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採訪報導】十幾年前,原本只是看到幾個孩子放學後在社區中庭無處可去,後來得知原來是單親、低收或是隔代教養家庭,紀麗森姊妹就從一己之力開始,邀請孩子們到家裡寫功課;善舉獲得鄰里支持,關懷範圍更加擴大,之後更加入桃園恩寵靈糧堂結合教會資源,帶領弟兄姊妹一起關懷好厝邊。
「那時看到幾個孩子待在中庭,就問他們為什麼放學不回家?原來是家庭中缺乏照顧」。目前是教會好厝邊全人關懷協會志工的紀麗森姊妹受訪時表示,2012年時,在居住的汴洲里社區,有的孩子來自新住民家庭,家中面臨文化適應、語言隔閡,甚至家庭暴力等問題;有的孩子是因家長忙於工作或是隔代教養無暇看顧,她就在自家客廳開始課後陪讀,讓孩子們放學後有地方可去。
一個人開始的服事 獲鄰里、教會支持
後來鄰長、里長得知,很支持這項服事,希望更多青少年及孩子們可以得到幫助,就開放汴洲里活動中心提供使用,讓紀麗森可以擴大服務範圍,隨後並開設了汴洲里青少陪讀班,招募社區青少年及孩童們加入。
在陪伴的過程中,紀麗森除了關懷孩子們,也開始關心家庭成員的狀況,就發現新住民家長也面臨許多難處、阿公阿嬤也需要關懷,而孩子們不只是功課需要幫助,也需要品格教育並需要有聽聞福音的機會。
在個人服事數年後,紀麗森2015年加入桃園恩寵靈糧堂的好厝邊協會,教會人力與資源的投入使社區服事更加多元。她在教會小組中傳遞負擔,先是帶領小組弟兄姊妹投入陪讀班,教會弟兄姊妹們也按著各自的感動與才能、恩賜來幫助社區青少年;有的大學生義務來教導社區孩子們英文、數學,甚至有高中生也來教小朋友數學。「許多家長都表示肯定,覺得弟兄姊妹們比學校老師還更加費心費力教導」,紀麗森說道。
愛鄰舍非空有熱情 關懷技巧需要學習
而在教會資源投入後,陪讀班擴大到開設才藝課程,如鋼琴班、舞蹈班,舉辦聖誕節等節慶活動與兒童營會;她與弟兄姊妹還會到社區活動中心帶領活動作年長關懷、探訪弱勢家庭發放物資,也到公園發送便當給遊民。
紀麗森表示,透過服事鄰舍,弟兄姊妹們都感到施比受更加有福。「許多人體會到付出的喜樂,也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感恩,還挑旺了對靈魂的負擔,願意走出教會去服事」,她說。
而在探訪家庭的過程中,弟兄姊妹也學習關懷的理念與技巧,能夠更加同理並幫助日後對於鄰舍的服事。像是前去探訪人數不要超過三人,以免給探訪家庭帶來壓力;還有探訪弱勢家庭最好是利用週間,因為家長忙於生計,假日常常需要加班。
還有的弟兄姊妹滿有熱情,準備了肉類或白米等物資帶去探訪,紀麗森就提醒,對於做許多份工作的弱勢家庭而言,常常沒有空烹飪,或是許多慈善機構都會送的泡麵也不要再送,不合適的物品反而造成探訪家庭的負擔。
勿忘感謝受幫助者的信任
紀麗森強調,其實弟兄姊妹在投入社區關懷的同時,更是學習尊重受幫助者的尊嚴,特別對於弱勢群體,更要感謝他們願意接受幫助和信任。
這樣的社區關懷到了疫情時告一段落,疫情後陪讀服事也轉型為寒暑假營會的模式。許多當年在陪讀班的孩子都還會回到營會中擔任小隊長等志工,看到孩子們成長並願意回饋社區,讓紀麗森感到欣慰,也對過去的陪伴深感值得。
紀麗森說,從一個人開始的陪讀服事,到教會弟兄姊妹共同投入的多元化社區服務,這正是愛鄰舍的實踐;關懷鄰舍可以個人進行,也可以眾人投入,隨時隨地都是關懷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