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鄒佳玲採訪報導】黃友聖來自馬來西亞,2022年畢業於新加坡神學院,取得道學碩士學位。畢業後,他加入馬來西亞衛理公會沙巴年議會,成為全職傳道,現服侍於雙語會——愛加倍衛理公會(AgapeMethodist Church)。他同時經營 YouTube 頻道《Hey Pastor Jonas!》,以創新的方式分享牧養經歷,並關注牧者的身心靈健康。
自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黃友聖指出,自媒體已成為青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YouTube、Instagram、小紅書等平臺,不僅提供低成本的創作機會,還滿足了他們對社交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然而,他發現許多青少年將自身價值與點贊數和點擊率掛鉤,導致過度依賴外界認可。
“在經營頻道的過程中,我自己都曾陷入流量迷思,何況是尚未找到自我價值的青少年。”黃傳道坦言,如果所有自媒體都不顯示流量資料,或許很多人就不會沉溺其中了。他觀察到,自媒體平臺雖然為年輕人提供了表達自己的機會,但同時也塑造了“速食式”的內容消費習慣。許多年輕人沉迷于快速滑過短視頻,獲取即時滿足,卻忽略了深度思考的必要性。
黃傳道分享了一個例子:美國政府近期討論可能禁用 TikTok,竟引發部分青年的焦慮,顯示出自媒體對年輕人生活與思想的深遠影響。他進一步補充,通過自媒體,許多青少年能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表達自己,但這同時也加劇了個人主義的氾濫,並模糊了對是非黑白的認知。
穩固信仰 建立更多思考空間
面對自媒體帶來的挑戰,黃友聖認為,教會應幫助青少年穩固信仰基礎,並引導他們正確使用自媒體。“我們的價值不應該建立在他人的眼光,而是建立在與神的關係上。”他強調,只有認識神,才能真正認識自我。為此,教會需要為青少年提供更多思考生命意義的空間,並鼓勵他們用神的眼光看待自己。
然而他也坦言,教會本身在自媒體時代也面臨不小的挑戰。例如,疫情期間許多教會紛紛轉向線上事工,並通過直播接觸會眾。雖然這是一種必要的創新,但黃傳道指出,許多教會可能會過於依賴觀看量和訂閱數來衡量事工的成效,忽略了資料背後的屬靈深度。
“疫情後,許多教會開始經營自媒體,甚至不自覺地用觀看量來衡量事工成敗。但我們若過於忙碌於事工,就容易忽略與神的親密關係。”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自媒體黃傳道分享了他的親身經歷:他在經營YouTube頻道時曾為訂閱數或觀看量設目標,導致感到疲憊不堪。後來,他重新調整焦點,更加專注在內容的創作,而不再執著於流量的多寡。
此外,他特別提到牧者的身心靈健康問題。他觀察到,許多牧者在適應數位化轉型時,因缺乏經驗和資源,感到壓力倍增。有些牧者甚至因此忽視了自己的靈性健康。對於如何幫助青少年健康地使用自媒體,黃友聖提出了幾個實際建議:
1.建立屬靈價值觀
黃傳道強調,教會應幫助青少年從屬靈角度看待自媒體,提醒他們自媒體只是工具,而非身分的來源。唯有真實認識神,知道自己原是神美好的創造,才能不依賴外在的認可,並肯定自己的價值。
2.鼓勵創意表達
黃友聖分享了一個成功案例,沙巴衛理公會曾舉辦聖經短視頻比賽,以箴言經文為主題,鼓勵會友創意表達,並以內容價值和技巧作為評分標準,而非僅以點擊量決勝。
3.家庭角色的重建
他提醒父母需以身作則,活出基督信仰,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價值觀。“我們是否願意犧牲時間,操練屬靈生命,用愛心與耐心陪伴孩子,而不是僅用3C產品來安撫他們?”黃傳道提出反思,如果父母願意花更多時間關心孩子,與他們對話,讓孩子深刻感受到被愛,就不容易沉溺在網路的世界中。
4.提供正面的榜樣
黃傳道建議教會領袖和信徒,也要活出美好基督徒的樣式,用生命影響生命,讓青少年看到正面的榜樣。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青少年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指引,更是信仰與價值的塑造。教會若能與時俱進,並結合科技與真理,將能幫助新一代在變幻的世界中找到穩固的立足點。
最後,他也鼓勵青少年:“Instead of chasingview counts, let’s focus on God,because Hisview of us is what truly counts.”“與其追逐流量,不如專注於上帝,唯有祂對我們的看法才是真正重要的。”未來的路雖然充滿挑戰,但只要教會願意與青少年同行,這條路也將滿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