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我對植物的喜好,是從爬山開始的。剛開始爬山,享受登頂眺望一覽無遺的視野,腳下的城市與河川清晰可見。漸漸的開始好奇,在登頂沿途那些不知名的植物,到底叫什麼名字?又或是具有什麼特色?就像是認識一個人,先曉得這個人的姓名,再探知關於他的點點滴滴。
在認識植物的過程,我也同時發現,不少的宣教士,在他們的日記、傳記,抑或是回憶敘事,也會提到他們與植物相遇的故事。這些故事,為宣教紀錄帶來不同的探索視角,同時帶來生活遊歷的趣味。像是馬偕牧師。
宣教士記錄與植物相遇故事
1876年十一月,馬偕和他的學生從宜蘭頭城,經由頂雙溪返回台北,「走路到三貂嶺的東邊,在裕的岳母家休息。雄偉的景色,蕨類的樹像翅膀羽毛」。「裕」指的是吳益裕,他是馬偕的學生。馬偕在這裡沒有提到蕨類的名稱,倒是提到這蕨類像樹一樣。
台灣北部高大的樹蕨,有其中數種:筆筒樹、鬼桫欏和臺灣桫欏。這幾種蕨類的確可以長得像樹一樣高大,不過他們不是樹,樹會開花結果,蕨類不會,蕨類靠孢子繁衍後代。有趣的是,所有蕨類的嫩葉,都會呈現捲曲狀,像是一個問號?似乎在詢問,春天到了嗎?
馬偕在他的回憶錄《福爾摩沙紀事》第七章,提到他所看到的「樹木、植物和花卉」。他這樣描寫樹蕨:「這種可愛的樹,比雄壯的棕櫚更美麗。在多蔭的山谷裡,它可長到五十呎或六十呎高,羊齒葉則十至十五呎長不等。它的樹幹可當作柱子,木材可製成雪茄菸盒。」羊齒葉就是蕨類植物。
當樹木急著向上生長,尋找陽光吸收熱量,蕨類植物卻喜歡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生長。蕨類聚集林下,固定土壤,避免流失,低調的默默的付出。雖然蕨類不開花,沒有鮮豔的花朵吸引蟲鳥;但蕨類有美麗的葉子,像馬偕說的,它的葉子像羽毛,猶如自在的在林間翱翔,吸引路過的人們駐足欣賞。
台灣是蕨類天堂
在國外,蕨類在同個地區的種類通常單一缺乏變化;但在台灣,氣候和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常可見為數眾多,相貌各異的蕨類,將台灣稱作「蕨類天堂」一點也不為過。其中一種是筆筒樹,葉片枯萎後易脫落,脫落後在莖幹上留下明顯的葉痕,一圈圈的葉痕排列形似蛇皮的紋路,又稱「蛇木」。也有人將樹幹切段加工製作成筆筒。
桫欏和筆筒樹雖形似但不同。桫欏葉片枯萎後不會馬上脫落,而是呈現下垂狀,像是穿著裙子一樣,被稱作「樹裙」。下垂的葉片有個好處,就是避免藤蔓類的植物攀附,萬一還是被藤蔓攀附,桫欏枯萎的葉片還是會斷裂脫落,這樣就可以把藤蔓給甩開,畢竟藤蔓這些不速之客,擾人清夢啊!想一想,上帝造物真奇妙。桫欏避免恐怖情人纏身,即早斷捨離才是最佳良方!2009年中華郵政公司發行一組四枚的蕨類郵票,其中兩枚即是臺灣桫欏和筆筒樹(見上圖)。
研究蕨類的來華宣教士
來華宣教士,有一位是真正研究蕨類的專家,他是棣慕華牧師(Charles DeVol ,1903-1989)。棣牧師來自貴格會宣教士家庭,出生在江蘇省六合縣,父母是美國醫療宣教士,育有棣牧師和他的弟弟妹妹三人。
棣牧師從小愛好大自然,對植物尤其感到興趣,印地安那大學植物學博士畢業後,進入南京金陵大學植物系任教。他曾在江西廬山發現好幾種羊齒葉(蕨類),都是全世界植物學者尚未發現的。其中一種羊齒葉,經過棣牧師寫成論文並發表,受到學術界肯定,命名為「棣氏羊齒葉」。
之後國民政府撤退至台,棣牧師則轉往台灣大學植物系繼續任教。1971年,棣牧師的學生徐國士與張惠珠,在陽明山夢幻湖採集到一種稀有植物,交由棣牧師鑑定,這種水生植物以孢子繁衍,是台灣唯一發現的水韭屬植物,棣牧師命名為「臺灣水韭」。
棣牧師還有位學生黃增泉,學成歸國獲聘回台大植物系任教,師生共事成為美談。1973年在雪霸山區觀霧的大鹿林道樂山支線,黃發現了一種稀有的鳳仙花,尚未被學術界發現,黃教授感念棣牧師對於台灣植物分類學的貢獻,特別將這種植物命名為「棣慕華鳳仙花」。1991年,交通部郵政總局特選全世界只產於台灣的特有植物四組共16枚,其中一枚就是「棣慕華鳳仙花」。
對植物的熱情從未間斷
棣牧師對植物的熱情從未間斷,無論是帶領學生外出踏查製作標本;抑或是在教會舉辦旅遊活動,棣牧師常以身邊的植物加以解說介紹,讚嘆自然界的奧妙。棣牧師曾以植物作為講道題目「神造植物的目的」,他以三處經文做說明:第一,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創世記一章29節);第二,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二章9節);第三,樹上的果子必作食物,葉子乃為治病(以西結書四十七章12節)。由此來看,植物具有食用、悅目和醫治的目的。
魏外揚老師曾經親赴美國奧勒岡州,看望棣牧師家族墓園。棣牧師墓碑除有姓名及生卒年,尚刻有PSALMⅠ (詩篇第一篇)。直到安息,植物仍跟著棣牧師走往天家:「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篇一篇3節)
馬偕牧師常年奔波佈道,走往城鄉之間,藉由植物的多樣豐富,記錄所見所聞。同樣的,棣慕華牧師在教學工作與宣教牧會之間,將植物融入生活,按時分糧給學生與信徒。又如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用百合花作為比喻,激勵人們對所信仰的神要有信心,「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馬太福音六章31-3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