。」
該團隊結合地質探勘、花粉分析與碳14定年法,重建了耶路撒冷公元1世紀的地貌。數據顯示,當時教堂所在的山丘位於城牆邊緣,既有岩石裸露處(符合釘十字架的地形需求),周邊也有足夠土壤支持作物生長。
此次挖掘所發現的低矮石牆和填土,表明人們努力將以前的採石場變成耕地,這與福音書中提到的花園一致。「《約翰福音》中提到的內容,對我們來說特別有趣,說明寫作者對當時的耶路撒冷相當熟悉」,史塔索拉教授表示。
聖墓教堂的發掘。(圖/Archivio Università di Roma Sapienza)
19世紀以來首次重大翻修工程之一
史塔索拉教授的考古團隊於2022年開展這項挖掘工程,這是聖墓教堂自19世紀以來首次重大翻修工程的一部分。工程實施前需獲得三方教會管理機構的共同許可,分別是希臘東正教宗主教區、天主教聖地監護區和亞美尼亞宗主教區,同時還需通過以色列文物局(IAA)的考古監管審批,確保符合文物保護規範。
聖墓教堂的現址作為「各各他」(Golgotha,即耶穌受難處)的認定,可追溯至西元4世紀拜占庭帝國時期。這一神聖定位源於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 the Great)的母親海倫娜(Helena)於公元326年前往耶路撒冷的朝聖之旅。根據早期教會歷史學家尤西比烏斯(Eusebius of Caesarea)的記載,海倫娜在此發現了被認為屬於耶穌受難的十字架遺物,並下令建造最初的殉道教堂(Martyrium)和復活教堂(Anastasis),即今日聖墓教堂的前身。
考古學家正在挖掘教堂地下。(圖/Custodia Terrae Sanctae)
考古挖掘中的三大重點突破
考古團隊在挖掘中取得的重大突破,包括:
1. 圓形大理石基座的發現:在墓穴下方揭露的圓形大理石底座,經考證屬於君士坦丁原始建築結構。這一發現與5世紀朝聖者埃格里亞(Egeria)的遊記,和6世紀馬德堡地圖(Madaba Map)中對圓形紀念建築的描繪完全吻合,證實該設計可追溯至4世紀初期。
2. 建築形制的演變:考古證據顯示,原始結構採用圓形廊柱式(Rotunda)設計,象徵復活的神學意義。大理石基座直徑約11米,與拜占庭文獻記載的「榮耀紀念碑」尺寸一致。使用的普羅康奈索斯大理石(Proconnesian marble)與君士坦丁堡同期建築材料同源。
3. 地層分析揭示:
.羅馬時期:底層存在1世紀的農業活動痕跡(橄欖/葡萄花粉)。
.拜占庭時期:4世紀建築基址上覆蓋著典型的君士坦丁時代砂漿。
.十字軍時期:12世紀重修時,在早期拜占庭建築的遺跡上,加入了高聳的哥德式拱頂和彩窗等歐洲中世紀風格建築元素。
以上的發現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該遺址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耶穌時代,該地點最初是耶路撒冷城牆外的一個採石場,後來變成了岩石鑿成的墓地——這是古代以色列常見的埋葬習俗。
它最初位於1世紀的城牆外。到了西元2世紀,它成為羅馬帝國城市艾利亞.卡皮托利纳(Aelia Capitolina)的一部分,羅馬皇帝哈德良(Emperor Hadrian)將此地覆蓋掩埋,並在其上建造了一座維納斯神廟,以達徹底抹去猶太人的宗教與民族認同的目的。4世紀羅馬帝國基督教化後,君士坦丁大帝建立了聖墓教堂。
11世紀時,在法蒂瑪(Fatimid)王朝第六任哈里發(caliph,伊斯蘭教的政治與宗教領袖頭銜)哈基姆(Al-Hakim)統治時期,聖墓教堂遭到襲擊和嚴重破壞。到了12世紀十字軍時期,教堂進行翻修,並形成了今天的布局和風格。
聖墓教堂。(Wikimedia)
考古證據與文本描述高度契合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考古科學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學者強調,儘管無法「百分之百證實」聖經敘事,但考古證據與文本描述的高度契合,大幅提升聖墓教堂作為受難地點的可信度。
由於考古隊無法一次挖掘地板下的整個區域,史塔索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劃分為多個區域進行發現和挖掘。此外,也正計劃對所有區域進行多媒體重建,以期看到此教堂更大的場景。最後一輪挖掘工作將在復活節後繼續進行,但是,發現的記錄和出版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
史塔索拉表示,「無論一般大眾是否相信聖墓的歷史真實性,幾代人所相信的事實都是客觀的」,「聖墓的歷史就是耶路撒冷的歷史」。(資料來源:Times of Israel, Christian Post, All Israe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