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7 基督教論壇報 / 國際新聞

《白雪公主》不等王子?2025真人版掀熱議 美牧者解析原版電影中的聖經寓意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編譯余友梅 追蹤
2025年真人版《白雪公主》備受爭議。(圖/翻攝自imdb.com)

【編譯余友梅/報導】迪士尼2025年《白雪公主》(Snow White)真人版上映後觀眾與評論家惡評如潮,IMDb上評分僅為1.8分(滿分10分)。這場票房災難涉及到選角風波、失言爭議,從白雪公主到七個小矮人都無一倖免。而美國豐收基督徒團契勞格理牧師(Greg Laurie)則指出原版動畫片中蘊涵復活、邪惡必敗的聖經真理。

《白雪公主》真人版是迪士尼真人版「重塑」系列中的最新一部,將經典重新演繹,以適合現代觀眾的需求。3月21日在美國上映(3月20日在台灣上映),首週票房僅4,300萬美元;相較於《美女與野獸》首週票房1.74億美元,其製作和宣傳成本高達4.1億美元,預計將虧損約1.15億美元。

2025《白雪公主》真人版電影海報。(圖/翻攝自imdb.com)

真人版《白雪公主》五大爭議

綜觀真人版《白雪公主》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選角爭議:
翻拍自迪士尼1937年發行的動畫版的《白雪公主》真人版,在迪士尼DEI多元化選角的政策下,選擇膚色較深的哥倫比亞和波蘭的混血女演員瑞秋.曾格勒(Rachel Zegler)飾演白雪公主。引發部分觀眾質疑角色的種族設定。在原版電影中,白雪公主的名字來自於她「膚白如雪」;新電影中,她因出生於一場暴風雪中而取此名;因與出於1812年《格林童話》的原著形象並不相符,導致很多觀眾一看到預告片就在吐槽和童年回憶相差太大,讓不少觀眾在電影上映之前心裡就難以接受。

1937年版的《白雪公主》動畫電影。(圖/翻攝自imdb.com)

2. 主演否定傳統及激化政治衝突言論

曾格勒並被媒體揭露過往受訪時,批評原版動畫電影劇情「極度詭異」,認為王子是一個「跟蹤狂」,小時候看過一次就不想再看,直到拿到白雪公主這個角色才重新觀看該片。

此外,曾格勒在社交媒體上發表關於川普和以巴衝突的政治言論,這些言論引發部分觀眾不滿,進一步影響了電影的公眾形象,並導致同片飾演壞王后的以色列女星蓋兒.加朵(Gal Gadot),收到死亡威脅,迫使迪士尼不得不為加朵加強保安。

3. 劇情現代化調整

據《紐約郵報》報導,曾格勒稱原版「在女性擔任權力角色的觀念上極其過時」,「新電影並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更多關於主角『尋找真實自我的內在旅程』的故事。白雪公主不再等待王子的拯救,也不會期盼真愛,而是立志成為那個『她深知自己有潛力成就』的領導者。」

這種改變被一些人視為過度迎合現代「政治正確」的趨勢,引發了關於「覺醒文化」的討論。

為了向現代女權主義致敬,刪除了原始歌曲〈總有一天,我的王子會來〉(Some Day My Prince Will Come),並用一個在森林裡領導反抗女王的小規模叛亂的憤世嫉俗英雄,取代了王子。

4. 七矮人角色的處理爭議

《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中的侏儒演員彼得.汀克萊傑(Peter Dinklage)批評迪士尼在選擇多元化主演的同時,仍沿用「七個小矮人」的設定,認為這可能強化對侏儒症群體的刻板印象。迪士尼隨後重新設計這些角色,最後七個小矮人,採用CGI製作,也遭到侏儒症演員抗議被剝奪演出機會。

新版小矮人以CGI製作。

5. 環保爭議

英國《衛報》指出,該片的製作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甚至超過了以高性能汽車聞名的《玩命關頭》系列電影,這與電影所倡導的親近自然的主題形成反差。

電影上映後口碑崩盤、票房慘敗。IMDb平台約78%的觀眾給予1星評價,差評數量超過3萬條。

事實上,1937年的原版電影是迪士尼的第一部動畫片,1989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將其選為國家電影登記處首批保存的25部電影之一。當年電影的製作總監大衛.亨德(David Hand)之子,2023年接受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訪問時就憤怒道:「我爸爸和華特.迪士尼會因為《白雪公主》翻拍版而死不瞑目!」

華特.迪士尼在1937年版《白雪公主》預告片中介紹七個小矮人。(圖/Wikimedia)

原版製作總監之子:父親和華特迪士尼將死不暝目

他指出,「我完全無法苟同,我知道我父親和華特迪士尼也不會同意。」他批評迪士尼試圖利用早年鉅片,植入極端的創新元素。他們改動故事、角色處理方式,打造一種新的「覺醒」(woke)風格,「真的有點侮辱人」⋯⋯「完全不尊重迪士尼和我父親的付出。」

這部飽受爭議的電影也引起基督教領袖的回應。

加州豐收基督徒團契(Harvest Christian Fellowship)主任牧師勞格理(Greg Laurie)在社群媒體評論道,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失去了1937年原版動畫電影的精髓」。

曾出版漫畫的勞格理自稱是「迪士尼的終身粉絲」,並稱讚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最初的異象,即創作「頌揚家庭、美德和信仰」的故事。1937年版電影改編自一個作為「道德寓言」的童話故事,故事中包含了對聖經的啟示。

「格林兄弟創作的是一個關於善與惡的故事,講述一位虛榮的皇后過於迷戀自身的美貌和地位,竟不惜殺害一名無辜的少女,只為了繼續成為世上最美的人」,勞格理說。

邪惡王后如路西法 愛上自己形象 想取代上帝

他指出,「這基本上就是我們在《聖經》中讀到的關於路西法故事,一位曾經地位高、強大的天使,牠想用自己取代上帝。路西法的問題是牠愛上了自己的形像,牠想取代上帝。」

為保持世上最美容貌不擇手段的邪惡王后。(圖/Wikimedia)

邪惡王后就如聖經中的路西法,愛上自己形象,想取代上帝。

勞格理牧師指出,在原著結尾,邪惡被打敗,白雪公主「被王子從死亡般的沉睡中復活」,這是故事中眾多與聖經關聯處之一。

他補充說:「原版的白雪公主傳達的信息是,有一天,王子會到來──真正的王子,他能讓死者復活,最終戰勝邪惡。」

勞格理牧師也提到白雪公主在原版電影中唱的歌,〈總有一天,我的王子會來〉,「與基督教的世界觀不謀而合」。2025年的真人版電影,不收錄這首歌,而是給予一首關於女性賦權和自我依賴的新歌〈等待願望〉(Waiting on a Wish)。然而真正的力量和滿足感不是僅來自於個體的獨立,也與信仰和對更高力量的仰賴有關。人類對愛、救贖和拯救才是永恆的渴望。

真人版以森林英雄取代王子。(圖/翻攝自imdb.com)

勞格理牧師希望迪士尼能夠「找回自己的路」,並堅稱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就是回歸創辦人華特.迪士尼最初的異象。

保守派天主教徒、《每日連線》(The Daily Wire)播客主持人麥可.諾爾斯 (Michael Knowles)也在節目中表示,迪士尼的《白雪公主》是「覺醒主義」的新例。電影對經典故事的「破壞」,是背離其創作意圖。至於曾格勒的言論,則是「充滿蔑視」,並且「侮辱了原版電影」。《每日連線》甚至宣布將推出自己的真人版電影 ,強調傳統價值觀,以對抗迪士尼扭曲的版本。

諾爾斯提醒:「如果我們不重建堅實的基礎來支撐文明,那麼它就會崩潰。」

至於基督徒該不該拒看新版的《白雪公主》?

保守派基督徒觀點的電影評論網站Movie Guide主張,基督徒應該支持這個道德故事,不能因主角曾格勒的批評,將這部電影拒之門外。

Movie Guide稱,新版《白雪公主》其實忠於許多原創主題,而且比許多人想像的更具基督教色彩和傳統氣息。例如白雪公主支持真愛、做正確的事,宣揚內在美、自由、誠實、真誠、犧牲和反抗暴政的價值觀。敘事上雖然有一些小瑕疪,也有一些不平衡的地方,一些場景中的表演不夠出色,結局也不如原本的精彩刺激;還有兩三個場景可能會嚇到年齡較大的前青春期兒童。然而,評論強調,新版《白雪公主》令人愉快、有趣、令人興奮且健康,大多數新歌都動聽,且曾格勒擁有出色的歌喉。

評論力排眾議,認為真人版也具有強烈的道德、救贖、保守的世界觀,並帶有一些基督教元素。白雪公主的角色象徵耶穌,她經歷死亡後復活。「此外,她如同虔誠的基督徒,不以暴力還擊,而是以『無畏、公義、勇敢與真實』的信念,直面邪惡的王后」,評論指出。

因此,Movie Guide建議基督徒不應該讓曾格勒的口頭批評,影響觀影興趣,而是支持這部電影,並鼓勵迪士尼繼續專注於傳揚傳統價值的故事。(資料來源:Movie Guide, Faithwire, Christian Post, Church Leaders)

預告片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