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秀芳採訪報導】社交媒體與毒雞湯正深深影響著現代青少年,例如“讀書無用”,“有錢萬事足”,“談戀愛才酷”等似是而非的觀念,讓分辨力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可能價值觀偏差,甚至誤入歧途。
近年來青少年問題社會新聞頻傳,教會與父母到底要如何讀懂孩子的心事,幫助他們建立足夠的安全感,來面對人生挑戰呢?梁婷婷覺得,父母與教會領袖需通過陪伴和對話,與青少年連接,建立關係,來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和足夠的安全感。
即便是簡單的日常話題,也可能是引導對話的契機。例如,當青少年提到“活著沒意義”或“賺錢才重要”時,不應急著反駁或說教,而是聆聽並探討背後的想法,再以個人經歷或信仰的力量引導他們重新看待生命與金錢的意義。
好好聊天 糾正偏差價值觀
“青少年身邊往往會缺乏能夠好好聊天的人。”梁婷婷感慨地說。當面對青少年的挑釁或無禮,父母應保持冷靜,溫和地表達感受,並指出更好的溝通方式。如果溝通破裂,父母需謙卑承認過去的不足,尋求重新連接的機會。通過耐心和堅持,跨越代溝,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與支持,才能逐步建立真正的心靈對話。
青少年時代是人生的重要階段,父母與教會領袖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如何跨越代溝,與他們建立真正的連接?這是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刻意創造機會與青少年相處,例如一起運動、喝茶或聊天。心理輔導師梁婷婷強調:“聆聽、耐心和接納是打開對話的三把鑰匙。用溫和的態度堅持表達自己的立場,才能讓孩子真正敞開心扉。”
在陪伴過程中,父母和領袖要有清晰的目標和堅定的立場,而非一味迎合或討好。例如,孩子買了一杯奶茶,不要急於批評糖份高,而是從關心的角度切入,慢慢引導他們認識健康的重要性。
辨別“毒雞湯” 從對話開始
現代青少年每天被社交媒體包圍,接觸到許多似是而非的資訊,例如“讀書沒用”或“有男朋友的女生更威風”。這些資訊表面上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卻容易誤導價值觀。梁婷婷指出,父母和領袖要抓住對話中的“天賜良機”,通過耐心的引導,幫助孩子從上帝的視角看待人生和世界。
比如,當青少年隨口提到“生活無聊”或“活著沒意義”時,不要急於說教,而是先瞭解他們的想法,再用真實見證和積極地引導他們糾正觀念。例如說,傳出青少年輕生的新聞,有青少年和你聊天時隨口說了一句:“不開心就去死啦。”若你沒有洞察到這是對話良機,可能就會錯失了糾正他們觀念的時機。
我們也可以試著與他聊聊他的想法:“說說看你覺得人一不開心就要尋短的想法是......?”、“你真的覺得死亡是唯一處理不開心的方法嗎?”、“曾想過有勇氣死,為什麼沒有勇氣活呢?”或者“其實,許多時候我們要解決的是問題而不是生命,不是嗎?”
分享信仰用生命影響生命
在瞭解了他們的想法後,再引導他用上帝的眼光看到事情,幫助他對生活、對生命價值建立更積極正面的認知概念。在這個“動輒活不下去的年代”,不少年輕人會抱怨生活苦悶,對學習沒興趣,對國家不滿,對家庭不滿,感到前途茫茫,人生如苦海,無可避免許多不如意的事情等等。一個人若沒有正確、積極的人生觀,他看什麼都是很可悲、很淒慘、很無奈的。人若持著消極的人生觀,活著自然沒有意義。
當青少年問“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時,你準備好回答了嗎?父母和領袖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和信仰見證,激勵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梁婷婷在其著作《夠好的生命花園》中提到:“回顧我們自己的人生,反思我們如何面對問題和每天的生活態度,是幫助孩子的重要方式。”通過真實的生命故事,與孩子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
正確回應負面情緒 以愛為橋樑
當青少年表達負面情緒甚至對父母無禮時,父母應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回應。直接告訴孩子,你不喜歡他這樣對你說話,同時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我聽到這句話很傷心”。但又要留意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很卑微、婆媽,而看不起你。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是堅定的,但需要彼此尊重。
例如青少年孩子對父母說:“你滾開!”,若父母被激怒而口不擇言,說:“你是什麼態度?我不要載你上學”或“我不要給你零用錢”,那麼孩子也會反駁說自己不愛上學,你不載就不用去上學了。如此一來一往的惡語相向,彼此會傷痕累累,關係漸漸冷卻,猶如冰凍三尺,確實非一日之寒。
如果溝通陷入僵局,可以考慮邀請輔導師或孩子信任的導師作為中間人,幫助修復彼此的關係。梁婷婷建議:“父母需要謙卑地承認自己的溝通方式存在問題,並與孩子一起學習如何表達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