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綜合報導】「2025大阪關西世博會」梵蒂岡館,展出十六至十七世紀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 年)名畫《基督下葬》(The Entombment of Christ,或稱The Deposition),民眾不用遠赴歐洲,就可以看到這幅梵蒂岡博物館唯一收藏的卡拉瓦喬作品。
這幅畫描述耶穌被從十字架上移下來並準備下葬。教廷為配合世博會,從梵蒂岡博物館借展。
世博梵蒂岡館介紹
〈基督下葬〉介紹
羅馬在禧年之際向卡拉瓦喬致敬
而此刻,羅馬巴貝里尼宮(Palazzo Barberini)國立古代藝術館正舉辦「卡拉瓦喬2025」(Caravaggio 2025)特展,這是為了迎接天主教2025禧年所規劃的項目,展期從3月7日至7月6日。
策展人博爾蓋塞美術館(Galleria Borghese)館長卡佩萊蒂(Francesca Cappelletti)接受《梵蒂岡新聞網》(Vatican News)訪問時指出,「卡拉瓦喬是一片取之不盡的研究領域,我們希望透過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發現,將其重新呈現給公眾。」
丟失的兩幅卡拉瓦喬名畫重現於世
此次展覽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畫作,其中包括兩幅重新發現的重量級作品。第一幅是〈馬費奧.巴貝里尼〉(Maffeo Barberini)的肖像畫,這幅畫在過去數十年間下落不明,近年來才重新回到巴貝里尼宮,展現在公眾面前。此外,還有數年前在馬德里重新發現的〈看,這個人〉(Ecce Homo),畫中描繪即將受鞭打、捆綁、 頭戴荊棘冠冕的耶穌。
由阿爾瓦羅.隆戈里亞(Àlvaro Longoria)導演的紀錄片《丟失的卡拉瓦喬》(Il Caravaggio perduto),特地講述了〈看,這個人〉重見天日的曲折經歷,於展覽開幕期間在影院上映,片中揭示了這幅作品近年驚人的傳奇經歷:它在長時間「沈睡」之後,最終被認定為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
紀錄片《丟失的卡拉瓦喬》預告
卡拉瓦喬宗教畫 畫風寫實精準
卡佩萊蒂館長指出,此次展覽中,主辦單位並未從羅馬教堂中借展任何一幅作品,目的是鼓勵參觀者繼續前往羅馬各大教堂展開探索。因為卡拉瓦喬那些具有宗教主題的傑作,應當置於原本的教堂環境中欣賞。為此,主辦單位特別製作了一本簡明的導覽手冊,方便觀眾在參觀完展覽後,可借助這本指南前往羅馬各處與卡拉瓦喬相關的場所參訪。
卡佩萊蒂館長表示,卡拉瓦喬在藝術史上的重大貢獻之一,便是他為祭台畫創作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並徹底更新了宗教敘事繪畫的構圖形式。
卡拉瓦喬是義大利畫家,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拿坡里、馬爾他和西西里等地,他通常被認為屬於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幾十年間,羅馬一直在建造巨大的教堂和宏偉的宮殿,需要大量畫作。當時反宗教改革派教堂在搜尋正統的宗教藝術以還擊基督教的威脅,卡拉瓦喬帶來一種激進的自然主義,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確的觀察和生動甚至充滿戲劇性的明暗對照法,達到真實和靈性共融的繪畫風格。
卡拉瓦喬的首幅宗教題材畫作是《悔罪的抺大拉的馬利亞》(又稱〈悔罪的瑪利亞瑪達肋納〉),畫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悔改,懊悔自己往日為放蕩的生活,她坐在地上哭泣,身邊是丟棄的衣服、珠寶散落在周圍。與傳統上的抹大拉肖像畫不同,畫風頗為寫實。
卡拉瓦喬還為聖王路易堂的肯塔瑞里小堂畫過〈聖瑪竇殉道〉和〈聖瑪竇蒙召〉,1600年完成後立刻引起轟動。卡拉瓦喬增強的明暗對照法使得主題極富戲劇性,同時精確觀察帶來的寫實把情感的強度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準。但是他也有一系列宗教作品,因為焦點在於暴力的鬥爭、奇異的斬首、拷打和死亡,作品完成後有的被訂貨的團體拒絕,必須重畫或者另尋買主。例如〈聖保祿的歸化〉這幅畫中馬背較聖徒本人更加突出,因而激怒了教會的執事,怒問:「為什麼你把馬畫在正中間,聖保羅卻在地上?」「那匹馬是上帝嗎?」
而在另一幅畫〈拉撒路的復活〉裡,拉撒路的身體仍然處在痛苦的死亡僵硬狀態,但他的手已經活了,向著基督,認出了基督,讓人了解到復活的過程。此外,卡拉瓦喬也讓自己入畫,在〈手提歌利亞頭顱的大衛〉,畫中年輕的大衛以奇怪的悲傷神情注視巨人的帶傷的頭顱,這顆頭顱其實是卡拉瓦喬自己的頭。
雖然卡拉瓦喬在世時聲名顯赫,死後數世紀卻被人們完全遺忘,在20世紀的近幾十年才被重新發現。(資料來源:Expo2025, Vatican News, 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