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基督教論壇報 / 華人教會

【創文退修會首次在台舉辦】 從苦難中探尋憐憫 聆聽世間嘆息的聲音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創文首次在台灣舉辦退修會,聚集海內外基督徒文友參加。(照片皆由主辦單位提供)

【本報訊】這個世界天災人禍不斷,處處充滿苦難與歎息,如何聆聽萬物嘆息的聲音?由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辦、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橄欖出版及信望愛資訊文化藝術基金會協辦的「2025聆聽世間嘆息的聲音」退修會,於四月4-6日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行。這是創文首次在台灣舉辦退修會,共有48位來自27間教會的海內外基督徒文友參加。

這三天退修會當中,創文主任莫非以「憐憫,一種生活的方式」、「如何愛護自己的羽毛」、「如何涉入苦難的河水」、「如何聆聽萬物的聲音」及「如何在關係中開枝散葉」五大主題,帶領學員進行內省書寫,幫助大家對「憐憫」有更多的認識。

「疫情這幾年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影響最多的就是人際關係的疏離與隔絕,這是新冠疫情帶給我們最大的後遺症。」莫非提到,有項研究顯示,超過50%的美國成年人感到孤獨,孤獨本身也是一種流行病;創文想要服事這個世代,幫助大家可以跟自己、跟他人、跟這個世界有更深的連結,因此,這次退修會以「憐憫」為主題,來回應這個孤獨的世代。

創文主任帶領學員思想:憐憫是一種與自己的苦難、他人的苦難共存的一種心思。

憐憫,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憐憫,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創文主任莫非首先邀請學員思考幾個問題:憐憫在神的創造中有何意義?憐憫如何從愛人如己開始?憐憫和我們對苦難的態度有何關係?如何透過我們的愛與憐憫,揭露神的臉?

莫非提到,「憐憫」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憐憫更是一種心的甦醒。面對這個世界和你周遭的人事物,從本來視若無睹到開始看見了;從毫無所覺到有些感覺;從置身事外到生出慈悲憐憫,然後有所行動。

接著,莫非引用盧雲在《慈心憐憫》書中的話:「憐憫要求我們去到痛苦之處,進入痛苦的地方,分享破碎、恐懼、困惑和痛苦。憐憫挑戰我們與苦難者同聲呼喊,與孤獨者同哀,與流淚者同哭。憐憫要求我們與弱者同弱,與脆弱者同脆弱,與無勢者同無勢,憐憫意味著完全融入人性的狀態中。

莫非也提到,憐憫其實很違背我們的人性,無論是這世界中的黑暗,還是人心深處中的黑暗,通常都會讓人想逃避。為什麼有些人卻願意去接觸這些黑暗?「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六章36節)這是耶穌給我們的命令和呼召,學習憐憫最好的典範就是學像耶穌。耶穌讓我們看見憐憫充滿在祂的心中,還有祂的教導裡面,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多了一個屬靈的角度。

她強調,憐憫不是一次事件,不是一刻的心軟,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憐憫是一種與自己的苦難、他人的苦難共存的一種心思。面對這個苦難,你會渴望付出行動,一種從內到外的一種移動曲線,當憐憫存在我們的內心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就會有所改變。

敬拜時光。

憐憫他人前先憐憫自己
「在憐憫他人之前,要先學會憐憫自己!」莫非舉鳥類愛惜自己的羽毛為例,強調基督徒要學習「愛護自己的羽毛」,意味給予自己生命足夠的關照。耶穌結束忙碌的服事後,祂總會退到曠野獨處禱告默想,也會接受他人的服事,支取同工夥伴的支持和陪伴。安息也是神給我們的誡命,為了讓我們更新,餵養我們的需要。

當我們關顧他人的需要時,也要關顧自己的需要,學習安息將能打破如倉鼠跑滾輪的服事狀態,同時用關係滋潤我們的內心。當我們愈認識自己、看重自己,就會愈對自己有憐憫之心。善待自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在照顧他人之前,要先愛護自己,自己過得好,才有能力去照顧關心他人。

進入他人的苦難陪伴
「憐憫即進入他人的苦難陪伴。」莫非指出,憐憫不是帶著同情的眼光袖手旁觀,而是把我們與那些受苦之人連結起來。只要一個謙卑溫柔的陪伴,就能讓對方得著安慰!

在苦難中,神在哪裡?莫非引用芭芭拉‧布朗‧泰勒(Barbara Brown Taylor)的話說:「十字架教給我們的是,神的能力不是強迫人類選擇的能力,也不是結束人類痛苦的能力。確實,它是撿拾我們破碎,然後從中創造神聖的能力──不從遠距,而是近身。」神會進入我們苦難的現場,與我們同在,陪伴我們一起面對。苦難有一種轉變生命的力量,讓人有跳躍式的成長。

我們面對苦難的態度,將會影響我們用什麼樣的生命姿態進入陪伴。當我們逃避面對自己生命中的苦難,就很難陪伴他人面對苦難。因此,苦難與生命有一種神聖、奧祕的關係。而我們走過的苦難經歷,可以成為走進他人苦難的路徑;憐憫,能夠幫助我們從局外人變成局內人。

左圖:課堂中進行內省書寫。右圖:創文同工林滋恩分享動筆吧!寫作沒那麼難!

小心憐憫中的誤區
莫非也提醒,行善必須小心憐憫中的誤區,太多的憐憫會讓人踩過界線,投射個人的想法和感覺到那些受苦之人心中。我們在愛與憐憫的服事中,容易暗藏一些不自知的陰影,要時常自我省查服事背後的動機,分辨助人的態度、方式和角色。盼望我們可以在耶穌的臉看見上帝,我們也可以在需要我們照顧的人身上,看到耶穌的臉。

退修會課堂上透過內省書寫與小組分享,提供學員許多聆聽彼此故事的機會,也深化文字人關係的連結。第二天下午則舉辦小組創意故事接龍比賽,利用20分鐘的時間,學員們集體產生創意,一起乘著想像力的翅膀,創作出一個個有情節、有張力的故事,現場歡笑聲不斷。

當晚,創文同工林滋恩以「動筆吧!寫作沒那麼難」為題分享自己的寫作經歷,並傳授「寫作四顆大力丸──接地力、聖經力、禱告力、生命力」,鼓勵大家提筆寫作。最後一天清晨,學員們走進校園進行「樹的默想」操練內省書寫,對許多人來說是很特別的經歷,從與樹的話對過程中,找到對自己、對生命、對萬物的啟發。

清晨樹的默想。

憐憫是一種眼光的轉移
莫非談到,治理世界是來自神的呼召,我們對這個地球有管家的責任,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因此,我們平時憐憫的對象,應該不只是對人,也要對動物及所有我們生存環境中的萬物。此外,憐憫也是一種眼光的轉移,從自身身上轉移出去,看到別人的故事,閱讀他人的生命,進入他的故事去陪伴。我們不僅把眼光轉到身邊認識的人,更要進入世界去認識身處在社會底層的邊緣人,閱讀他們的故事,用開放的態度去接納並擁抱神所創造帶有祂形像的人。

幾位學員也分享參加退修會的心得與收穫。來自台中的王馨儀姐妹表示,印象最深的是,莫非老師提醒學員,踏進苦難是為了生出新的生命,甚至我們生出來的力量,不只是關懷別人的心,還要關懷這個地球跟宇宙。

小組分享。

來自台北的陳祖恩弟兄則分享,他從這次退修會學到三樣東西:一、明白基督徒創作的價值,信仰是由無數人的脈絡,像一條支流那樣,慢慢匯集成信仰的大海。二、學習聆聽這個世界的嘆息,這是我們創作很好的出發點。三、好好正視寫作這件事,不是因為要交小論文或學術報告而寫,他想在寫作中遇見神,然後讓讀者在作品中看到神在其中顯現。

來自高雄的劉秀蘭姐妹表示,最感動的是受勉勵要進入這個世界,苦其所苦、哭其所哭,才能夠成為一個聆聽者和陪伴者,才能在文章的筆韻中,看到他人的需要。

致力於傳遞文字事奉異象,裝備牧養文字工人,創建文字社群的創文,已成功舉辦三屆《創世紀文學獎徵文大賽》,挑起華人基督徒對說故事的關注與熱愛。第四屆徵文大賽也已熱烈展開(即將於今年五月一日截止收件),歡迎各界基督徒寫手提起筆寫下感動、為神獻祭。同時,創文近九年來成立網路書苑及線上文人社群,透過雲端直播會、咖啡屋、寫作坊形式,連結全球近3500位基督徒文字人,邀請弟兄姊妹繼續關心、參與。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