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日前離世安息的教宗方濟各曾公開表示:「不論是誰,任何人如果只想築牆,而非搭橋,就不是基督徒。這不符合教義。」以弗所書二章13-16節則提醒教會和屬神的兒女,基督耶穌用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拆毀隔斷的牆,使人能彼此和睦並與神和好。
當前全球政經局勢動盪,台灣社會也因罷免潮與政黨惡鬥而撕裂,關稅風暴和兩岸情勢變化衝擊民生,許多人對未來感到迷惘、失去盼望。在這樣的時代,教會和信徒該如何實踐馬太福音五章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的教導,成為和平的使者?如何搭建橋梁成為帶來盼望、使人和睦的好牧人,領人更深經歷神的平安與完全?
台灣拿撒勒人會地區監督、拿撒勒人會士林教會主任牧師黃信忠受訪時表示,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生前提醒教會和信徒,更貼近與關心貧窮人、邊緣化族群與移民,且特別關注因為戰爭、貧困和受虐受暴而流離失所的兒童和受剝削的童工,也為各國的弱勢移民發聲,除與東正教、聖公會等基督宗派加強合作與友誼,也積極與穆斯林、猶太教和佛教等其他宗教展開對話,這些都是效法耶穌道成肉身走進社會和人群實踐信仰的行動。
耶穌十架救恩拆毀隔斷的牆
黃牧師說,《以弗所書》雖然是保羅寫給昔日以弗所教會信徒的書信,但對於今日的教會和信徒,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啟示和提醒。耶穌用祂的寶血和十架救恩,不但拆毀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隔斷的牆,全人類因著主耶穌的捨命與神和好,耶穌所扮演的就是拆牆搭橋,帶來和睦與和好的天國福音使者,耶穌已經為教會和信徒,作了最佳的「好牧人」榜樣。
黃牧師說,以弗所書二章18節提到,「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這個「他」就是耶穌,「兩下」就是猶太人和外邦人。昔日耶路撒冷的聖殿中有一道高牆,隔開聖所與外邦人,耶穌的十架救恩,把這道原本猶太人和外邦人隔斷的高牆拆毀了。
這也提醒當代的教會和信徒要省思的是,在回應神所託付的「去!使萬民做主門徒」的大使命,和「盡心、盡性、盡意愛主和愛人如己」的大誡命時,我們給社會廣大未得之民的感受,是扮演攔阻他人認識基督信仰的築牆者?還是把人引到基督施恩寶座前的搭橋者?
實踐大使命和大誡命都須搭福音橋
黃牧師說,教會走進社區和人群的慈惠關懷事工,就是扮演搭起未得之民認識耶穌的那道福音之橋。除了福音活動之外,更關鍵的是基督徒的心是不是向著「為主多贏得一個靈魂」敞開,約翰福音十七章23節記載,耶穌在離世升天前勸勉門徒,願他們能完全合一,好讓世界知道是天父差派祂來這世上,神愛世人,就像天父愛他一樣,所以台灣拿撒勒人會就分別設立了國際宣教和國內宣教的基金為世人與耶穌搭橋。
黃牧師說,以弗所書二章12節寫道,「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之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當時的時代背景,是猶太人認為自己才是神的選民,是最優秀的,其他人都是外邦人,這其實也提醒當代的基督徒,我們在看到非基督徒的群體遭受困難時,特別是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邊緣人和那些正遭受剝削和逼迫的群體時,我們是效法耶穌憐憫他們、採取行動?還是覺得事不關己,然後築起高牆繼續在教會的會堂內恬靜度日?
黃牧師說,耶穌吩咐門徒要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彼得走進人群對眾人做見證、勸勉他們「救自己脫離彎曲的世代」,後來約有3千人受洗,彼得就是那位為耶穌搭橋的人。現今的教會和基督徒要留意,不可自以為尊貴,就任意以偏見去批判他人「不聖潔」,或是厭棄那些在人看來不體面、不可愛的族群,這其實都是築起了高牆,攔阻了世人認識信仰、領受救恩。
服事邊緣人 搭起他們認識耶穌的橋
「如果一個身上散發異味,精神看起來不太正常的人,在主日走進教會,傳道人和信徒如何應對?」黃牧師說,他在主日的時候,接待過兩個被視為社會邊緣人的弱勢者,一位患有精神疾病,還會在聚會時尿失禁,他和會友就幫助這位男士購買成人紙尿褲。若不慎失禁,信徒也不以為忤,就協助整理環境。有時這位男士在聚會時突然發病倒地,旁邊的信徒也會扶起他,結果這位男士每個主日都是第一個來教會。由此可以看出,一個被社會厭棄的邊緣人,因著教會搭起他和耶穌的橋梁,成為生命改變的起點,也是福音的起點。
另一位是患有躁鬱症的男士。原本太太不知道該怎麼照顧先生,覺得很困擾,後來先生固定來主日,每次來聚會前,都很開心對太太說:「我要去教會了!」原本這位男士發作時會不住亂講話,來到教會後,可以兩小時安靜聚會,離開時,還會很有禮貌地對黃信忠牧師說:「牧師,謝謝你,感謝主一切榮耀歸給神。」這位男士的太太非常感謝教會的接納和愛。
黃牧師平日也與社區裡的其他宗教的居民互動,關心他們的家人和孩子,在街上相遇時親切問候。黃牧師說,保羅在滿城都是偶像的雅典城,依然可以跟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們對話,教會面對其他信仰人士,只要彼此保持對話,福音就有機會進到他們的心中。
神要教會傳揚祂 而非特定政黨理念
談到近日台灣的大罷免潮和政黨惡鬥所造成的社會撕裂,教會和信徒如何扮演使人和睦的搭橋者?黃牧師說,他常以提摩太前書四章16節自勉和提醒信徒,政治紛擾造成社會撕裂,教會和信徒不可能置身事外,但要非常謹慎不可身陷其中。若是牧師帶頭對特定政黨和意識形態表態時,教會就等於築起高牆,攔阻廣大民眾認識耶穌;甚至可能使得已經信主的信徒,因為牧師涉入政黨和政治,而失望離開,這是非常得不償失的。
黃牧師強調,神對教會的心意和囑託是「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教會不是政黨宣傳和惡鬥的延伸場域,教會當然要有堅定的立場,但這立場不是特定政黨的理念和價值觀,而是要竭盡所能搭起福音的橋,用諸般的智慧發揚聖經真理和耶穌。聖經中的但以理和以斯帖,也在身陷政治漩渦時,持守真理,用禱告和倚靠神的行動扭轉局勢,而非倚靠血氣抗爭,這都是教會跟社會對話的行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