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中─泰北採訪報導】在泰國前後長達20年的黃靜兒宣教士,以國際志工身分在泰北福泰湄占福音中心的中文班授課,並在教會負責帶領青年培育中心(學生中心)的青少年,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陪伴他們度過青春期,信仰能夠扎根,許多人生命因此被改變,有些因此而信耶穌。
她說,由於泰北偏遠山區缺乏教育資源,孩子們多在小學後因家境貧窮而無法就學,直接投入職場,但也因為學歷不夠,多半都從事體力活。若想繼續升學,必須下山到都市,教會的青年培育中心(學生中心)因此應運而生。孩子們白天到學校上課,下課後回到學生中心,吃、住、生活都在學生中心。這也是讓學生與她一同生活的機會,除了讓他們有安穩的生活,監督他們的課業之外,每天靈修、查考聖經,參與教會各項事奉,學習在講台的翻譯服事。
關心孩子及家庭 學習中文成為窮人出路
有一位學生的父親長期酗酒,他們每日提名為他代禱,感謝神,從孩子的母親那裡知道,在他們為她酗酒的丈夫代禱不久之後,他便不再酗酒,孩子也親身經歷神垂聽,並應允他的禱告;透過這次經歷,他信靠主的心也更加堅定。
由於環境變化很快,為了不讓信徒受異教之風影響,必須讓信徒扎根在神的話語中,並期待培育出來的人,可以自己承擔一些責任,未來蒙主呼召,成為主使用的工人,不管未來在教會、職場,或是回到自己的村子,成為光和鹽。
現正泰國中文熱的時候,因為泰國是東協會員國之一,很多華人企業到泰國投資,泰國人需要學中文,找工作才有比較多的機會;加上國共內戰後撤退到泰北的華裔,多半說雲南話,也需要學中文。黃靜兒說,泰國大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如果會中文,起薪通常比一般人高很多,中文班變成了很多窮人的一個出路。
教會開設中文班接觸社區鄰里,來學中文的多半是孩子,教會也藉由父親節、母親節和聖誕節,以及結業式等時機,邀請家長一起前來,讓他們有機會認識獨一真神。
母會是林森南路禮拜堂的黃靜兒宣教士,談到她如何投入泰北服事:先是參加泰北短宣隊,從1997年開始,配搭王季雄宣教士在佤邦的服事,平常在地方教會支援當地設立的學校,白天上課,下午帶孩子查經課程,晚上自習,晚上也會跟學生相處。她也配搭在教會服事,主日也帶孩子們去教會。她在佤邦服事共七年,後來因為當地局勢轉變,2004年因醫療需要而回到台灣。
她原本對佤邦的緬甸人有負擔,後來知道自己回不去佤邦,神便將泰國的負擔給她,她知道回泰北需要投入中文和聖經教育,因此回台期間,進入浸信會神學院裝備,甚至到華文會接受華文師資培訓,於2011年正式被中華基督徒地方教會聯合差傳協會差派為宣教士,先到曼谷九個月學泰文,再進入泰北服事。
中文班成福音媒介 吸引居民進教會
黃靜兒說,泰國是偶像崇拜國家,向泰國人傳福音非常困難。因此,當她進入泰北時,就在教會附近廟宇、學校行走禱告。她進入中文班服事,作為福音預工的管道,讓教會有機會接觸社區居民。一開始是學生中心的學生要上中文課,後來慢慢地社區也有一些居民進來學習。
十幾年來,有些人從中文班畢業之後到中國去念書或出去工作,由於很多都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透過學中文,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狀況。有些山上來的孩子到曼谷工作,薪水比一般大學生還高。因為會中文,有翻譯的需求、商業機會,待遇就不一樣。
黃靜兒說,中文班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福音媒介。因為教會利用每學期的結業式,或泰國的節日(像母親節、聖誕節)做成果發表、表演,邀請學生家長進到教會來聽福音,因此有些學生的家庭因此信了耶穌,進入教會。還有一些是山上的少數民族,曾經在山上信主,後來因為工作離開了教會,透過孩子學中文的機會,他們又回到教會,現在教會裡很多成員就是這樣回來的。
由於教會是登記在泰國政府所屬的泰福基金會,服事泰國當地有需要的人,純屬慈善機構,中文班只收一點雜費,跟其他收費昂貴的中文班比起來不同,往往是家長希望孩子來學。
依據社區需要 開始長者事工
由於社區獨居老人愈來愈多,從去年5月開始,教會開始長者事工,每週四上午透過敬拜讚美以及做運動,教導長者們如何維護自己的健康,並且為他們禱告,她也參與配搭。看到多位長者身體狀況越來越好,越來越喜樂,也有人穩定到教會聚會,因而受洗,讓黃靜兒由衷向神獻上感恩。
不管是學生中心、老人事工、教會聚會,都是從福泰基金會設立的「湄占福音中心」展開,是一個團隊一起服事。黃靜兒說,湄占縣是清萊省首府,生活機能齊全,當地有四個市集,還有超市和有一間政府醫院;原本7-11只有一家,現在已經有五家。雖然小鎮在發展中,人心仍較純樸。
黃靜兒表示,當地信仰佛教的比例很高。寺廟是他們的信仰中心,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寺廟,而且通常村裡蓋得最好的建築就是廟,民宅反而很簡單。當地福音工作不免面臨了一些挑戰。他們做的是長時間的陪伴與信仰扎根的工作,無論是學生、老人,還是家庭關懷,並不是靠一下子大量傳福音,而是一步一步用生命影響生命。
不能一直站山頭 要下去陪伴成長
剛開始,教會還沒有提供助學金的資源,但有一次遇到一位高三學生因無法繳交學費而陷入困境,她決定借錢幫助這位學生,並要求對方寫下借條,藉此教導孩子學習責任與承諾。她其實並不期待學生真的會還錢。
後來,學生順利申請到貸款完成學業,令人感動的是,大學畢業後,剛開始工作的那年,這位學生主動聯繫她,表達想要把錢還清。她關心地問學生:「你現在身上的錢夠用嗎?」她非常感動的是這學生學會負責任。
更讓她感動的是,學生不僅還錢,還向她真誠悔悟,懊悔為什麼以前總是不聽話、不好好讀書、愛睡覺,也不在乎成績,對老師的用心不以為意。如今進入職場後,她才真正理解老師當初的苦心與教導。
每到教師節,泰國有拜師的傳統儀式。學生們都會請她坐好,每個人跪下來,一一對她說祝福的話,或是省吃儉用買小蛋糕,為她過生日,雖然平常他們都很調皮,但是他們的回饋卻讓她非常感動。
黃靜兒引用已故泰北宣教士黃鍠岳的話:「在宣教工場服事神,不能一直站在山頭上,叫人趕快上來,而是要下去,陪著他們一起爬上來。我們在宣教地,要認同他們的文化思想。」以黃靜兒的急性子,雖然受不了泰國人慢吞吞的個性,但她需要慢下來,謙卑地俯伏下來,陪伴他們一起成長,也不能「用我的標準去要求他們」,這是她服事多年的體會,因為「惟有神叫他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