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在戀愛過程中莫名的感到焦慮?擔心對方會突然離開、無法放心依賴,或是總會不自覺的想與對方保持距離?愛情中的困境,很多時候不只是單純因為「不夠愛」,而是深層的情感模式正在作祟。而這些模式,往往可以回溯到我們的原生家庭。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第一次學習「怎麼去愛人、怎麼被愛」。父母的關係、對我們的照顧方式,甚至是他們在重要時刻的缺席,都深深影響著長大後的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這些影響看不見、摸不到,但卻根深柢固。想要了解自己在愛情中的反應與選擇,我們不能不提一個重要的理論:愛情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來自原生家庭的愛情依附理論是什麼?
依附理論這個名詞最早在1950年代由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提出,原本是用來描述嬰兒在最早期是透過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來建立起人與人之間情感關係的連結。這時期的互動品質以及互動方式會一定程度影響嬰兒的心理狀態和情感發展。後來隨著心理學研究進一步發現,這樣的依附風格會延續到成人時期,包括友情、職場,尤其明顯體現在戀愛的親密關係當中。
簡單來說,依附理論認為:我們如何回應他人的親近與遠離、如何處理在愛裡的不安與衝突,都是從小與照顧者互動的經驗內化而來。
這些內化成讓我們參考如何看待世界的「愛的地圖」,讓我們在面對戀人時,會不自覺地複製過去的行為和情感模式。它不只影響我們如何去愛,也影響我們如何解讀別人對我們的愛。
你是屬於哪一種愛情依附風格?
根據依附理論,成人依附風格最主要可以分成四種類型,每一種都深深影響我們的戀愛行為:
1. 安全型(Secure)
這類人通常在童年時獲得相當穩定的情感支持,因此長大後也能夠信任他人、表達需求,並且在關係中感到安全。他們不怕親密,也不擔心孤單,能夠在關係中自由自在的呼吸。
戀愛中的他們傾向於將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溝通清楚,而且更願意處理衝突,也比較不容易因為對方的情緒波動而感到焦慮或退縮。
2. 焦慮型(Anxious)
焦慮型的人通常來自忽冷忽熱的照顧環境,讓他們習慣用「擔心被拋下」的心態面對愛情。他們在關係中非常容易感到焦躁不安,常常需要得到對方的確認以及關注才能稍微感到安心。
這類人在戀愛中可能欠缺安全感或會顯得「黏人」、情緒波動大,對於些微的冷淡都會過度解讀。表面上看似依賴,其實內心充滿恐懼與不確定。
3. 逃避型(Avoidant)
逃避型的人多半來自情感被壓抑或忽視的環境。他們習慣自己處理情緒,不太相信依賴他人能夠帶來安全感。相對地,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會刻意保持距離,避免情感捲入太深。
戀愛中的他們常被誤解為「冷漠」、「不夠愛」,但其實是他們從小就學會,愛可能會帶來失望與控制,所以選擇築起高牆來保護自己。
4. 混亂型(Disorganized)
這類人可能曾有過創傷經驗或經歷混亂的照顧者行為(例如暴力行為、被忽視),讓他們既渴望親密,又極度害怕親密。
他們在愛裡常出現「想靠近卻又逃跑」的矛盾行為,愛得混亂、痛苦,這種情感模式也讓他們很難穩定建立親密關係。
結語
愛情依附理論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愛人或被愛的方式,是可以被理解、被調整的。這不只是心理學將我們分門別類的工具,而是讓我們照見自己情感模式的一面清澈的鏡子。
所以當你從讀完文章開始發現「啊~原來我在每段感情中都特別需要對方不斷保證,可能是因為我害怕被遺棄」或「我總是很難啟齒心裡話,原來是因為我從小學會壓抑需求」這些對於自己在感情中的思想或行為覺察,都會是促成我們改變自我的第一步。
透過認識自己的依附風格,可以幫助你:
• 看懂自己在愛裡的反應,不再責怪自己太多或太少
• 更理解伴侶的行為背後可能的情感來源
• 找到更健康的溝通方式,和另一半建立穩定關係
光是知道自己的愛情依附風格還不夠,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練習如何「修復」自己。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該怎麼樣透過具體的方法,從不安全依附風格走向更有彈性的愛情模式。
原文出自: 單身基督徒交友及基督徒戀愛資訊 - FaithToDate(按此瀏覽網站)
上一篇: 你們的愛情三觀一致嗎?陷入熱戀前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