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當孩子失業了, 父母如何陪伴他走過人生的高山低谷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劉慈惠老師分享,陪伴兒子尋找與等待下個工作期間的歷程。

◎黎詩彥(台北復興堂會友)

最近全球經濟面臨重大挑戰,新一波裁員潮席捲而來,面對成年的孩子失業,父母可以如何陪伴他度過風暴?教養專家劉慈惠老師分享自身經歷,期許能安慰同樣處境的人,也幫助父母在每個階段,以合神心意的方式成為兒女的後盾。

2023年4月,劉慈惠的大兒子在疫情衝擊下,不預期被資遣,當時他剛新婚不久,背負家庭責任與經濟壓力,這是他大學畢業、就業11年後,第一次被迫離開公司,領悟到社會的現實面:「原來丟掉飯碗,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只是公司不需要你了……。」

兒子在第一時間透過網路打電話給媽媽,劉慈惠在接到兒子電話時,只是安靜地傾聽,任憑他吐苦水,試著同理他的感受,一來一往間,讓兒子感受到在情感與心理層面所需的關鍵支持。

劉慈惠的大兒子有寫日記的習慣,也常會主動寫訊息跟媽媽分享他的心境點滴,那些逐年累積的隻字片語,對期待自己能持續走入孩子內心世界的她來說,十分珍貴。她跟兒子說:「在尋找與等待下個工作期間,有空時可以試著寫下你的心情嗎?像以前遇到困難時,你會寫下些許心境與媽咪分享?」

劉慈惠和先生經常為兒子禱告。圖為全家福。(劉慈惠提供)

經歷半年等待,神丈量至最後一吋
等待的時間過得特別漫長,劉慈惠和先生經常為兒子禱告,試著以上帝所賜的眼光,陪伴孩子走過人生十字路口的煎熬。兒子傳來的訊息經常只有幾句話,劉慈惠也不會催促他,只會偶爾提醒:「哥哥,記得寫點東西給媽咪,不用多,捕捉當下最深的感受就好。媽咪相信你的掙扎可以帶給同樣處境的人一些安慰。」

大約半年多後,大兒子終於重回職場。在得知消息的那刻,劉慈惠想到聖經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神啊,你曾試驗我們,熬煉我們,如熬煉銀子一樣。」(詩篇六十六篇10節)走過人生大小不等的困難,一次次經歷上帝知道我們力量的極限,衪總是丈量至最後一吋。

反脆弱的身分認同,人人都需要被看見
回顧這半年待業的心路歷程,大兒子利用這段時光,以更廣的角度反思了自己的成長過程,他以英文寫下:

最近,我聽到一位牧師主日講道時分享一個觀念,叫做「反脆弱的身分認同」,牧師談到新約聖經中的撒該,以及他為什麼想爬到樹上去見耶穌?因為他想被耶穌看見!

想被看見,每個人都需要!兒童成長期間獲得的關注,形塑健康的安全感。即便一個人長大成年了,也仍持續需要健康的安全感。……(從小)我感到自己是被充分看見、有安全感的。直到青少年時期,我也持續留有和爸媽美好的互動回憶,我會記得某次旅行的片段,或是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光,這些點滴記憶,很大程度塑造了我的自信及身分認同。

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告訴我「你很聰明」,雖然我總是不相信,但她那些肯定的話語帶給我的影響是:「媽媽看到你,你是獨一無二的,你有你很獨特的價值。」這樣的感受給了我一個超越同儕、甚至超越我對自己的評價。無論我聰不聰明,我很清楚自己的身分為何,我知道我是誰。

這種「充分被看見」的感受,對我自我意識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正面影響,即便周遭情況改變,我也不會輕易動搖對自己的信心,父母給了我「反脆弱的身分認同」(Anti-fragile identity)──一種不輕易被打敗或改變的身分。雖然沒有任何父母是完美的,但在家裡感受到的安全感、被保障的美好記憶,會是父母為孩子做得最好的事。

兒女是神所給的產業,父母只是管家
劉慈惠回想陪伴大兒子走過那段不易的失業歷程,兒子沉澱後寫給她一整篇的成長自我回溯,很是感動。那種心境好似她原本只期待採摘一片葉子,但兒子卻給了她一整株的盆栽。

劉慈惠分享,人生路上,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花香常漫,但神應許行路有光,作工得息,試煉得恩勗,危難有賴。兒女是神所給的產業,父母只是管家。她鼓勵每個父母以天父的心為心,用諸般的智慧把兒女引到神面前。

當孩子懂得信靠神,明白自己受造奇妙可畏,他們便能在人生風浪中一次次經歷到:「忽然來的驚恐不害怕,因耶和華是我所倚靠的,衪必保守我的腳不陷入網羅,急難中衪從高天伸手抓住我,把我從大水中拉上來,時候滿足衪必為我在曠野開道路,領我到寬闊不狹窄之地。我一生的好處不在神以外。」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