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香怡
再過兩個月就迎來大兒子十歲生日,明顯感到隨著在校時間越來越長、課業壓力越來越重,他的情感重心逐漸外移,回家後不像以前多話,更喜歡窩在房間做自己的事。以前他放學,聽他講話都來不及了。現在,母子之間除了「考得怎麼樣?快去寫作業!」的課業關心,也非「來練琴!去洗澡!」等家常嘮叨,或「你和弟弟不要再吵了!」之糾紛排解,若還想好好聊上幾句,我就要主動找話。
還好,因為閱讀,我和孩子之間有無限延伸的共同話題。
親子閱讀培養出隊友情誼
閱讀就像我們親子關係裡一條牢靠的大繩,供我們母子攀往知識山頂,培養出隊友情誼。
學齡前共讀的兩大重點是「不厭其煩」和「視為優先」,不然,其他事情馬上就把共讀時間擠掉了。上了小學,識讀能力迅速成長,在孩子能夠獨立閱讀之後,我常幫他找書,刻意鍛鍊他閱讀橋梁書進而是青少年讀物的能力,可以說孩子的閱讀品味是媽媽建立起來的。
同時我也對3C立界線,知道若孩子過度接收3C高強度的聲光刺激,就無法靜下心來欣賞白紙黑字的平淡趣味。所以我常買書給孩子當禮物,取代以遊戲機或3C時間做為獎勵。家裡很少看電視,孩子們也不會有專屬的平板和手機,我花很多時間和力氣帶他們去公園和圖書館,製造多動、多讀的機會。
經過多年努力,閱讀不僅成為孩子的好朋友,也讓我和孩子成為好朋友。
閱讀帶我走入孩子內心世界
幼兒園時期的他喜歡車子,我們一起翻閱很多汽車、火車的繪本和工具書,中英文都有。他能夠一字不差地背下消防車、警車和其他工程車的介紹,十分熱衷於向媽媽傳播他的百科知識。
上了小學二年級,我開始讓他讀小說,從他感興趣的狗狗開始,其中,東方出版社世界少年文學系列《靈犬萊西》是他的最愛。整個寒假裡,他夢想養一頭牧羊犬,還朗誦裡頭令人發噱的對話給媽媽聽。
到三年級,他喜歡飛機,我根據聊天內容,在網路書店買下很多本適合他的飛機書,買不到就在圖書館借。他收到新書便欣喜若狂,直奔書桌前,享受一個人的閱讀時光,而媽媽一定是他分享讀後感的第一人。他讀飛機,夢想出國,我不當成無稽之談,總是鼓勵他:「只要你肯努力,會有實現的一天!」
經年累月的閱讀帶我走進孩子的內心,爬梳一段文字打動他的原因。有時,孩子隱約感受到自己有些心情,卻不知怎麼捕捉和表達。藉由他喜歡的人物和劇情,我能知道他說不出來的自我期許。
王淑芬、王文華、哲也等本土作家的著作,是他架上的熱門書籍。現在就讀小四的他,不久前重讀王文華《爸爸,不住在我家》,特地要媽媽端坐,專心聽他讀完這本書的自序。聽完,我明白這個故事之所以打動他,是因為裡頭有一個和他年紀相仿的小女孩,家庭環境大大不如他,卻格外乖巧懂事。
隔天,兒子送我一張他手寫的「家事兌換券」,說,媽媽想要什麼時候兌現都可以,上頭還寫著「5201314」(我愛妳一生一世)。我懂了,原來他讀序最深層的心情是,他也想成為那麼懂事的孩子。
連結時事與影像加深興趣
除了自己的書,他也對我訂閱的《基督教論壇報》感興趣。前陣子見他在圖書館借了《宇宙飛行》,我便善用機會,將他感興趣的話題和信仰連結,拿我讀到太空人滯留九個月重返地球的那一張報紙給他看。其中一名太空人是教會長老,受訪時提及滯留期間如何經歷神的扶持。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閱讀體驗,是兒子讀主流出版的《以愛領導的德蕾莎修女》。他基於好奇從媽媽書架上抽出,開卷後便欲罷不能。他非常羨慕德蕾莎修女獲得企業家贊助,免費搭飛機到世界各地行善。儘管他宣稱只對免費機票感興趣,但媽媽知道他的感想不會止步於此。
三升四年級的暑假,我帶他去圖書館視聽閱覽室,看著成排書架上目不暇給的DVD,以為他想找兒童動畫片,沒想到他第一個詢問的,竟然是「有德蕾莎修女的電影嗎?」我們順利找到《愛無止盡德蕾莎》,回家看完電影後,他第三次重溫這本書,表示他對善舉和信仰有所渴慕。
閱讀壯大孩子表達能力
我常問他,某本書的哪個部分最有趣?他有時說出一二,有時不願多講。不說,可能是一時想不到,也可能是他想要保有隱私。這時,我就不追問了。
另方面,我也看見閱讀正在壯大他的表達能力,偶爾他說出某些句子,一聽就知道是消化書本文字後的重新產出,像「我的肚子敲打著飢餓的旋律」這句饒富文學興味,而「人是虛偽的生物,滿口仁義道德,其實本性貪婪」這句超齡且世故,明顯模仿書中語氣。
最近兒子喜歡某漫畫系列,要我看看畫得多帥!嗯,媽媽實在看不出哪裡好。幸好前幾天,我們聽到《歌劇魅影》電影原聲帶,剛好兒子看過小說、我看過音樂劇,兩者的劇情對照又帶給我們新交集。
昨天睡前,他在房間看書,突然走出來拉著媽媽的手,說有「祕密」。他湊近我耳邊小聲說:「雖然安妮比較喜歡爸爸,但是我覺得我最愛的人,是妳耶。」我看他手上拿著《安妮的日記》,原來是讀到一半有感而發。我好喜歡這個突襲式的感想,也好喜歡我和兒子常常聊書,即使這篇文章在此畫下句點,但願母子的閱讀話題總不會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