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他不是過去的教皇,而是現代人民的教宗!」衛理神學研究院兼任教師林烽銓牧師受訪談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的葬禮彌撒,包括美國總統川普等超過50國元首出席,近170個各國政要、皇室代表團參加,現場約40萬人致哀,全場令人非常感動。
曾經開設「宗教改革史」課程的林牧師表示,一位宗教領袖能夠有這麼多人願意陪伴最後一程,足見方濟各是一位非常親民、且受人愛戴的宗教領袖,更樹立了僕人領袖的榜樣。這與中世紀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教皇相比,方濟各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僕人領袖風範。
過去的天主教教皇多半是專制、善權、獨裁,因此才引發宗教改革,推翻了當時的天主教體制,走出一條新的路,也就是今天的新教(基督教)。當年以馬丁路德為首,接著有加爾文、慈運理等人,掀起了歐洲各地的宗教改革運動。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許多人因此犧牲了生命,但也讓我們看見新的信仰生命,才有今天的基督教。
天主教過去教皇與現代教宗不同
林牧師表示,宗教改革後,天主教開始反省,內部也經歷變革。中世紀政教合一主張「君權神授」的觀念,教皇管轄的範圍擴及歐洲,各國國王必須聽命於教皇。後來各國國王逐漸脫離天主教,教皇所管轄的領土只剩下梵蒂岡;但是當今天主教徒在全世界有14億人口,教宗的影響力不僅是內部的教徒,甚至其言行,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非天主教教徒。
近來世局紛擾,方濟各強調的「搭橋」而非「築牆」信念,正是時代所需,也足以用行動展現。在疫情剛結束時,方濟各親自到伊拉克,與該國伊斯蘭教領袖會談和解。方濟各也與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里大主教、蘇格蘭長老教會大會主席一同訪問南蘇丹,呼籲結束內戰。方濟各還曾親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邀請雙方領袖在梵蒂岡祈禱。方濟各也關注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衝突,任命教廷特使為和平使者,進行多次外交努力,尋求和平解決。
每個社會、國家都需要「搭橋的人」
林牧師表示,教宗方濟各真的是一個「搭橋的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宗,也不是為了權位而爭鬥的人;而是用言語和行動讓世人看見上帝的慈愛。這是可以從他身上看到的個人特質。
相較於現代社會充滿了對立,林牧師說,不管是烏俄戰爭、以哈衝突、南北韓局勢,甚至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兩岸的緊張對立,都是源自缺乏愛、互信,導致人與人之間互不退讓,彼此對立,這些也都是執政者不當的「築牆」現象。美國的關稅政策,更是在各地築牆,加深全球彼此的矛盾,影響人與人,甚至國與國之間的互動。台灣如果政黨、國家之間只剩下對立,整個社會氛圍也會變得對立、仇恨與耗損。
關心弱勢 使人和睦成為祝福
林牧師表示,上帝曾對亞伯拉罕說:「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世記十二章2節)。上帝祝福亞伯拉罕,也要亞伯拉罕去祝福別人,所以很多人從亞伯拉罕身上得到祝福。耶穌也說:「鹽本是好的,若失了鹹味,你們怎能用它調味呢?你們中間要有鹽,彼此和睦」(馬可福音九章50節,和修訂)。要促成彼此之間的和睦、與人和好,一定要有上帝的愛。主耶穌親自承擔我們的罪,為我們而死,我們心中有耶穌,學習耶穌的樣式,祂如何關心世上弱勢、需要的人,我們也同樣去關心弱勢、需要的人。
教宗示範如何展現耶穌的愛
林牧師說,上帝既然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兒女,生命有別於世人,每個人都能成為「與人和好」的橋梁,在冷漠、彼此互不信任的社會,願意放下、犧牲自己,使人與之間能夠彼此相愛,成就別人,不要只看到別人眼中的刺,沒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執政者和各政黨心中要有人民,看到國家共同面對的困難和問題,捐棄成見共同解決,成為眾人的祝福,否則也難做得長久,內部只會不斷耗損。
梵蒂岡是在義大利羅馬城內的小國,卻影響全世界14億天主教徒。林牧師表示,教宗雖然擁有很大的權柄,卻沒有濫用權柄,而是有著包容不同聲音的胸懷,運用自己的權位,學習像耶穌一樣,用言語和行動去實際關心世上弱勢、需要的人,為世人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也提醒我們,要學習耶穌的樣式,搭起人與人之間的一個彼此相愛的橋梁,尤其教會更要成為和好的「橋梁」。
他也期待未來的教宗,也有同樣的胸懷,用行動去展現耶穌基督的愛,讓愛能傳遍世界各地。現在還有很多猶太人、穆斯林、佛教徒、印度教徒,以及許多未曾聽聞過福音的人,都需要有機會聽見福音,基督徒更需要以耶穌的愛,放下自己,用行動成為別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