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上帝也會打貿易戰嗎? 從川普對等關稅談慾望與公義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楊瑋誠(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川普在競選時提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主張,當選美國總統後,準備對許多國家,包括台灣、中國和歐洲課徵高關稅。這些措施雖然讓國際貿易變得困難、全球經濟受到影響,但從某些層面來說,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自己對「便宜又有好貨」的依賴,以及這些商品背後的環境破壞和勞工不公平待遇問題。

本文盼從基督教倫理的角度,來看這些政策是否可能是上帝讓我們反思信仰的機會。

自由貿易的問題在哪裡?
「自由貿易」意指各國間能自由地買賣商品,不需太多的限制或稅金。這聽起來好像是好事,因為大家都能買到便宜的商品且賺到錢。但實際上,這樣的制度已經造成一些問題。比如說,為了降低成本,很多公司把工廠搬到工資低廉、環保法規不嚴格的地方,結果工人被剝削,當地的自然環境也受到破壞。例如在孟加拉,有許多成衣工廠為了供應全球品牌的廉價衣服,讓女工每日工時超過12小時,卻拿不到基本工資;又如在印尼,為了種植棕櫚樹以生產大量出口用的棕櫚油,大面積的熱帶雨林被砍伐,影響了當地住民與野生動物的生存。

另外,在一些相對貧窮國家,資源被大量出口,犧牲了長期發展;例如非洲西岸的漁民因為大批外國商業漁船進駐,魚源枯竭導致當地人失業,只好冒險偷渡到歐洲尋求生計;或是擴張動物販售與捕捉活動,結果破壞了原始生態系統,增加人與野生動物的接觸風險。這被科學家認為與伊波拉病毒等新興傳染病的出現有關,說明全球經濟壓力與公共健康風險之間,其實有著密切的連動。

從基督教倫理的觀點來看,這種不正義的制度違反了聖經對公義的強調。以賽亞書說:「我以公平為準繩,以公義為線鉈」(以賽亞書二十八章17節)。創世記也告訴我們,人類受託來照顧大地,而不是濫用(創世記二章15節)。神學家沃夫(Miroslav Volf)指出,如果一個經濟系統忽略了人的需要和福祉,那麼它就不再有神學與倫理上的正當性。

川普的政策可能有神的用意?
雖然川普提出高關稅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美國產業和工人,並不是出於公義或環保的理由,但結果卻可能意外地帶來一些好處。比如說,川普政府對中國鋼鋁產品課徵高額關稅後,因為進口成本變高,可能導致銷售量下滑,一些生產國污染嚴重的生產線可能縮編;而一些美國企業開始尋找本地或區域內的供應商,減少對遠距離供應鏈的依賴,降低了碳足跡的同時,亦減少了因快速生產而造成的過度資源耗用。跨國運輸減少,也間接降低了碳排放。

聖經裡有個例子:波斯王古列被上帝使用,釋放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以賽亞書四十五章1節)。換句話說,在複雜的政治經濟情境中,上帝有時候會使用不完全,甚至動機不善的人和制度,甚至是混亂,來完成祂的目的。

美國舊約學者和神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在其著作《先知性的想像》(The Prophetic Imagination)中,則從另一個角度來談,如何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世界秩序。他指出,當社會被財富與消費神話所主導時,上帝會用這世界的混亂,來揭露人類對掌控與利益的迷戀,促使人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豐盛與自由。

以台灣為例,關稅讓某些依賴出口的生產鏈放慢腳步,部分電子代工業者可能因訂單下降,被迫減少或暫停運作,短期可預期某些經濟活動將放緩甚至衰退,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一件負面的事;然而,這樣的停滯卻意外地讓一些原本高污染的化學處理過程序減少,包括電鍍、清洗與廢溶劑處理等。雖然這種減緩並非出自對生態的憐憫或政策導向的永續轉型,但其效果卻實際緩和了某些地方的空氣與水質污染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動機並不高尚,政策所帶來的社會與生態次級效應,仍值得作為反思當前經濟模式是否真實永續的起點。

同時,這些政策也對一些「為了出口而失衡的在地經濟」帶來轉機。以非洲一些可可豆生產國為例,許多農民長期只能種植出口作物,卻無法自足糧食。當全球貿易受阻,他們有機會開始回頭耕作本地糧食作物,這對提升社區食物安全與自主權反而有幫助。

高關稅讓一些商品變貴,這也讓我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總是被便宜的商品所吸引?這不只是經濟習慣,其實是深植人心的一種價值觀。許多人在購物時,首先考慮的往往是價格,而不是商品背後的來源、製造條件或環境影響。這樣的消費文化,其實是一種現代的「偶像崇拜」:我們把購物、便利與自我滿足,放在生活的中心,遠超過對他人與世界的關懷。

「便宜又有好貨」背後的代價與悔改的機會
聖經中耶穌提醒我們要防備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加福音十二章15節)。這句話挑戰現代社會用「擁有多少」來衡量價值的方式。而神學家奧古斯丁在其著作《上帝之城》中也提出,罪的根源在於「愛錯了東西」(ordo amoris),即我們把應該愛上帝的心,轉向了其他次等的對象,像是財富、名聲或物質。

當我們因為關稅提高,開始重新思考我們購買行為時,這或許就是一個屬靈的機會:我們能不能學習不是只問「多少錢」,而是問「這對誰有益、對誰有害」?這樣的反思不僅是個人道德層面,也是一種愛鄰舍的實踐。

耶穌教導我們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馬太福音二十二章39節),而這種愛也應該延伸到那些為我們生產商品的工人、受到環境污染影響的社區,以及眾多受造物。我們是否願意多付一點,來支持公平貿易、永續生產,或對環境友善的產品?這些選擇,可能會讓我們買得少一點,但卻更貼近愛人如己的召命,活得更有價值、更有信仰見證。

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n)在《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中的核心思想強調,基督徒的盼望應該激勵我們在當下實踐未來神國的價值觀。我們今天的選擇,包括我們買什麼、吃什麼、如何對待他人與自然,都不是中性的行為,而是反映我們所盼望的世界的樣貌。換句話說,這些選擇可以成為上帝國度秩序的種子,種下的是公義與愛的生活態度,將來要結出的,是和解與豐盛的果實。

一扇意外的門讓我們重新檢視生活
因此,雖然川普的政策原本並非出於悔改或信仰動機,但它卻可能成為一扇意外的門,讓我們重新檢視並轉化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選擇。當外在的制度打破我們習慣的經濟秩序,我們就有機會問自己:「是否曾經把便利、低價、成長看得比人的尊嚴與地球的健康更重要?」

當我們選擇支持公平貿易、優先購買本地產品,或過更簡樸的生活方式時,我們其實正在實踐耶穌所教導的「愛鄰如己」。這樣的愛不只是對身邊的親朋好友,而是包括全球勞工、下一代,以及被污染與過度開發壓迫的受造世界。這是一項倫理上的選擇與信仰上的見證,向世界表明我們屬於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價值標準。所以,即使這些政策的出發點未必良善,它卻可能成為一個提醒和轉向的時刻,讓我們看清消費背後的結構性不義,並選擇活出一種更貼近神國的生活。

川普的高關稅是一個有爭議的政策,它在經濟上帶來很多問題,也引發許多討論;但從信仰的角度看,我們也許可以看到上帝在看似一團混亂中的作為,讓我們停下來,重新檢視自己的慾望與生活方式,就像聖經裡常出現的情節,上帝能用所有事物來成就祂完全的旨意。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