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採訪報導】時序邁入初夏,處處生意盎然;跟著「馬偕行腳──走路說故事」文史導覽老師陳順福,走訪昔日馬偕博士「大里到頭城」的宣教腳蹤,來趟山海走春朝聖之旅,置身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美景中,發思古之幽情,得著身心靈的放鬆。
多年來專注於踏查馬偕博士的行腳路線與宣教士的足跡,並結合在地自然景致與人文歷史,帶領「馬偕行腳小旅行」步行說故事的陳順福老師受訪時表示,馬偕自1872年從淡水上岸,到1901年因病安息主懷,在台灣的北部地區醫療佈道、傳福音和建立教會,馬偕留下的《馬偕日記》和《福爾摩沙記事:馬偕台灣回憶錄》,不但記錄了馬偕在台的佳美腳蹤,更是台灣早年文史采風的珍貴文獻。
馬偕宣教腳蹤 蘊含歷史人文與自然之美
多年前,陳順福和家人移居宜蘭開民宿,他在人生陷入最低潮時刻,上帝帶領他研讀馬偕在台宣教的文史紀載,並實地走讀馬偕從大里到頭城的宣教腳蹤之後,聖靈光照他在頭城長老教會受洗歸主,並且開始投入「馬偕行腳小旅行」朝聖之旅的行程規劃和帶團導遊。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都曾邀請陳順福擔任「大里、草嶺古道馬偕故事食旅」導覽老師,走讀馬偕腳蹤,體驗淡蘭古道和東北角海岸線之美。
陳順福說,馬偕昔日從新社(今日新北貢寮)越過草嶺古道抵達大里簡(今日宜蘭大里),沿著海岸線到「開蘭第一城」頭城,根據《馬偕日記》記載,馬偕至少來過宜蘭28次,大多是越過草嶺古道,從大里走到頭城,然後再徒步行腳到噶瑪蘭(今日宜蘭縣)各聚落傳教和醫病。馬偕當時在宜蘭建立了36間教會,其中打馬煙教會就在頭城境內。
馬偕1900年最後一次巡視噶瑪蘭眾教會時,從打馬煙教會搭船離開宜蘭時,部落的人聚集在岸邊唱詩,並不斷揮手向馬偕送行。馬偕也忍不住感傷落淚,因為馬偕依稀感受到「這恐怕是自己最後一次來噶瑪蘭,以後再也無法與所愛的平埔族信徒見面了」。
隔年,1901年,馬偕因病安息主懷,打馬煙教會原址也因為颱風和海岸線後退被淹沒,許多原先部落的平埔族居民,於是移往他處謀生。1917年,徐春生傳道師再至打馬煙聚落,向當地平埔族傳福音,後來原先打馬煙教會的信徒就和頭圍教會的信徒,合併於現今的頭城長老教會聚會。原先打馬煙教會的遺址,現位於頭城的觀光景點「頭城濱海森林公園」,陳順福會帶著遊客觀潮說故事,遊客也可以騎著自行車,迎著海風眺望龜山島,登上公園內五層樓高的八角瞭望台,遼闊海景盡收眼底,身心靈都全然放鬆。
大里到頭城 有秘境車站與私房山海美景
陳順福說,馬偕昔日翻過草嶺古道到達宜蘭大里,沿著海岸線到頭城,沿途的路徑是走在海蝕平台、沙灘、礫石和單面山之間,今日這段從大里到頭城的山海線,會行經大里、大溪、龜山、外澳四個海岸線台鐵秘境車站,沿途的大里海岸、大溪海岸、大溪漁港、梗枋漁港、外澳沙灘、外澳遊客中心、北關海潮公園、橋板湖、蜜月灣和大里和頭城老街,都是值得一遊的景點;其中大溪漁港是遊客大啖海鮮的去處,梗枋漁港則是拍賣遠洋漁獲的秘境漁港,外澳沙灘擁有大片平坦的沙灘,遊客可沿著海堤步道漫遊,十分愜意有情調。
陳順福說,在大里老街有一間百年歷史的石頭屋,昔日大里因為是淡蘭古道宜蘭段入山前最後一個村落,是非常繁華的聚落,很多遊客會在當地飯館和客棧用餐、歇息,馬偕當時從大里到頭城,是走在潮間帶高低起伏的岩石上,整段路是山直接切進海,沿岸有窄小的平地可供通行,漲潮時要踏水前進,像是北關那一段,要趁著退潮時跳過去,位於頭城的北關山勢險峻,清朝在當地設置關卡盤查來往旅客,駐守的官兵若是身體有病痛,馬偕會為他們醫治,官兵後來跟馬偕成為好朋友。
陳順福說,馬偕在來到台灣的隔年(1873)年,就開始長途旅行到宜蘭宣教,從淡水出發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從汐止進入山區整整3天才走到大里海岸。從貢寮新社連結宜蘭大里的草嶺古道,是淡蘭古道山路的最後一段,一般人現在要從貢寮翻越到大里,約莫就要走5小時,淡蘭古道暖暖到大里這一段的山路非但不好走,還常有土匪出沒、殺人劫貨,馬偕要去宜蘭醫療佈道,得冒極大的生命危險,到了大里之後,沿著海岸線還要再走半天才能到頭城,這段馬偕宣教之路位於山海交接處,昔日馬偕必須走在岩石上,他在帶旅客做朝聖之旅時,也會帶他們體驗馬偕昔日走過的這段地形崎嶇卻滿有恩典的信心之路。
陳順福從文史的記載,看到馬偕第一次踏上這段「大里到頭城」的宣教旅程時,除了沿途看到海岸風光到達頭城,再轉往宜蘭其他部落醫療佈道,而馬偕第一次到宜蘭的宣教腳蹤,看到當地有近40個平埔族原住民的村社,每個村社都有數百人居住,讓馬偕對宜蘭產生極大的宣教負擔,不到半年,馬偕又來宜蘭第二次,馬偕在台期間有文史紀載的,就造訪宜蘭28次。
馬偕一生造訪宜蘭至少28次宣教行
陳順福說,馬偕在汐止和暖暖等地的市場宣教、講道時,也會遇到從噶瑪蘭翻山越嶺到當地做買賣的居民,其中很多是通閩南話的原住民,這也促使馬偕開始了噶瑪蘭的宣教旅程,從大里進到頭城,再轉往礁溪、壯圍、五結等鄉鎮。第一次只帶一個學生,後來學生愈來愈多,這些人後來有很多都成為把福音傳進宜蘭的門徒,他們從老師馬偕的身上,學習到耶穌的宣教精神,到各地宣教、醫治病患。
馬偕到宜蘭28次,前後設立了至少36間教會,位於頭城海邊的打馬煙教會,就是馬偕在宜蘭宣教旅程設立的教會中,非常重要的一間。馬偕也曾在大里簡建立平埔族的教會,雖然這些昔日平埔族教會的會堂建築今日皆已不復存在,但馬偕撒下的福音種子已經在宜蘭遍地開花,且傳揚到各地。
打馬煙教會撒下福音種子結出果子
陳順福說,打馬煙教會的成立,是因馬偕到宜蘭的平埔族村落為人拔牙治病、傳講福音。打馬煙的頭目阿督驅趕了有意前來傳福音的馬偕非常多次,後來牙痛難耐的阿督不得不請馬偕為他治療,馬偕也同意為他治療。後來阿督病癒後,不但帶領族人信主,也協助馬偕成立打馬煙教會。後來馬偕在淡水聽到阿督的死訊時非常難過,阿督的女兒阿云後來跟著馬偕到淡水,進入淡水女學堂念書,那時期有一些噶瑪蘭的女生也跟阿云一起前去念書,阿云後來冠名偕,也對宜蘭的宣教很有貢獻。
馬偕在加拿大寫的著作《台灣回憶錄》,內文提到很多到宜蘭宣教的心路歷程和看見,裡面就提到對大里到頭城這一段沿途海岸的波濤、如畫美景和對深褐色皮膚的平埔族朋友非常思念,並表達想要在有生之年再重回宜蘭的想望。
馬偕再回台灣時已經50幾歲,去世前一年雖然病重,仍再度造訪宜蘭和打馬煙教會,和所愛的宜蘭土地和平埔族家人道別,宜蘭是馬偕在台灣宣教史中,非常看重的一個區域,而馬偕的精神,也將持續影響後世的教會和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