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台北-聖荷西採訪報導】「昨天還在嚴冬,冷冽又陰雨;今日一轉眼,路邊角落突然綻放的一朵小花,就告訴你春天來了。生命的轉化,就發生在這最不被人看見的地方;也就在這最幽微之處,經歷了從死亡到復活。」
曾陪伴1,600多位臨終病人走過生命的最後關口,美國希望之心安寧醫護關懷中心創辦人暨執行長、加州執照臨床社工師及心理治療師陳維珊表示,自己的人生也走過重重關口,每一次歷練,都如同復活重生。
原來我們都把死亡想得太遠
上一刻才唱著詩歌安慰,下一刻病患就在懷中失了氣息;每天的任務是伴護生命的消逝,若不是強烈的呼召,怎能面對時時刻刻的生離死別?陳維珊受訪時講起投身安寧療護,起於30多年前的一次思緒。
「大學畢業時男友與我分手,心中非常難過,當時看到桌上有一把刀⋯⋯一瞬間閃過的想法,讓我嚇了一跳」,陳維珊說道。「突然感到,生命非常短暫,我們常常把死亡想得太遙遠,其實生命的臨界點,就是一步之遙而已。」
這次的經歷促使她開始思考生命的脆弱,也常思想癌症病人和家屬如何面對這個關卡?醫護人員送走病患後心理會受到什麼影響?家屬怎麼走過親人離去的痛楚?
畢業後,陳維珊進入《基督教論壇報》擔任記者,對當時剛開始受到討論的安寧療護議題有興趣,就採訪了一位淡水馬偕癌症安寧病房志工謝伯伯。83歲的謝伯伯曾過著酒色財氣的放浪人生,80歲信主後生命徹底改變,不識字的他自創符號記憶聖經與詩歌,勤跑安寧病房當志工,還照三餐為病患代禱。
但在報導尚未刊出時,謝伯伯就因車禍進了加護病房。陳維珊驚覺,「人生什麼事都可以等,唯有生命無法等待」。在報導出刊後趕去加護病房讀給謝伯伯聽,昏迷不醒的謝伯伯眼角竟流下淚水。
半年後,謝伯仍因傷重離世,「在我人生最低落時遇到謝伯伯,我們好像做了生命的交換,他離開了人世,我卻承接了他對生命末期的關懷與感動」,陳維珊說道。
承接老志工生命的感動 荊棘中邁向呼召
之後,陳維珊在高中任教數年,始終未忘記對生命關懷的負擔,但私立高中待遇極佳,讓她警醒,高薪的生活是否會讓她放棄對安寧療護探索的熱情?
「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立比書二章13節),當時陳維珊讀到這節經文感受強烈,「彷彿被電到,這是很少見的經歷,這給了我確據與平安,我知道這是神對我的呼召」,她順服神在她心中的聲音,毅然放下一切,出國進修。
在最早發展安寧療護的英國待一個學期後,陳維珊轉往美國就讀社工排名第一的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私校學費昂貴,陳維珊除了向長輩借錢,還在圖書館工讀,又接了一份家庭陪伴工作,一晚須起床五、六次協助老奶奶起身如廁,為了賺學費,夜不成眠也只能接受。
有次遇到當地最大風雪,夜裡從圖書館下班後,車窗玻璃被冰層覆蓋無法看路、車門凍住,不知道要準備解凍劑的陳維珊被困在車內,直等到有同學經過才幫忙解圍。在經濟窘迫中,不久又遭逢二手老車停在路邊無故被撞爛,必須再籌錢買車⋯⋯
雖然經歷這一切,但有天在學校附近湖泊休憩,卻感到難以言喻的平安與喜樂,「即使是那樣的環境,我知道神讓我走過來了」,陳維珊說道。
身上那根刺 性命關頭的醫療
研究所畢業後陳維珊投入安寧療護,自己卻經歷幾次性命交關的醫療。嚴重的鼻子過敏導致無法平躺睡眠,甚至須冒著大出血的風險進行鼻骨削減手術,但術後數年再次復發,無法根治,「就像是保羅身上那根刺,就與它共存至今」。
而幼時的心臟痼疾也在美國嚴重發作,「有一次在路上心跳到每分鐘兩百多下,但我還有5個病人要探訪⋯⋯」,硬撐著一一伴護病患後,陳維珊才進急診,那時心跳已經到了280下。
這種「間歇性心搏過速」的疾病,需注射藥物讓心臟停止後再重新跳動,「藥物打進來非常疼痛,瞬間眼前一片黑,病床周圍站滿醫護人員,我心跳若沒回復,就要準備電擊」,陳維珊回憶五、六次發作,都是痛不欲生。
後來雖經兩次手術,但術後又再復發,直到進行了第三次手術,才稍有改善;連主治醫師都認為如此難以治療可算是統計數據的特例了。
「尋求神的過程並不是簡化的公式,決定走安寧療護後,生命中不斷出現抉擇,也有很多掙扎、很多難處」,陳維珊認為真實跟隨神的樣貌無須隱藏,縱有不容易,也在當中得到喜樂得以前行。
回首發現神醫治的樣式
身體狀況經歷多次重生,而原生家庭失功能造成的創傷,陳維珊則是驀然回首才發現,神慢慢醫治了她。
「在演講或訓練志工時,我以自己的原生家庭為例,提醒同工們關懷病患時勿因行為論斷,要去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講到這些,我才發現,神醫治了我」,陳維珊說道。
因為父母離異、家境貧困,陳維珊兩個哥哥年輕時就誤入歧途,進出監獄、吸食違禁藥品,終致精神異常;而她幼時居住的區域龍蛇雜處,但母親常年在外工作無法照應,又看見哥哥脫序行為感到恐懼,為了安全,陳維珊國中就離家在台北學苑住宿,於寒暑假打工貼補生活費用。
家庭狀況讓她背負沉重的心理壓力,大學時常去監獄、療養院探望哥哥;後來兩位哥哥相繼過世,甚至讓她有很深的倖存者罪咎感。
而媽媽對環境的磨難極力承擔,但難掩心中之苦及各種情緒,緊張的母女關係經過歲月逐漸修復。陳維珊從中小學不想讓媽媽參加母姊會,到邀請媽媽參加台大畢業典禮,再到近年探親陪伴,並堅持在每一次越洋電話道別時,一定對母親說「媽媽,我愛妳」。陳維珊諒解了媽媽的情緒起伏,是對人生壓迫的控訴,也對母親長年照顧心靈生病的兩位兄長不離不棄的愛,充滿敬意。
「神的醫治有很多種樣式,當我能去談以前拚命想要隱藏的事,我知道我已放下」,陳維珊說道。
復活多次 在幽暗之處生命轉化新生
「或許對悲傷的關懷、對生命失落創傷的安慰會深有負擔,跟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也因此,關注人們在生命中因失去而憂傷、因死亡帶來的失落,成為陳維珊20多年來投入安寧療護與關懷事工的核心使命。
經歷最初10年的個案服事,2012年,陳維珊創立了非營利生命末期專業醫療照顧機構──希望之心安寧醫護關懷中心;除了經營管理,服事的重心還包含在華亞裔族群中提倡安寧療護與培育安寧專業工作者和志工,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藉由培訓更多的後繼者可以帶給更多人關懷,服事的果效才能倍增。
也因為經營非營利機構的需要,原本喜歡深度探索人與生命、喜歡傳承授課教學相長的陳維珊,必須面對不擅長的行政與募款工作。「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仍舊是一粒;燈台也應該照在人前,不是藏在斗底下」,她歡喜承受這不擅長的任務,以致於能將安寧療護的理念傳播得更廣更遠。
從國中同學邀請到教會信主至今,陳維珊彷彿經歷多次復活重生。她說,復活不只是受洗從水中起來的那一刻,還包括「千帆過盡,回首發現,自己每個階段生命都有所不同,每次都是和過去告別,就像是一種復活。」
陳維珊說,耶穌從死亡到復活,沒有人看見祂在墳墓中那三天的變化,生命的轉化也是這樣,就在生命的起落之處,神如沐春風的愛與我們同在,縱然多次行過死蔭幽谷,也終將經歷多次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