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近日,桃園有國小學童因為過動症,在班上情緒不穩出現行為問題,校方為了避免孩子自傷和保護班上其他同學,用束帶將該名學生綁在椅子上,引發輿論和家長熱議。
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最新家內兒虐通報統計,在去(2024)年6, 080件通報個案中,就有近兩成是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和發展遲緩等特殊兒童。這群孩童常因外顯行為遭誤解,在學校、社會和家庭被貼標籤,甚至成為被體罰的對象。根據台大醫院最新調查,台灣8到15歲兒少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最近半年受精神疾病困擾,但卻僅有十分之一獲得醫療與支持協助。
看見孩子個別差異而非貼標籤和體罰
今天(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國教行動聯盟(國教盟)連結醫師、跨黨派立法委員和家長團體,聯合召開「看見不同,孩子的未來不是病名」記者會;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帶領與會專家和民代,齊聲喊出「不貼疾病標籤」和「看見孩子個別不同差異性」的訴求,宣布透過推動將現行包括自閉症、ADHD、亞斯伯格、學習障礙和情緒障礙等「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正名為「神經多樣性」,以減少外界標籤化,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
王瀚陽理事長分享,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例,盛行率接近10%,但僅有2%接受診斷,1%接受完整治療。為何會有這麼大的落差?這是因為多數學生家長及學校教師普遍缺乏對ADHD等神經發展差異的正確認知,導致孩子被標籤化,甚至汙名化。
這些孩子在家裡或學校,常被誤解成「不聽話」、「好動」,導致家長和學校老師錯用體罰與不當的管教方式,這對孩子的尊嚴與身心健全發展產生恨大的負面影響,因為無論是自閉症,亞斯伯格還是ADHD,都是神經多樣性族群。
雖然根據衛福部統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例,盛行率接近10%,但其中家長有帶孩子去醫院做特殊生鑑定的卻不多,實際面臨的情況,是家中有疑似ADHD孩子的家長,常因擔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不願就醫,這不但常造成學校在推動融合教育時,第一線教學現場老師的困擾,也因為罹患ADHD的孩子沒有及早就醫確診,不但學校的特教資源無法介入,孩子在學校也容易遭到孤立和排擠,對孩子的人際社交、情緒控管和人格發展都不利,這是家長必須要留心的。
神經多樣性族群從小需要關懷和接納
國教盟特別強調,「神經多樣性」是一個國際間廣受認同的概念,強調每個人的大腦發展有其獨特性,包括自閉症、ADHD、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等神經發展差異。「神經多樣性」強調差異不等於缺陷,個案面臨的障礙來自社會環境未能調適,而非個體本身的缺陷。
國教盟及與會專家和民代共同提出以下兩大訴求
一、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至15%階段性目標:
國教盟建議政府立即推動三年內將就醫率由目前的2.8%逐步提高到15%,具體方法包括:盡快結合親善機構跨部門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評估檢核表、提高醫療資源及專業人力,並建立有效的醫療與教育轉介系統。
二、立即推動「神經多樣性」正名運動,全面去除污名化標籤:
就如同早期的「老年癡呆症」被正名為「失智症」,國教盟呼籲衛福部與教育部應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統一將醫療、教育與社福系統內對相關兒少精神疾病不夠適切的用語,全面改為國際友善且中立的「神經多樣性」用語,從源頭去標籤化,創造尊重差異的社會氛圍。
國教盟期望透過「神經多樣性」正名運動,不僅讓社會更加理解兒童與青少年的需求,讓家長與教師能夠正確認識、及早支持這些孩子。少子化的時代,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獨特的創造,孩子會成為怎麼樣的人,父母、老師和社會都扮演關鍵性角色,每位孩子的發展權利,都該被平等看重和保障,不該受歧視。
全國家長志工教育智庫執行長吳福濱和台北市家長會長團體聯盟幼教特教委員會總召蔡博全也出席記者會表達,當家長先接納自己的孩子及時求醫,親師之間有好的聯繫和溝通,對於有特別照顧需求的孩子,是有正面助益的。
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任甄瑞興醫師表示,兒童精神疾病被稱為自閉症、過動症,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被貼標籤而延誤治療,像他就遇過疑似有ADHD孩子的家長,學校發現異樣,通知家長要帶孩子去檢查,家長卻說「我孩子只是比較活潑而已」。家長的心態,也讓ADHD孩子的就診率偏低,因為家長不願承認自己的小孩有精神疾病,但往往造成孩子延誤治療錯過黃金時間。
醫師和民代籲家長先接納孩子並及時就醫
更名為「神經多樣性」,是要先去除對兒童精神疾病的標籤化和汙名化,家長先接納自己的孩子、孩子也能接納自己,積極尋求醫療和特教資源協助,才能進一步得到學校和社會的接納。
台灣現在出生率那麼低,一年只剩13、14萬個新生兒,按照盛行率推估,一年會有數千個「神經多樣性」的孩子需要協助,特別是亞斯伯格、輕度自閉症和輕度的過動兒,能在國小或更早之前就確診不被漏接,這是很重要的教育和兒保議題。
長期關心兒權議題的王育敏立委和林月琴立委也出席記者會,表達對「神經多樣性」正名的支持。
林月琴委員表示:除了神經多樣性的正名很重要之外,早期階段的監測、篩檢與療癒、以及後續的心理健康輔導介入也很關鍵,她要呼籲家長和學校,發現孩子有社交、學習和情緒問題時,要帶孩子去求診,因為家長的支持和社會的接納,讓「神經多樣性」孩子可以早期發現,這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發展,是正面的。
王育敏委員說,家長、學校和社會對於「神經多樣性」缺乏正確認知,導致兒少在成長過程中,遭受同儕歧視、排擠,學校輔導資源如果未能主動建立正確認知,對兒少心理健康發展將會非常不利,後面也會衍生很多心理健康的問題,「神經多樣性」的議題,是必須家長、學校和社會一起來關注和行動,讓每個有需要的孩子都不被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