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失親,是需一生療癒的巨大黑洞!但愛與信仰不讓悲傷吞噬生命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當所愛的人離世,對留下的人來說,必然帶來深沉傷痛。自大S過世後,家人陷入極度悲傷,遲遲走不出來。丈夫具俊曄暴瘦,S媽日前發文透露看了身心科也打了強心針,但思女之情令人「肝腸寸斷」;作家吳若權最近也透露,當年父親住院四個月就離世,讓他一度很長時間無法走出來,後來又照顧中風罹癌母親二十多年;很多人問他,至親離開要多久時間復原?心理學說至少半年,可是他覺得,「可能需要一生去療癒那個巨大的黑洞。」

至於身邊的人,又該如何陪伴悲傷的親友?門諾醫院院牧室主任李怡茹牧師,分享她在醫院第一時間的陪伴經驗,供本報讀者參考。

同時關心員工家人和相關同事

去年7月24日凱米颱風期間,因被吹垮的女兒牆砸中轎車,造成車內一位媽媽不幸身亡,7歲的兒子頭部重創送醫救治,經媒體報導.引起社會關注。李牧師說,當得知罹難的是醫院的高姓護理師,醫院立即啟動員工關懷。由於高姓護理師送至慈濟醫院時已OHCA(到院前無呼吸心跳),她的兒子馬小弟先送門諾醫院,後轉送至慈濟醫院小兒加護病房搶救。馬弟兄在痛失愛妻之後,一方面擔心昏迷指數3的兒子能否甦醒過來,還要面對外界的各種關心,甚至是媒體三天三夜都守在醫院報導的巨大壓力。

護理師的追思禮拜現場。(受訪者提供)

高姓護理師驟然離世,讓全院醫護人員也情緒低落。因此,這個悲傷關懷不只是關注於當事人,也包括她任職的門診同事,且高姓護理師的大姊也在門諾醫院任職,院牧室隨即展開關懷陪伴工作。

透過與高大姊的聯繫,院內主管同工分成兩組:一組為孩子的康復守望代禱,並多次前往慈濟醫院探視及禱告;另一組則在殯儀館陪伴家屬。因孩子病況未明,告別式時間一時還難以確定。在這段等待期中,許多同仁主動關心這個家庭,特別是他們所屬原住民教會的弟兄姊妹都陸續前往慰問,也從去年7月26日起,每晚在殯儀館舉行安慰禮拜。當孩子狀況較穩定後後,家屬決定於8月5日舉行告別禮拜。這段每日安慰禮拜的陪伴,歷時一、兩週之久。

門諾醫院總執行長、副院長、醫師和院牧為父子禱告。(受訪者提供)

前日還在 今日突然發生憾事 打擊很大

李牧師回憶,能深入陪伴這個家庭,主要還是在於我們有基督信仰的緣故。高姓護理師是布農族人,從小在教會長大,對其家族而言,信仰成為關鍵支柱。記得事發前一、二週,門診剛好要為接下來的護理部禮拜主領而預備,身為基督徒的高姓護理師,受護理長之邀,推薦獻唱詩歌〈這一生最美的祝福〉,且開始跟高大姊在Line通話中練唱,未料隔天即發生憾事。這讓同事遭受很大打擊,甚至出現悲傷、自責與遺憾等情緒。

院牧室關懷師除了關懷家屬,也對受影響的同仁提供心理支持。李牧師說,安慰禮拜與告別禮拜中,我們就用她選的這首詩歌來表達懷念並得著安慰,因為知道她確實得著了「這一生最美的祝福」,不僅認識了主耶穌,還能在40幾年人生旅程結束時,回到天家,進入上帝的永生。

在事故發生三、四天後,李牧師才有機會接觸到高姓護理師的先生馬弟兄。當時他極度悲痛,害怕也失去孩子,遲遲未來到殯儀館。後來他終於鼓起勇氣前來並告訴李牧師,有一位教會的傳道人每天到醫院陪他哭、陪他禱告,並對他說:「如果上帝沒有連你一起帶走,那就代表祂還要用你。」這句話成了他堅強活下去的理由。

父子見證奇異恩典。(受訪者提供)

馬小弟奇蹟出院 走過艱辛復健歷程

去年11月12日醫師節當天,馬小弟終於可以出院了,慈濟醫院特別為馬小弟舉辦感恩音樂會,門諾醫院的林副院長、護理部主任、院牧室牧師都受邀出席,當天馬小弟特別在現場演唱〈雲上太陽〉與原住民詩歌,深深感謝神的恩典和祝福。馬小弟勇敢接受中西合療,慈濟醫院也為他拍攝病房紀錄影片,記錄他一步步重新走路的艱辛與復健歷程,真的是充滿神蹟。

因長期住院,原本幼兒園畢業的馬小弟,必需晚一年到今年9月再就讀小學一年級。出院後住在花蓮市的馬小弟還需要長期復健,馬弟兄也回到原來社工崗位工作,因此,李牧師也期待他們能就近持續關懷陪伴這個家庭。

有一次,林副院長想前往探望他們家,透過LINE詢問:「我們可以到你家探訪嗎?想帶個蛋糕去。」馬弟兄立刻表達歡迎之意,他們便立即驅車前往,李牧師說,那是第一次到他們家。探訪後,李牧師徵得同意,加了馬弟兄的LINE,也邀請他們12月19日員工聖誕禮拜時回來門諾醫院—孩子母親的另一個娘家,馬弟兄欣然受邀參加。當天馬小弟再次上台演唱〈雲上太陽〉,還唱了〈能不能〉,反過來療癒許多大人的心。

此後,李牧師也每天早上傳一則簡短圖片式的QT靈修分享。農曆過年前,李牧師送給馬小弟十個經文紅包袋,讓他分送給自己的親密家人,後來聽到馬小弟的大阿姨說:「今年的過年,馬小弟收到許多紅包,但他更開心自己手上有九個經文紅包,可以送給愛他的家人。」

馬小弟復原後唱出詩歌,也接受大家的祝福禱告。

偏鄉服事也關心阿嬤和當地教會

今年2月16日,醫院舉辦「門諾醫療傳道主日」,前往偏鄉教會服事,並特別探望高姓護理師的阿嬤,這位九十多歲的長者是全家信仰的支柱。李牧師前往證道並帶著健檢中心團隊到卓樂教會服事,當中有些同仁還不是基督徒,也是第一次踏進教會。而馬弟兄與孩子前一天便回到部落,禮拜當天,除了同仁獻詩、也請馬小弟獻唱並全體為他的復健以及「小小夢想」一起禱告。

她說,這個家庭之所以能重新站起來,背後是來自教會、親人,與醫護團隊的支持。從告別禮拜到感恩音樂會,每一次活動都有家族親友與教會成員陪伴,教會也成為他們心靈歸屬。過程中,她深深體會到,失去摯親的悲傷恢復過程中,溫暖的陪伴真的很重要。而這個家庭因著教會、家人與醫療團隊的連結陪伴,得以慢慢走出哀傷,並繼續勇敢生活下去。「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十二章15節)是聖經中的教導,也是真正能關懷陪伴的關鍵。

母親送走自殺孩子 從信仰得到釋放 

李怡茹牧師也提到另一個案例:曾有一位年輕姊妹,大概來過教會兩次,卻在弟弟燒炭自殺後傳訊求助。她傳臉書訊息問李牧師:「有誰這個時候可以幫助我們?牧師妳記得我們嗎?」雖然只有兩面之緣,但李牧師立即透過聯繫熟識的牧者與同工,展開就近後續關懷與安排。由於孩子生長在單親家庭,她跟母親在這場喪禮的協助中開始接受當地教會的陪伴與支持。後來,她們商議帶弟弟的骨灰到花蓮「海葬」。孩子的母親也參加李牧師介紹的教會悲傷輔導課程,雖然一開始很不容易,但後來坦言:「真的慢慢得到釋放與支持。」

這位母親還一度糾結地問李牧師:「我的孩子是自己結束生命的,他的靈魂還會被上帝接納嗎?」李牧師回答她:「我不是上帝,我無法代替上帝回答妳。但我相信,就像小時候我爸爸叫我穿鞋,我就知道他要帶我出門,我從來不會問要去那裡?因為只要是爸爸帶我出門,去哪裡都不重要,重要是爸爸會帶著我,跟我在一起。人的生死不在我們掌控,氣息是神賜的,那口氣被收回也一定是回到創造生命的主那裡。你孩子的路走完了,他要向上帝交帳;你還有路要走。我們該做的,是好好活著,好好呼吸。」這位母親聽完後抱著李牧師說:「我想通了,不用再繼續鑽牛角尖了。我願意繼續相信神,好好活著!」

在陪伴過程中 自己也得到療癒

李牧師表示,這段陪伴也讓她重新整理自己的內在心靈。尤其在紀念耶穌受難日時,讓她特別有感觸。有時候看起來是「我在陪伴他們,其實是他們在療癒我」。這樣的服事過程,讓她不禁反思:「到底是羊群需要牧者,還是牧者需要羊群?」

醫院裡,針對逝去的病人,除了臨終時的陪伴,安寧關懷師與院牧也有提供遺族關懷,有時對於不同類型的需求,她也會適度地轉介心理師或社工師的協助。她強調,每個人的悲傷都是獨特的,很難用一套標準套用在所有人身上,唯有給予時間、空間與溫暖的陪伴,才是最真實的安慰。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