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採訪報導】「退休之後,我去陽明山玩,看到滿山都是老人家,心想除了遊山玩水之外,或許我們的人力還可以發揮在更多需要之處!」,在一連串機會與好奇心驅使下,詹素月姊妹退休後踏入居家照顧服務領域,透過忠心、貼切地滿足個案基本需求,為長者及其家庭帶來溫暖與支持,更體會上帝創造每一個生命是何等寶貴。
起初是聽到妹妹的朋友從事居服,在教導身障者畫畫,讓退休前從事紡織印花設計業的詹素月感到興趣,「畫圖是我的專長呀!還可以幫助身障朋友嗎?我也想試試看」;另一方面,又因母親手術後需要照顧,在護理人力吃緊下,她必須要學習一些照護技巧,因此報名參加了紅十字會的照護服務訓練。
受上帝帶領投身居服行業
詹素月受訪時說,投入居家照顧服務其實不是感受到特別呼召,而是上帝一連串的帶領。因為受訓時得知,若結訓後從事居服,受訓的學費就能獲得補助,想到既能有工作、生活更有意義,還能發揮一己之力、又能幫助人,許多激勵因素,就讓她投身居服工作。
不開車的她,選擇了離家較近的長照公司,服務區域方便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抵達,她也按著自己能力及意願提出服務原則;在機構招募媒合下,從去年9月正式成為居家照顧服務員,一個月服務時數超過70個小時。
目前服務的三位個案,一位是將近百歲的退役中將、一位是80多歲的客家媽媽、一位是77歲患有阿茲海默症的阿嬤。每位個案每週探訪2次或4次,每次2或3個小時。
詹素月說,三位不同族群的長輩各有不同需求,像是中將老伯伯身體硬朗,陪伴他散步時,即使有時步履不穩,仍堅持要自己步行,走到兵工廠舊址附近,還會說起相關的歷史給她聽;有時就是靜態陪伴這位信仰天主教的老伯伯,在家一起觀看介紹以色列的影片,聽老伯伯講講人生故事。
而客家媽媽則是年輕時曾擔任建築工,性格堅毅、健談開朗,詹素月就是陪伴說說話並當個好聽眾,聽客家媽媽侃侃而談,有時也跟著學幾句客語;客家媽媽的女兒是敬虔的基督徒,最近才跟著女兒去教會,有時會用民間信仰的想法來詮釋在教會看到的景象,像是將十一奉獻理解為愛宴餐費、香油錢,詹素月就趁此時機介紹上帝的豐盛,在與老人家互動中還能自然帶入真理。
而患有阿茲海默症的阿嬤,則是需要陪伴外出,到醫院參加復健及美勞團康等活化腦部課程,這位阿嬤的狀況比前兩位稍複雜,有時會失禁需要清理及更換尿布,還需要協助沐浴;而阿嬤對於水溫非常敏感,溫度必須分毫不差,高一點就說燙、低一點就嫌涼,讓她一開始也不知如何是好。
打破對長照刻板印象 調適衝擊
詹素月說,居家照顧服務員的工作就是會接觸到不同背景的個案,不管環境如何,都需要盡全力完成個案需求。像是那位阿嬤家中從抽屜大破洞及各種跡象看來有老鼠出沒,她坦言起初也會感到衝擊。
而原本設下不幫個案沐浴的接案原則,但遇到這位阿嬤後,詹素月也突破了自我限制,就想著是為自己媽媽洗澡一樣,希望阿嬤保持乾淨清爽,連腳趾縫也仔細清潔。
詹素月表示,很多人對長照的刻板印象,是臥病在床、了無生氣的景象,因此感到悲哀也不願接觸,甚至當她受訓實習時,在長照機構看到臥病長者按一致的流程洗澡、缺乏尊嚴,更讓她一度感到憂鬱;但實際從事後,發現許多個案就如周遭的長輩一般,這使她更重視居服工作中個人化、細緻的照顧。
而服務個案中間空檔,有時需在外找地方等候或因戶外炎熱疲累,曾讓她覺得有點辛苦,後來儘量能抽空返家休息,將自己調適好,「當開始與個案產生互動,就會有感情,那份感情就會支持我要把他們照顧好;而且當它成為正式的工作時,就更有責任感,覺得不能虧負了這份工作」,詹素月說道。
尊重每一個生命 鼓勵退休人士投入
信主超過40年的詹素月,過去常參與教會探訪老人的服事,所以居服工作很快就進入軌道,長輩及家屬都有很好的回饋,希望她增加服務時間;特別是阿茲海默症的阿嬤,過去曾因不習慣復健而遭到幾任照顧者疾言厲色對待,詹素月則以幽默態度勸說,家屬及病友看在眼裡,都感到溫暖窩心。
詹素月認為,這份工作最大的價值在於釋放家屬的壓力,特別是在台灣社會現實狀況中,青壯年世代需為自己及更幼小的孩子奮鬥,資源有限,難以大量挹注給長者,因此長照服務對許多家庭至關重要。
詹素月也鼓勵身體健康的退休人士投入居服領域,即使服務時數不多,「初老」服務「中老」與「老老」,也能為高齡社會貢獻心力,發揮餘熱。居服工作對家庭與社會都具有實質的幫助與貢獻,不應被視為卑微;而基督徒更非常適合投入居服行業,她認為,傳福音不只是將福音掛在嘴邊,透過居服關懷、陪伴,滿足長者身心靈的需求,也就是實踐信仰。
詹素月說,這份工作是要照護「人」,而非是對待一個「物件」,「我真的尊重上帝創造的每一個生命,縱使這個人並不認識主,但在照顧的需要上,我希望能達標、貼近他心裡的需求,就在這些小事上忠心,我就感到滿足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