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整理報導】最近板橋某國中接連發生3起學生墜樓事件,讓許多師長震驚不已:為何孩子會走到這一步?近十年來,台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大幅下滑,憂鬱、焦慮、自傷的比率逐年攀升。為什麼青少年越來越不快樂?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當他們發出警訊時,我們接得住嗎?
校園福音團契飛颺國中事工組主任劉涓涓傳道接受訪問時,針對現在的孩子提出五個觀察:
一、資訊量龐大且多元。她指出,以往孩子獲取資源多來自家庭、學校或報章雜誌,如今他們可以自行上網搜尋,透過社群媒體發表意見,甚至透過 AI 找尋資訊,並需要自己判斷這些資訊的真偽與適用性。「選擇障礙」成為當代青少年普遍面對的挑戰。
選擇障礙、深層比較競爭
二、陷入更深層的競爭與比較。以前的競爭主要來自課業成績或人際關係,如今則延伸至網路世界,包括貼文的點閱、按讚、留言數等。他們一睜開眼,就身處於無所不在的比較之中。
三、在尊重與管教之間掙扎求生。她表示,現今多數父母為「六、七年級生」,在童年常經歷威權式管教,因此在教養孩子時傾向以「請、謝謝、對不起」的方式溝通。然而,當父母認為自己已經「很有禮貌地溝通」卻得不到理想回應時,可能引發情緒失控,出現「我都對你這麼好了,你怎麼還這樣?」的激烈反應。對孩子而言,雖然少了傳統框架的束縛,卻也在模糊的界線中感到無所適從。
四、害怕失敗,難以應對挫折。許多孩子從小活在「被尊重」的環境裡,總被鼓勵與肯定,一旦遭遇人際受挫或表現不如預期,便不知如何應對。尤其在轉學、升學、進入新團體等情境中,常出現對人際互動的過度焦慮。
五、傾向逃避壓力。由於害怕失敗,許多青少年選擇待在舒適圈,不願嘗試新事物或做出選擇,以為這樣能避免壓力。實際上,他們更渴望的是安全感與被肯定。
害怕挫折失敗逃避壓力
問題的核心何在?劉傳道引述校園福音團契張予晅傳道的文章〈人設:活在媒體建構的世代〉指出,不只藝人「人設」常常因媒體過度包裝,造成不真實的假象,在社群媒體環繞的網路世代,無論我們有沒有名氣,也隨時隨地活在媒體框架中。台灣青少年不僅是「數位原住民」,更因手機與網路普及,他們選擇社群平台時有兩個傾向:一是「同儕效應」,為了不被排除在話題之外,產生「FOMO」(錯失恐懼症);二是「遠離家長」,刻意避開如Facebook、LINE 等長輩常用的平台,轉而使用IG、TikTok等青年圈更普及的應用。
在不同社群中,青少年展現建構不同「理想我」的「人設」。例如:大帳:開放給認識的人,包括家人與同學,展現的是可接受的公共形象;小帳:僅開放給親密圈的朋友,較常表現內心負面或脆弱的一面;摯友圈:限縮分享範圍,打造可共鳴、能信任的小社群。
從人設回到上帝的設定
當青少年活在被人設建構的世界中,該如何健康地認識自我?研究顯示,重度使用社群媒體的青少年較容易感到憂鬱。我們更需要用更多時間,透過建立精心的時刻,讓青少年體會到真實被接住、被看見的美好,讓青少年的認識自我,可以先從上帝的眼光校正回歸,回到祂創造的美意,因祂看我們甚好,讓這些不切實的「人設」可以被修復,回到上帝的設定!
對於父母、師長當如何陪伴他們?她有四個建議:
一、陪青少年整理資訊,同理心式的對話,讓他們做出選擇,不是直接幫他們做選擇。
可以詢問青少年面對什麼問題,他有什麼困難,有哪些想法,然後陪他一起分析各種作法的優劣,並詢問他自己的選擇。
二、真實尊重青少年,陪他們面對每個選擇的後果,而不是期待青少年聽話。
她認為,輔導(或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但是青少年不一定會想跟著大人的經驗走,所以陪青少年做決定後,就算後來發現選錯了,也要一起面對選擇的後果,而不是責罵或鄙視他們的行動。
回到上帝眼光看自己
三、讓青少年明白他們的價值不來自他人的眼光,而是來自上帝的眼光。
《小要理問答》第一個問題就是:「人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答案是:「人的主要目的就是榮耀上帝,永遠以祂為樂(哥林多前書十章31節,詩篇七十三篇25-26節)」。
她說,現代人常常都想先滿足自己的需要,先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上帝創造人,祂看人是好的,祂創造世界讓人可以在當中有管理的責任,人的快樂是來自於滿足了上帝當初賦予自己的使命,當人可以好好活出上帝的心意,就是榮耀上帝的生活。
父母或輔導應該找各種機會跟青少年進行信仰的教育與對話,但不是說教,而是在討論中讓青少年對上帝有更多的認識,也能更多體會耶穌捨己的愛。
四、鼓勵青少年做新的嘗試,為他們創造新的可能。
她喜歡鼓勵青少年做一些過去沒做過的事,而不是只做一些自己有把握的事。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人都想做比較有安全感的事,但人只有跨出舒適圈才會發現圈外其實也沒那麼可怕。
家長可以怎麼做?她也提出三點建議:
一、接納你的孩子就是像他自己。
她說,現在職業生涯規劃比以前增加更多的可能,其實可以讓孩子多方嘗試,陪伴他們,用他們選擇的方式去面對。大人們過去使用的方法與人生經驗,不一定可以成為現在孩子的幫助。大人們接受孩子,就是活在當下,面對現在的困難。
例如:當高中生準備學習歷程、備審資料很辛苦時,不要只是說「以前考聯考比較簡單,都不用準備這些」;而是要詢問「你為什麼想申請這個科系?要不要先跟爸媽聊聊當作模擬面試?有沒有什麼是爸爸媽媽可以幫忙的?」如果孩子認為不需協助,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家長在意信仰或功課對孩子影響大
二、對於基督徒家長,讓耶穌基督真的成為你家之主。
她說,如果基督徒家長會擔心自己孩子的信仰狀況,可能家長首先也要檢視自己在小孩面前活出的信仰榜樣。如果家長自己真的愛耶穌,為耶穌而活,把耶穌居首位,孩子自然會看在眼裡。相反地,雖然家長可能有穩定聚會,但是對孩子要求的就是課業與作息,從來不提信仰,也不為孩子禱告⋯⋯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父母在意的仍是成績與表現,而非與神的關係。
她曾在《飛颺少年雙月刊》為文提到,有一位大學生表示,家中大概進行家庭祭壇三年多,每週一次,內容是一起敬拜與彼此代禱,沒有固定教材及經文,重點是彼此分享與代禱,會講一些日常生活不會講的話,讓家庭成員真實成為肢體。
也有一位畢業生說,他小時候每週會有一次全家一起在客廳讀聖經30–60分鐘的聚會,當習慣建立後,即使他現在結婚了,不再與父母同住,仍會與父母相約線上一起禱告的時間。
家庭祭壇 真實以基督為我家之主
還有一位畢業生跟她分享,結婚有小孩之後,大約從小孩3歲開始,他跟太太會使用兒童的聖經教材,大約每2–3週一次,與孩子進行20–30分鐘的聖經故事閱讀與分享,以及為孩子禱告,希望能讓孩子從小就被聖經真理浸泡,小孩習慣了之後,也常主動開口說要有家庭禮拜。
另一位年紀差不多的畢業生則告訴她,有了孩子之後,他們家使用《全家讀經10分鐘》,每天有10分鐘一起讀經與禱告。
她的結論是:家庭祭壇(家庭禱告會、家庭禮拜)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平台,從小能跟家人分享平常講不出口的話,能看到父母在信仰上的身教與言教,父母也能邀請孩子為自己禱告,讓全家因著同心禱告,一起尊榮上帝,也一起在主愛中被建立。
三、陪伴孩子時,先默想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
她說,耶穌基督也是離開高天的寶座,成為人,來理解我們的人生,理解人的感受,也以人的樣式,為眾人捨己上了十字架。其實所有對下一代的牧養與陪伴,都是最能操練捨己的路,正如耶穌已經為人做了這麼多,仍然有許多人悖逆不願意回轉向神;作為輔導或者父母,不管孩子現況如何,都愛他們到底。當我們越多去默想與操練,越能體會耶穌的心腸。