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世紀海嘯的救贖──思想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劇照提供:Netflix)

◎殷麗群

十三歲是許多親職關係變調的序幕!孩子踏出童年的安全區,產生前所未有的失控與焦慮,離成年又尚遠;十三年少,時而低落挫敗,時而情緒高漲,與父母的親暱關係似乎一夕之間變得疏離。

英國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許是「十三不祥」的寫照;全劇共四集,講述一起十三少男殺人案,近日上映引起轟動,被外媒封為「近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電視劇」。

導演菲利普‧巴蘭蒂尼有感於英國社會青少年持刀傷人案日益猖獗,他將「一鏡到底」拍攝手法運用到極致,以實時推進的敘事方式呈現這套犯罪劇,讓觀眾有如親臨現場直面謀殺案背後的真相,感受每一刻的壓迫與緊張感。

傑米被當作殺人嫌犯拘留,影片首集細細勾勒他被審訊的程序,讓觀眾彷彿置身現場。(劇照提供:Netflix)

當13歲少年成為殺人嫌犯
故事發生在英格蘭中部小鎮,清早天未亮,一隊武裝警察破門闖入四口之家,逮捕了年僅十三歲、涉嫌謀殺女同學凱蒂的傑米,驚慌的家人卻毫無頭緒。傑米被拘留在警察局接受審問,刑事警探路克‧巴斯科姆隨後到校調查犯案動機,在陷入瓶頸之際,從自己同校的兒子亞當口中找到端倪。傑米被拘留期間,警方安排臨床心理師跟他交談。最後一集則環繞傑米一家,凸顯事件對父母親帶來的精神打擊。

《混沌少年時》首集的警察局場景,清晰描繪不同崗位的成人,慣性執行著各自的工作任務;這些情節反映現存於社會的僵化現象,連同第二集的教職員和第三集的心理師,都向觀眾傳達了「人人都在做自己本分的事」(People are doing their own jobs)。遺憾地,許多少年罪犯正是在大人「做自己本分事」之下蹦出來。

時下許多青少年難以適應生存大環境,內心顯得複雜而脆弱,是陀螺式打轉在例行公事的父母師長無法駕御的。耶穌時代的宗教高層人士按照舊約律法做本分的事,主卻指出他們沒有行出且不可不行的「公義和愛上帝的事」。

面對今日青少年,什麼是當行且不可不行的呢?警探在中學調查完畢,做了一件職責以外的事──邀約好久沒有談心的兒子一起用餐。首集的鋪陳似乎暗示大人「莫單顧自己分內的事」,當擱下手邊活騰出時間給青少年,聆聽、陪伴、同理、抱抱……不帶目的、不先入為主,讓他們道出心底話,陪他們走過烈火青春邁向獨立。

兩位警探進入校園欲尋找犯罪動機,所見卻是教師的無力、學生們各有問題。(劇照提供:Netflix)

探索晦暗中學生心理
劇中的傑米與被殺的凱蒂就讀同一所公立中學,全校學生人數眾多,來自不同家庭及族群背景,校內不乏霸凌事件;平日,同學間會自動組成不同的朋友圈(Friendship groups)。這類中學全英隨處可見,戲裡的學生人名亦耳熟能詳;我的孩子就在此環境裡完成中學,他們各自都有同學叫傑米、凱蒂、瑞安、亞當……。

不少英國人認為:「中學是人生首個黑暗時期,對某些人甚至是一生中最邪惡的階段!」近十年來,英國教育局為提昇整體中學生學術表現而推動教育改革,然而好些公立中學缺乏教學資源,令老師無所適從;在此情況下,泰半教職員光是完成本分就已精疲力竭,無暇應對個別學生問題!

《混沌少年時》讓觀眾彷彿身臨其境,目睹當前教育工作者的無力感。第二集場景帶我重溫兒女的中學生活,想起那些年間的流行暗語和學生的身心狀態,也許連教學原理和心理輔導常識亦無法讀懂;當時,我向天父「手舉白旗」,懇求祂幫助我長大成熟,能夠理解、尊重、包容,學會用對的方式溝通,步步走進火爆少年的內心世界。

警探路克在校園訪查卻陷入膠著,兒子提醒他注意傑米社群被留言的網路暗語。(劇照提供:Netflix)

誰能挽救網毒之害?
這套影集揭露好些不良網絡信息的禍患,除了陷害男生的網路色情問題,還有在男圈網路社群(Manosphere)裡釀造性別歧視的亞文化──「非自願單身」(英文簡稱Incel),意指條件不如人而找不到女朋友的男性;有此心理的單身男子會怪罪女性要求過高,甚至乎發展出「厭女症」。英國已有疑似厭女的男子隨機殺人事件,令政府對有害的意識形態提高警覺;編劇之一的傑克‧索恩且建議仿傚澳洲,立法禁止十六歲以下使用社交媒體。

劇中涉有重嫌的傑米來自基層家庭,校內課業表現優異,卻因體格外貌遭網路霸凌,產生自卑感及仇恨心理。飾演傑米的歐文‧庫柏(Owen Cooper)現年十五歲,就讀英國一所男子中學;三月底,歐文和父母親接受媒體專訪,分享他們對這套影集的感想。歐文的母親形容時下網路毒素是場「海嘯」,家長不能單獨面對。她指出,缺乏自信的孩子最容易被影響造成人格扭曲;為幫助兒子「放下手機」和建立自信心,父母讓歐文參與不同社團活動。

心理師布萊妮受委託對傑米進行司法心理評估。這段對話攻防戰讓人看到少年的矛盾迷惘。(劇照提供:Netflix)

劇情發展到第三集,臨床心理師布萊妮在進行會談前,先給傑米一杯棉花糖巧克力和三明治;訪談中,她多次問起父親作風,試圖了解父親是否帶給傑米負面影響。這場戲張力十足,布萊妮試圖從傑米的遭遇及情緒管理走進他內心,但我認為她失敗了;傑米鑄下大錯的背後,是一個被扭曲到心理學原理攻不進的世界,巧克力奶和三明治不能使他卸下心防!

假如,布萊妮用耶穌的眼光看待傑米,相信他可救有希望,兩人的互動會否不同?我們相信基督要拯救網毒下的混沌少年嗎?若然,就真誠愛他們到底,不要放棄!

接住孩子負面情緒垃圾
本劇看了最令人不忍及難過的角色,要算是傑米的水電工父親艾迪;家有青少年子女的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坦承:「身為父親,觀看此劇並不容易。」

最後一集描繪事件一年後的艾迪生日,他收到傑米從收容所寄的賀卡、壓抑著痛楚;繼後連串遭社區青少年噴漆騷擾情節,將他的苦痛情緒節節升級。我們的天父看見世人都犯了罪,感同身受這種椎心之痛!

知曉兒子犯下殺人罪,艾迪內心充滿悔恨、羞恥、自責,不明自己在哪一個環節,做錯了什麼?旁人的側目和議論更令他難受!另一方面,傑米非常在意父親,在心理師面前一再為父親辯護,流露出矛盾情感;到底:父子倆關係如何?社會大眾能否對這個負罪家庭給予關懷與協助呢?

彼此相愛的傑米父母在事件後不斷自問,在哪個環節疏忽了他?(劇照提供:Netflix)

筆者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明白親職教養最重要是先保養顧惜好親子關係,讓兒女信任並放心向我「倒垃圾」,傾出他們內心的憤怒和困苦;我也學習接住這些負面情緒,做個容量夠大的垃圾筒,他們就不必上網另尋垃圾站。

如今,離家獨立的子女每遇難關和挫敗,都在第一時間找我傾訴;他們相信:「媽媽的禱告能使天父調動萬有、把垃圾清空!」經過禱告,他們親身經歷耶穌的同在,從而生出迎戰困難的力量;而我不過天天「站崗」預備「收垃圾」,然後交給耶穌一一清空。

天父在意眾兒女與祂的關係,好叫我們隨時都能放心找祂;無論再壞再慘,祂都肯救且都能救,因祂的愛比死亡堅強!教會全體有這堅韌的愛,必能走入世代少年的內心,阻擋住網路世界裡走來走去的那頭咆哮的獅子,不讓惡者吞吃我們的下一代。(本劇分級為16+,適合十六歲以上觀賞)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