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方濟各葬禮:170國領袖、40萬人送別「人民的教宗」 簡樸見證對弱勢的愛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編譯余友梅 追蹤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葬禮於台北時間26日下午4點在義大利羅馬的聖彼得廣場舉行。簡樸的木棺上放上一本敞開的福音書。(圖/YouTube@Vatican News影片截圖)
教宗方濟各富有人性溫暖,對當今的挑戰深感敏感,他真正體會到了這個時代的焦慮、痛苦和希望……他是一位「在人民之間、對所有人都敞開心胸的教宗」。

【編譯余友梅/綜合報導】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葬禮於當地時間4月26日(六)上午10點(台北時間同日下午4點)在義大利羅馬的聖彼得廣場(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舉行,全程近2小時。

有來自約170個國家的政要、王室與王儲到場參加教宗葬禮,其中包括50名元首和11名在位君主,另外還有40萬民眾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與周邊街道向方濟各致哀,有些信眾在教宗葬禮前就開始通宵排隊。全球14億天主教徒中的許多人,則是透過電視直播觀看了第一位拉丁美洲教宗的葬禮。

葬禮中文直播

出席葬禮人士服裝受嚴格規定

儀式開始時,陽光正照射在聖彼得廣場巨大的石灰華柱上,聖彼得廣場響起鐘聲,14 名戴著白手套的抬棺人抬著鑲嵌大十字架、上面放著一本打開的福音書的木棺,走出聖彼得大教堂進入廣場,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西斯汀教堂敬拜團以拉丁語開始吟唱聖歌:「主啊,請賜予他永恆的安息,並讓永恆的光芒照耀他。」

從空中俯瞰梵蒂岡,可以看到各種顏色的混合:黑色代表世界各國領袖的深色禮服,紅色代表大約 250 名樞機主教,紫色代表大約 400 名主教,白色代表 4,000 名出席儀式的神父。

信徒的祈禱首度包括華語

其後的聖經朗讀以英語進行,而信友禱詞以六種語言進行,分別是法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波蘭語、德語,以及首次使用的華語,這與教宗尋求接觸全球各地信徒的意願相符。

按照傳統,彌撒包括講道和聖餐,聖餐首先分發給樞機主教,然後分發給廣場上的群眾,儀式以最後的頌揚和告別結束。方濟各早在2024 年6月就批准了這項儀式的流程。

聚集在聖彼得廣場參加彌撒的群眾在儀式進行時大多保持沉默,只有在唱歌和祈禱時才會回應,當看到方濟各的靈柩時就予以鼓掌。

民眾持橫幅紀念教宗方濟各。(圖/YouTube@Vatican News影片截圖)

一位在人民之間的教宗

91歲的樞機團團長若翰.雷(Giovanni Battista Re)負責主持這場葬禮。他在講道中稱,「儘管教宗方濟各極為脆弱和受苦,但他選擇了走這條奉獻的道路,直到他塵世生命的最後一天。他跟隨他的上主、善牧的足跡,善牧愛祂的羊群,直到為他們捨棄自己的性命。教宗也以強有力且祥和的態度,親近他的羊群,天主的教會。」

雷樞機提到,方濟各喜歡「與個人和人群建立直接的接觸,渴望接近眾人,尤其關注處於困境的人,尤其為世界上的卑微者、被邊緣化的人不惜花費自己的時間。他是一位深入人群的教宗,向所有人敞開心扉。他也關心社會新事物,以及上帝在教會內激發的一切。」

「他以其獨特的詞彙和富於圖像和隱喻的言語,總是設法以福音的智慧啟發當代的問題,在信仰的光照下提供答案,並鼓勵人們以基督徒的身分來面對這些年的變化帶來的挑戰與矛盾,他喜歡稱這些變化為 『時代的改變』。」

雷樞機形容方濟各「很直白,並且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對每個人說話,甚至是遠離教會的人。」

他形容「教宗方濟各充滿人性溫暖,對當今的悲劇極有敏覺,實際分享了當今時代的焦慮、痛苦和希望,並能以安慰和鼓勵的訊息,直接且即時地抵達人心。他接納和聆聽的特恩,加上現今具有敏覺的行為方式,觸動人心,努力喚醒道德與靈性的能量。」

「他曾多次把教會的形象比作『戰地醫院』,需要果斷地關心世人的問題,以及使當代世界受蹂躪的巨大痛苦;教會要能夠超越任何信仰或處境,向每個人彎下腰,醫治他的創傷。」

「他為幫助難民和流離失所者作出的舉動和勸言不勝枚舉。他在幫助窮人的行動中也堅持不懈。」慈悲與福音的喜樂是教宗方濟各的兩個關鍵詞。

雷樞機主教繼續表示,「面對這些年來許多戰爭的猖獗、非人性的恐怖和無數的死亡及摧毀」,方濟各「不斷高聲呼求和平,籲請明知、誠實的談判,以尋求可行的解決之道。」

「搭橋而非築牆」,是他多次重複的勸勉,為信仰服務總是與服事人的各層面相結合。

CNN報導,梵蒂岡官員表示,葬禮的程序已受到縮減,因為方濟各想「簡化和調整」葬禮流程,以便教宗的葬禮「屬於一位牧者和基督門徒,而不是屬於這個世界上某個有權勢的人」。

相信窮人在上帝心中享有特殊地位

正如他選擇方濟各作為自己的名號,是為了紀念致力於貧窮、和平與自然的聖方濟各,他也希望葬禮活動能反映出自己對無家者和弱勢群體的奉獻精神。

梵蒂岡的聲明稱,方濟各相信「窮人在上帝心中享有特殊的地位」。為此,一群貧困和有需要的人,出現在通往聖母大殿的台階上,在教宗方濟各的靈柩下葬前表達最後的敬意,他們是最後見到他的木製靈柩的公眾。

廣場和周圍街道群眾多達25萬人。(圖/YouTube@Vatican News影片截圖)

教宗的葬禮儀式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確認死亡與入殮儀式:

在4月21日,醫師在聖瑪爾大之家(Saint Martha’s House)的小聖堂確認其死亡後,就進行入殮儀式,他的住所也隨即以紅絲帶與蠟封封印,象徵教廷正式進入所謂的「空位期」(Sede Vacante),直到新任教宗選出為止,期間梵蒂岡職員、國家元首與宗教領袖可私下瞻仰。

方濟各遺體從聖瑪爾大之家小堂移至聖彼得大教堂

二、公眾瞻仰遺容:

教宗的靈柩移靈至聖彼得大教堂(聖伯多祿大殿,St Peter’s Basilica),自23日起至25日,供公眾瞻仰,截至25日上午,已有超過13萬人前來向方濟各致敬。

三、下葬儀式:

於4月26日舉行,樞機主教們依據宗座憲令《全主的羊群》(Universi Dominici Gregis)中的一系列儀式進行。儀式由樞機團團長若翰.雷主禮。

各國領袖政依梵蒂岡傳統入座

依循梵蒂岡傳統,喪禮第一排坐的是重要的大主教、主教和樞機主教。阿根廷總統米雷伊(Javier Milei)因是方濟各祖國的元首,以及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和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因教宗是羅馬主教,都將獲得第一排入座的殊榮。

第二排是歐洲王室成員,無論其是否為天主教信仰,包括英國王儲威爾斯親王、瑞典國王與王后,以及挪威王儲夫婦等。至於世界各國代表團則按照國名的法文拼寫進行字母排序,在第三排就座,包括美國(États-Unis)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夫人梅蘭妮雅(Melania Trump)、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身為天主教徒的美國前總統拜登不屬於美國官方代表團,於是和其他非官方人士一起坐在更後方的貴賓區。

其他國際政要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主席柯斯塔(Antonio Costa)、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俄羅斯文化部長莉尤比莫娃(Olga Lyubimova)。

亞洲部分包括: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日本外務大臣岩屋毅,台灣則是由前副總統陳建仁擔任總統特使代表出席。天主教台北總教區也表示一定會為教宗舉辦追思禮儀。

陳建仁擔任總統特使代表出席教宗葬禮

喪禮和下葬方式打破以往教宗傳統

喪禮結束後,方濟各的靈柩將由儀隊護送至聖母大殿安葬。信徒自4月27日上午起可前往弔祭,當天並舉行追思彌撒。

方濟各生前即刻意簡化教宗葬禮的相關禮儀,在去年4月批准的新版儀規,強調希望「像教會裡任何一位子民一樣被安葬」,不需要鋪張、墊高棺木、堆疊華麗坐墊。方濟各曾親自表示,「要有尊嚴,但不需要那些墊子。我覺得那儀式太過繁複。」

傳統上,教宗會使用三層棺木:柏木內棺、鉛質中棺、外層橡木棺。但方濟各已指示,他只希望有一口簡單的木棺,內襯鋅片。

方濟各選擇下葬的地點也有別以往多數教宗。過去多數安葬於聖彼得大教堂下方的地穴,但方濟各選擇羅馬艾斯奎利諾區(Esquilino)的聖母大殿(Santa Maria Maggiore Basilica),而非梵蒂岡境內。

聖母大殿供奉著聖母像及耶穌誕生時的馬槽遺物,這裡是方濟各特別敬愛的聖地,他每次出國前後都會來此祈禱。他曾在接受墨西哥電視台訪問時說:「我一直跟聖母保證,將葬在那裡;我想葬在聖母大殿,因為我對那裡有很深的虔敬之心。」

教宗壁龕採用家族發源地的石材。(圖/Vatican Media)

方濟各成為350年來第一位葬於聖母大殿的教宗,他希望在逝世後直接入土安葬,他的靈柩被安置在大殿側廊一個簡樸的大理石墓穴中,位於保祿小堂與斯福爾扎小堂(Cappella Sforza)之間,靠近聖方濟各祭台的位置。頂部只刻著他的拉丁文名號“Franciscus”,而壁龕上方則懸掛著他曾經戴在脖子上的十字架的複製品。壁龕採用被譽為「平民之石」的拉瓦尼亞(Lavagna)板岩。這種質樸的材質,似乎也象徵了他牧職期間所展現的簡樸風格。墓碑的石材開採自義大利利古里亞大區山坡上的礦場,這個地區的科戈爾諾(Cogorno)小鎮正是教宗方濟各家族的發源地。

27日追思彌撒中文直播

九日守靈期祈願教宗靈魂安息

隨後將展開九日守靈期(Novemdiales),持續九天為方濟各祈禱並舉行彌撒,祈願其靈魂安息,並進入新任教宗選舉的籌備階段,目前訂於5月7日召開樞機會議(Conclave)。

通常這項會議是在前任教宗辭世後15至20天內召開。屆時,135位年齡未滿80歲的樞機(Cardinal electors)將齊聚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發誓嚴守祕密後開始選舉。除了第一天的祕密會議只會進行一輪投票,接下來每天會進行二輪,期間樞機主教們不允許與外界聯繫,候選人需要三分之二多數才能成為教宗。

每輪投票結束後會焚燒票紙,煙霧會從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冒出。加入的化學劑讓煙霧呈現黑色或白色;黑煙代表投票未達成共識,白煙則象徵全球14億天主教徒的新任教宗正式誕生了。再過大約一小時後,新任教宗就會出現在陽台上,向廣場上的群眾致意。

在近年的熱門電影《秘密會議》(Conclave)和《教宗的承繼》(The Two Popes,2019),都曾演釋出這一段祕密投票的過程。

教宗方濟各要求以簡樸的木棺下葬。

下屆教宗熱門人選 歐美亞均有

至於目前下任教宗的熱門人選包括:義大利進步派樞機祖比(Matteo Zuppi)、教廷國務卿帕羅林(Pietro Parolin)、菲律賓紅衣主教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美國樞機主教伯克(Cardinal Raymond Leo Burke)等人。

根據《名人淨資產》(Celebrity Net Worth)報導,方濟各去世時,最後留下的財產僅有100美元(約新台幣3200元)。方濟各上任時曾宣布,自己作為耶穌會出身的神職人員,曾立下「貧窮誓言」,誓言一生過著簡樸生活,因此不領取薪資。據指出,梵蒂岡的樞機主教每月可獲得約4,700至5,900美元的薪水(約新台幣15.2萬至19.1萬元)。然而教宗未領薪水,他所有的旅行費用和生活費用,都由梵蒂岡支付。

傳統上,教宗會住在梵蒂岡宗座宮的豪華寓所,有私人書房、臥室、餐廳、教堂等十個房間,但方濟各打破這個傳統,自2013年上任以來,一直都居住在簡樸的聖瑪爾大之家;教宗也可以住進避暑別墅──岡道爾夫堡教宗別墅,雖然前任教宗經常使用,但方濟各拒絕在該處度假。

另據韓國《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方濟各在上任教宗後,依舊帶著舊十字架,而非教宗標誌的金十字架,穿的也是普通的黑鞋子,而非鮮豔的紅鞋。

被譽為「人民的教宗」的他,自2013年起領導天主教會,在他去世後,即使反對者亦發文吊唁或親赴葬禮致意,他留下了世人緬懷的典範。

英國聖公會代理主教史蒂芬.科特雷爾(Stephen Cottrell)在《每日電訊報》上寫道:「他是一位偉大的教宗。但首先,他是耶穌的門徒。他的生平事蹟和事工感動了全世界,全世界都為他的逝世哀悼。全世界都應該效法他的榜樣。」

紀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的一生(ABC中文)

相關新聞: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復活節星期一安息主懷 享壽 88 歲

在保守與改革之間:從電影《教宗的承繼》回望教宗方濟各辭世的意義

信仰、權力與藝術的省思──電影《秘密會議》觀後

相關新聞:「搭建橋梁,不築高牆」 從告別教宗方濟各看信仰與時代挑戰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