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好牧人

宣教先驅戴德生的原鄉─巴恩斯利巡禮

檢舉
楚雲 楚雲 追蹤
聖約翰教堂外景。(王桂花攝影)

◎楚雲(牧師)

兩百多年來,九代人走在同一條屬靈道路上,心跳一致、使命相承,這樣的見證在基督教宣教史上極其罕見。這一份家族的屬靈紀錄,本身就是神蹟。在這段影響深遠、跨越時空的信仰長征中,其最具標誌性的人物,正是戴德生。

聽見東方億萬靈魂呼聲
他誕生在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的黃金盛世。廣袤的版圖與發達的航運,為他通往東方鋪設了道路,正如初代教會的使徒保羅,憑藉羅馬帝國的交通系統,將福音傳至地極。

當許多人只看到東方貿易的利益,戴德生卻聽到了東方那片土地上靈魂的呼聲。在世界風雲動盪的世代裡,他對遠方的回應,是神渴望對東方說話的印證。

戴德生史跡路徑圖。

這一切並非偶然,也不是歷史的巧合。若是只為了打開遠方的港口和內陸,大英帝國的國力足以完成。但神所尋找的,是一個非屬世的國度——為了擴張屬靈疆界,祂預備一位屬靈先鋒,以及一群前仆後繼的貴重器皿。

神主宰歷史的手,伸向英格蘭中部的小城——巴恩斯利(Barnsley,又譯為班斯萊),那是戴德生的家鄉。一個敬虔的家族,被神的愛緊緊牽引,一代接一代承接呼召,成就神心目中預定的計畫。

為了深入了解戴德生和他家族的生活歷史與信仰傳承,我踏上了前往巴恩斯利的旅程。

左圖:原撒冷衛理會教堂側面外景。右圖:戴德生曾講道的講壇。(王桂花攝影)

百年來信仰道路一脈相承
抵達夜幕下的小城,一夜好眠。翌日一早,便迫不及待的來到「英國愛生命教會」(Love Life UK Church,原名撒冷衛理宗教會)。這座佔地不大的百年教堂,三邊圍繞著短牆和鐵柵門,外觀並不起眼,卻透著歲月靜好的悠然。因無法入內,我在門外徘徊再三。不料身後忽然走來一位非裔牧師,了解我們的來意後,熱情邀請我們進去參觀。這裡,正是當年戴德生傳講信息、招募宣教同工的地方。

教堂雖小,講壇卻高達兩人身量。後方有一座管風琴,襯托出講台的莊嚴氛圍,這罕見的設計,使得整個空間顯得典雅尊貴。講台右側展示著戴德生家族生活據點的示意圖,那其實是一份被隱藏的榮耀履歷,而我們來到了那隱密的核心位置。

牧師細訴著教堂的歷史變遷。目前這裡已經不歸屬原有的宗派團體,但從這位非裔牧師謙和與敬虔的生命表現,聽他蒙召奉獻的見證,我非常確定,他與此處百年來的信仰道路是一脈相承的。

作者和愛生命教會戴爾牧師合影。

牧師名叫布魯斯‧戴爾(Bruce Dyer),他原是傑出的職業足球員,因意外受傷,終止了球賽生涯,卻由此展開了全新的信仰之旅,獻身傳道。

他告訴我們,不久前有幾位華人婦女曾來此,在壇前含淚跪地禱告。他雖然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內心卻深深響應,他們同在一個靈裡。

牧師熱情的表示願意帶我們走訪戴德生家族的歷史地點。由於他白天兼任足球教練,我們先行等候,稍晚他將陪同我們展開戴德生史蹟路徑的巡禮。

希望之家教會會堂內景。(王桂花攝影)

在等候他回來的空檔,我們遇到了附近「希望之家教會」的長老,那是一間由酒吧改建的教會聚會場所,他們對巴恩斯利充滿福音使命感。這在歐洲許多教堂變成了博物館、旅館和酒館的情況下,完全是逆向發展。

這一面得勝的旗幟,飄揚在戴德生當年傳講信息的不遠處。黑門山的甘露,耶和華命定的福,今日依然降在神命定之地。那裡有神為自己招聚的勇士,他們是基甸的刀。

禱告徹底扭轉迷惘青年
戴爾牧師回來之後,帶我們走訪了戴德生曾祖父居住城北的故址,以及城中戴德生曾任職的銀行等地。

晚間我們參加了禱告會,神的靈今日仍然運行在這百年教會的眾聖徒之間,弟兄姊妹對我們這遠來的客旅,親切溫暖而真誠。

禱告,曾經徹底扭轉戴德生的人生。

十七歲那年,他一度迷失於世俗的追求。信仰在環境和人際的挑戰下動搖。母親深感憂心,有一日,她前往親友家探訪,忽然感到強烈的催促,便獨自走進房間,跪下情詞迫切的祈禱。那天她所求的,只有一個主題,就是懇求主挽回她所愛的兒子。

相隔一百公里外,戴德生正在父親書房裡,隨意翻閱書籍。忽然,他發現一份福音單張,上面簡要敘述著救恩真理,但其中兩個字「成了」突然發亮似的閃動在戴德生眼前。

戴德生任職的銀行。(王桂花攝影)

是什麼成了?如果成了,我還在等什麼?是啊,是耶穌為我預備的救贖。這恩典之功,成了!

那個午後,他的心被完全打開。天開了,一個生命劇烈轉折的時刻來臨了。那不僅關乎他個人的前途,更相連於另一個民族的未來。神記念祂在這個生命中的權益,更記念祂在遠方另一個疆界中的權益。

神對戴德生母親禱告的回應,遠超她所求所想。戴德生是神早已預定揀選的對象,是神無論如何都不會放過的器皿。

幼時起,戴德生就對父親常提到的華夏中國,感到好奇,想到億萬人從未聽過救恩,他竟脫口說出要前往中國傳福音。當時大人們對這瘦弱孩子的童言童語,不以為意。誰也沒想到他幼年心目中的一個念頭,有一天竟然掀開了宣教史上輝煌的一頁。

所以,戴德生誕生的故居舊址,以及成長的環境,就成了我此行必要探訪的重中之重。

左圖:聖約翰教堂外景。右圖:教會內部。(王桂花攝影)

祖輩奠定屬靈勇士典範
一早,驅車來到城外六公里的聖約翰教堂(今名St. John The Baptist Church, Royston)。這座教堂建於十三世紀,鐘樓有如整座建築的馬首,巍然聳立,氣勢非凡。1776年2月1日,戴德生的曾祖父戴雅各在這裡舉行了婚禮。

戴雅各婚前不久,暮年的約翰‧衛斯理曾來當地傳道。老傳道人講了一篇關於約書亞臨終的的信息 :「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事奉耶和華。」(約書亞記二十四章15節)戴雅各聞言備受激勵。在趕赴婚禮的那日途中,這篇信息突然如閃電般進入他的心中。面對即將成家的自己,他必須有一個關鍵性的決定,他的家要面對什麼樣的前途,要交在誰的手中。

在田間默想的瞬間,他完全清楚了。那天,他懷著極大的喜悅,有如以撒迎向利百加,在神和人面前領受從未有過的安慰。他或許沒有想到,當日因那篇信息所立的約,決定了九代人的屬靈前途,神從此不放過這個家族,直到世世代代。

戴雅各後來無懼敵意,熱心傳道,奠定了屬靈勇士的典範。

1795年戴雅各去世,長子戴約翰繼承家業,成為一名帶職傳道人。神為他預備一位敬虔的妻子,兩人在品福德山丘(Pinford Hill)教堂積極帶領聖經班和主日學,成為鄉里多人的祝福。戴約翰的興起,使戴家屬靈的薪火有了第一波的傳承,家族美善的腳蹤在巴恩斯利延續開展了。

戴德生曾祖父之家原址。(王桂花攝影)

敬虔父母奠定宣教第一里路
戴約翰有七名子女。為了紀念他的父親,其長子也名叫戴雅各。這孩子自幼對醫學就感興趣,日後學習藥劑,開始經營一家藥店。他勤讀聖經,又博聞強記,知識涉獵廣闊,尤其對於遠方的中國深懷福音的負擔。

戴雅各與一位牧師之女阿美利亞(Amelia Hudson)結婚。一日,兩人翻讀聖經的出埃及記第十三章,其中提到「一切頭生的都要歸給耶和華」,那經文如莊嚴的邀請和召喚,夫妻兩人當即虔誠跪下,將未來的長子奉獻給主分別為聖。婚後第二年,1832年的春末,他們獲得了第一個男嬰。

那是非同小可的奉獻。神不僅深深悅納那頭生的長子,並且預備他成為一位世界級的偉大宣教士,在福音邁向東方的征途上成為一代先驅,他是神手中磨亮的兵器。這人就是戴德生。

戴雅各讓兒女在充滿敬虔氛圍的家庭裡成長。他讓戴德生從小跟著自己出外傳福音、學習藥劑處理、認識異國的福音需要,這些特殊的屬靈教育和專業知識,無形中塑造了戴德生做為宣教士的重要條件。加上日後戴德生清楚蒙召的經歷,和操練信心生活的自我挑戰,以及一波三折的情感試煉,這都使戴德生對於未來的艱難任務,逐一具備了承擔的能力。

這是戴氏家族另一波屬靈傳承的高峰。

戴德生居所原址,今日為布茨商埸藥局。(王桂花攝影)

港口強忍離情向東方前行
我回到城市中心,熱鬧的奇普賽街(Cheapside St.)和亞伯東街(Albert St. E.)的交界處,就是戴德生故居的原址。舊有的老房子已經拆除,現今是一長列兩層樓建築的布茨(Boots)商埸,內部有間大藥房。架上陳列著各樣藥品,藥劑師在明淨的空間裡,親切的處理著客人取藥的需求。

這一幕令人聯想起戴德生跟著父親在藥店學習的情景。這裡是他出生和接受家庭屬靈教育的起點,甚至他的重生、決志奉獻和蒙召都在這裡經歷完成。父親的嚴謹、愛主,母親的敬虔、賢德,為戴德生的第一里路奠定了絕佳的鋪陳,使他的人生越照越明。

讀戴德生傳記,特別使我感動的場景,是他離家準備前往中國,在利物浦港口的登船的那一刻。

戴德生和送行的母親—同進入船艙,媽媽為他鋪了床,母子一起跪下,母親為戴德生做了最後的禱告,一面強忍著不捨的離情。等下到岸邊,帆船開航的那一刻,母親禁不住在岸上跟著奔跑,她再也忍不住的發出如心絞般的哭號,她交出愛子了。

戴德生後來回憶,那天他瞬間完全明白了,神為世人賜下獨生子是怎樣的心,神交出祂唯一的愛子究竟是什麼樣的愛。

巴恩斯利火車站。

跨世代屬靈火焰至今未息
1853年9月19曰,二十一歲的戴德生離鄉出發了,神所喜悅的活祭,在烈焰騰騰的祭壇上,開始燃燒了。

縱有千條性命,絕對不留下一條不為基督!」這雄偉的心志,成為戴德生最撼動人心的生命宣言。

綿延九代人的屬靈火焰,至今未熄(註),我來自那火焰繼續燃燒的遠方。站在這火種初燃之地,有幸見證這跨世紀的家族奉獻之旅,我感受到神對敬畏祂的人世世代代的祝福。那是一個神聖的約定,從未徒然返回。

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 」(創世記十七章7節)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詩篇 九十篇1節)

 

註:戴氏家族九代跟隨基督者(Christ-Follower)

第一代:戴雅各(James Taylor)
第二代:戴約翰(John Taylor)
第三代:戴雅各(James Taylor,與祖父同名)
第四代: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
第五代:戴存仁(Herbert Hudson Taylor,1861-1950,另有兩弟:存義、存信)
第六代:戴永冕(James Hudson Taylor II,1894-1978)
第七代:戴紹曾(James Hudson Taylor III,1929-2009)
第八代:戴繼宗(James Hudson Taylor Ⅳ)
第九代:戴承約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