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曉薇採訪報導】在IG擁有4.1萬粉絲的馬來西亞網紅KOL兼企業家Darren李家輝,年僅29歲就以自媒體行銷模式為其創立品牌Tom & Danny創建了知名度,短短幾年內贏得了特定群體的關注和喜愛,並因其高品質的咖啡和獨特的美食,在市場上樹立了好口碑。目前,Tom & Danny咖啡品牌在IG上就有超過1萬的粉絲量。
Tom & Danny咖啡館由李家輝與其搭檔王義琥於2019年創辦。李家輝主要負責品牌行銷決策,專注於社交媒體運營和品牌宣傳;而搭檔王義琥則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咖啡師,負責咖啡館的咖啡品質、技術以及營運管理。
僅有中學學歷 在自媒體領域邊做邊學
李家輝在分享其創業歷程時指出,學歷僅止步于高中四年級的他,還未中學畢業就投身於演藝行業,參加了演藝訓練班且當了兩年演員;之後轉向自媒體創業,在網上經營本身創立的服裝品牌。長達4年,邊做邊學,除了經營自媒體,還不斷進修相關的自媒體行銷課程以提升技術。
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位於柔佛州五福城商業區教會樓下的一間店面恰好要以便宜的價格出讓,於是他與搭檔王義琥便利用小額資金買下這家店鋪,開創了屬於他們的第一家咖啡館。至今,Tom & Danny在全馬的柔佛和吉隆坡各有5家分店,計劃今年再擴張增加5家分店。
儘管事業有成,被許多人視為“人生贏家”,李家輝卻在2024年4月被診斷出患上抑鬱症。他說,可能是因為工作壓力大,加上還有一些在成長階段面臨的心理創傷還未痊癒,以及長期未被理解且缺乏情緒宣洩,導致出現抑鬱症狀。
罹患抑鬱症 學習讓神做生命的主
“我發現自己在半年左右的時間,總是無法集中精神工作,做什麼事情也提不起勁,情緒波動很大,一開始我以為是自己的工作壓力大,後來發現這樣精神況狀似乎不太正常,因此便決定去看醫生,經過診斷確定自己患上抑鬱症。” 他這麼說道。
他說,此事也讓他開始懂得正視自己的情緒和靈命,調整生活步調,並通過讀神的話讚美敬拜,學習與神建立良好的關係。“這一兩年,是我離神最近的時候,我經常與神對話,花時間讀經敬拜神。在這段期間,神的話語給了我很大的力量,讓我的靈能再次重新得力,聖靈也帶領我用說不出來的歎息為自己禱告。我仿佛行在死陰幽谷,但祂卻與我同在。”
他坦言,雖然還在康復的過程中,但相信上帝從未離開且一直在陪伴他度過低潮期。“可以接受生意失敗,卻不能失去神。”李家輝分享,以前他非常看重神對生意的祝福。然而,在經歷了破碎後,他不再以神是否祝福他的生意來衡量神的看顧,而是更看重心靈的富足以及神的同在。
“以前的我,只有在生意遇到瓶頸時才會尋求上帝,而現在我每天醒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神禱告,把我的生意完全交托給主,讓主來掌權。以前,我是自己事業的主,而如今,上帝才是我事業的主,我只是神的僕人。”他如是說。
他也感謝神在這段期間不斷以笑容幫助他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如今的我甚至能夠接受生意的失敗,但絕不能失去神的同在。”
自媒體經營之道:只有真誠才打動人心
除了自創品牌,李家輝也在個人自媒體分享他與太太的日常生活趣事以及創業心得,期盼協助青年企業家少走彎路。在自媒體時代,許多網路Influencer(影響者)同時也是品牌主理人的角色,會通過個人自媒體IP的力量,來創建其企業品牌的知名度,但李家輝認為兩者應分別出來,他認同每個人都可以打造個人自媒體IP,但不認同所謂的“人設IP”──即在網上打造一個成功的領導角色,通過分享自己的生活成就、創下的輝煌業績、栽培的團隊,讓人對其產生信服,並認同其專業。
對他而言,在個人社交媒體上是純分享自身生活,而Tom & Danny咖啡品牌則有另一個社交媒體進行推廣。因為社媒經營之道就是真誠與真實,“我喜歡做真實的自己,讓別人看到我真實的一面,因為他相信,唯有真誠才能“真正”打動人心。”所以,他也不畏懼在個人IG上坦言自己罹患憂鬱症之事,也希望能借著記錄生活,與他人分享上帝如何帶領他走過這段歷程。
談到在媒體做行銷創業,應該具備哪些心理素質時,李家輝表示,線上創業不僅僅是技術和運營的挑戰,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考驗。線民的評論往往直言不諱,面對負面留言,創業者容易將其放在心上,甚至感到難以釋懷。
他認為,成功的自媒體創業者能夠接受批評,並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這樣才能夠從客戶的回饋中進行檢討,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
社媒引發比較心態 需引導正確價值觀
另外,在人人皆有手機的時代,無論男女老少都是自媒體使用者,青少年更是在科技及媒體的薰陶下成長,然而在如爆炸式的網路資訊中,充斥著未被“過濾”的資訊,對於分辨能力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是好是壞?該如何看待現代青少年在自媒體的使用情況?
李家輝認為,現今的青少年比較喜歡在抖音、TikTok、Instagram以及小紅書這些社交娛樂平臺上,觀看視頻內容以及分享自己的生活。相較於知識型內容,如今的青少年或年輕人更傾向于觀看“擦邊”內容,即那些娛樂性較強、帶有爭議性或刺激性的話題,這類內容通常能迅速吸引眼球並激發討論,儘管有時可能挑戰社會規範或道德底線。
社交媒體的存在也讓青少年只看到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和成功,進而激發了“比較心態“,以及對金錢和名利的強烈渴望,這種欲望可能導致青少年放棄原則,甚至採取不擇手段的方式來實現目標。
在無法避開網路媒體的成長下,李家輝認為,教會和父母必須先具備同理心,因現今青少年心靈比較脆弱和敏感,如果覺得教會和父母與他們對立,就會更封閉自己,難以打開心扉;再來則是建立共同話題,瞭解青少年的生活和想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再給予耐心的輔導、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才能有效幫助青少年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