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編譯立涵/報導】約翰.梅爾(John Mehl)是美國科羅拉多州林木線教會(Timberline Church)的牧師,米格爾.佛洛雷斯(Miguel Flores Robles)是該教會溫莎分堂敬拜樂團的鼓手;儘管不懂彼此的語言,他們相處融洽。佛洛雷斯只會說流利的西班牙語,儘管他很享受梅爾牧師的英語講道,但他無法直接與他用英語溝通。
這個問題的解套方式就是用AI即時翻譯,這項技術尚未在教會中普及,但已經成為歡迎不懂崇拜的講道語言的會眾的方法。
梅爾牧師希望佛洛雷斯和不會說英語的信徒能夠更融入於崇拜之中,因此他在一年前開始尋找翻譯解決方案。
梅爾牧師後來採用AI新創公司Wordly推出的商品。Wordly行銷長戴夫.迪希(Dave Deasy)表示,該公司的客戶目前包括約200家美國禮拜堂,大多數是教會,但也有少數猶太會堂和清真寺,它們按分鐘支付翻譯費用,包括約60種不同語言。
它改變了非英語人士與林木線教會的關係。佛洛雷斯說,他在手機上輸入代碼,就能透過耳機即時聆聽西班牙語的講道。「這是我在這裡感到更自在的原因,因為我能聽懂講道。」他說:「這大大幫助我更了解、更有信心。」也讓他能夠很自在地邀請其他西班牙語人士加入他的教會。
梅爾牧師也促成了一次「反向 Wordly 體驗」,他邀請一位教會成員以西班牙語講了約8分鐘的道,並請在座說英語的會友使用Wordly來聽。
跨越語言障礙是天國的勝利
「當語言隔閡開始消除時,突然之間,在社群裡,儘管存在差異,但彼此關心、相互認同的的方式都變得更容易、更健康」,梅爾牧師說。這些跨越語言障礙的關係,會擴散到「社群的各個領域」,梅爾牧師認為這是「天國的勝利」。
多元文化事工專家卡塔莉那.塔哈非-威廉斯(Katalina Tahaafe-Williams),是一名大洋洲女性神學家,曾與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合作。她指出,多元文化教會通常採用共通語言,即使一些會友對主流語言不太適應。
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與文化副教授庫特.卡拉威(Kutter Callaway)是該學院的AI指導教師之一,他表示,基督教特別強調「道成肉身」,因此格外重視人們所說的話語。他解釋道:「我們的身體存在於空間與時間中,這是有意義的。因此當我們敬拜時,與屋內其他人的相連,有其獨特的重要性。」
雖然他可以想像在偶爾的大型活動或教育會議中使用AI翻譯,但卡拉威說:「我確實想知道,與說著相同語言的人一起敬拜,是否還有意義。我不確定AI或類似的翻譯服務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人們打破彼此之間的藩籬。」
他以自己的教會為例,他們有三個分堂,分別進行的是英語、西班牙語和亞美尼亞語的崇拜,但共用一棟建築物,彼此似乎滿足於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崇拜。
塔哈非-威廉斯與卡拉威對於使用AI翻譯進行崇拜的社會與道德影響,也有更深一層的擔憂。塔哈非—威廉斯是位講東加語的原住民,她表示,在她的社群裡,下一代能夠流利使用母語,並且能為在各種環境下使用自己的母語作出貢獻,是非常重要的。AI翻譯「如果能發揮作用,那就太好了,但我也不希望它成為降低移民與原住民技能的工具」,她說。
卡拉威和塔哈非─威廉斯一致認為,使用AI即席翻譯服務的會眾,關心的應該是準確性。「講道這種方式,說什麼以及應該如何說是很重要的。」卡拉威說:「從歷史來看,基督教神學基本上就是一大群基督徒就字句的推敲」,這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群體對耶穌是誰的理解。
AI是否合理化道德疑慮?
林木線教會為了確保會友能準確理解講道,要求雙語教會會友測試Wordly的翻譯品質。
卡拉威也指出許多科技所引起的道德問題,從手機製造方式到AI過度使用能源。他特別提到,許多AI翻譯工具會去抓取真正人類譯者翻好的內容,然後卻不付他們任何報酬。他說,宗教領袖必須問自己:「這項科技在你的事工中帶來的幫助,是否足以合理化那些被提出的道德疑慮呢?」
梅爾牧師表示,Wordly的客製化詞彙表讓林木線教會溫莎分堂能夠控制特定詞彙的翻譯,而Wordly的迪希則表示,隨著公司團隊對產品進行微調,翻譯品質「與時俱進」。
梅爾牧師認為,這項服務具有價格低廉的優點,費用會因使用者人數和翻譯時數而異,小型教會一年的花費約在5, 000美元以下。
AI提供內容是否可更符合基督信仰?
然而,對於卡拉威來說,底線不在於基督徒是否能讓AI為他們所用,而是AI提供的內容是否能更加符合基督信仰。他希望基督徒能與工程師建立關係,以引導未來的科技。
他說,基督徒面對新科技時,不應該只是被動地「等技術出來再想怎麼用」,而是應該主動思考——怎麼運用這些技術,來實現以下的目的:
.救贖(redemptive):
用科技來帶來好的改變,比如修復破碎關係、減輕痛苦、恢復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或是推動社會正義、關懷弱勢。
.建設(constructive):
用科技來創造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而不是造成破壞或虛耗,幫助人們成長、改善社會環境。
.賦予生命(life-giving):
讓人們透過科技感受到希望、愛、活力,而不是冷漠、沉迷或被剝削。(資料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