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世界地球日的信仰反省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本報主筆】第一個地球日是在1970年四月22日於美國發起的活動,原為校園反戰運動延伸的環境教育活動,卻意外引發全國性的響應,開啟了美國環境保育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接連促成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瀕危物種法》、《國家環境政策法》的相繼通過,以及聯邦環保署的成立。

思考人與環境共存的解方
首屆地球日在美國舉辦的成功經驗,成為全球公民運動的模板,不僅擴散到了全世界,深深影響後續環保運動的發展,成為每年一度的活動,也使得美國成為全世界眼中,維護地球環境最讓人敬佩與效法的國家。

今(2025)年全球地球日的主旨是「Our Power, Our Planet」(地球力),主辦單位希望世人能深刻體認地球在知識、森林、海洋、動物與飲食等不同層面的力量,思考人與環境共存的解方,再透過行動播下新文明形態的種子。雖然本屆地球日號稱有192個國家、約10億人參與,我們台灣也由環境部主辦了多項活動,看起來十分熱鬧;可是對照當前世界的現況,卻映射出地球環境崩壞又黯淡的未來。

最讓人感嘆的就是美國的改變。美國環境政策從1970年代的先驅模範生,在川普政府上台後,氣候懷疑論者進入決策層,導致政策大幅度的轉向,如放鬆環境保護的監管,再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加強推動化石能源開發等;美國在環保方面的角色變化,不但對地球環境帶來了大規模的破壞,嚴重影響全球氣候行動的進展,更違背美國當初立國的精神。

背離創造秩序導致環境危機
上帝所創造的地球,原本充滿了各樣的奇妙作為(詩篇二十四篇1-2節)與「各從其類」的法則(創世記一章11-25節),不僅是人類的資源倉庫,更是彰顯上帝榮耀的殿堂;然而在工業革命後的近三百年間,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基督教信仰來看,環境問題與創世記中的管家職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罪惡的影響、以及救贖的盼望等息息相關。當代環境危機的根源,本質上就是人類背離上帝創造秩序的結果,將自然降格為交易的商品,恰如使徒保羅所斥責的「敬拜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羅馬書一章25節)

聯合國環境署2024年的報告指出,地球生物滅絕的速率是自然背景值的1000倍,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的物種大滅絕。這種生態系統的崩解,忠實呈現先知何西阿的警告:「這地悲哀,其上的民、田野的獸、空中的鳥必都衰微,海中的魚也必消滅。」(何西阿書四章3節)

在「修理看守」地球環境的管家職分上,我們人類既沒有表現出培育的溫柔,也沒有盡到保護的責任,可說是雙重的失敗。現代消費主義將「按上帝形像被造」的自然人(創世記一章27節)異化為「擁有無限慾望」的經濟人,導致地球資源被瘋狂的榨取;全球生態足跡網絡的報告就顯示,人類目前需要1.7個地球才能滿足一個年度的資源需求。

另一方面,全球每年產生20億噸的都市固體廢棄物,其中僅有9%被回收利用,這種「用完即棄」的浪費文化,正是管家職分淪為掠奪者心態的明證。人類生存模式的不永續性,正是先知阿摩司的控訴:「你們踐踏貧民,向他們勒索麥子」(阿摩司書五章11節),不過今日被踐踏的對象,已經擴及到整個受造界。

救恩包含整個受造界更新
聖經從舊約到新約,多次嚴厲譴責富人利用權勢剝削弱勢群體的行為,強調社會公義是信仰的具體實踐 (如申命記十五章11節;雅各書五章3節)。可是2024年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全球最貧困的10億人口排放量僅佔總量的3%,卻承受著75%的氣候災害損失,這種生態的不公義,正是違背聖經原則的現代寫照,也是人類剝削環境及弱勢貧民的不當罪行,一定要翻轉導正。

今年的復活節(四月20日)恰好在地球日之前,復活節期的核心不但象徵人類的新生和救贖,也預示基督的救恩包含整個受造界的更新。因此我們基督徒務要積極行動,忠心履行管家職分,實踐簡樸生活,共同守護地球家園;在充斥災難的環境危機中,將復活節「出死入生」的體驗,擴展到對整個地球「新天新地」(啟示錄二十一章1節)的終極盼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